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的跟踪观察与实践探索
——水上示范区专项规划与思考
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昔日沪苏浙两省一市的耦合点,一跃从“跨界边缘地带”成为备受关注的“区域协同前沿”,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致力于打造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
自2019年初以来,中规院上海分院作为技术支撑团队之一,牵头编制了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这里描绘了“五个共”的空间发展愿景。后续开展了示范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水上示范区等规划研究和项目实践,陪伴示范区共同成长,切实感受到示范区一直以来的变化。
五年以来,江南水乡的风景画卷愈发靓丽,研发与科技的种子已经发芽,新休闲、新活动开始集聚,“轨道上的示范区”使得跨地域的人群往来联系更加紧密。与此同时,随着生态价值不断转化,一些新变化已悄然发生。
观察一:水更清了,这里竟然有个“亚马逊“
示范区成立以来,河湖水质显著提升,V类以下水质全面清除。聚焦“一河两湖”、水乡客厅等重点区域,实施了12项3大类水生态环境提升工程。2024年示范区优Ⅲ类水质断面占比98.1%,无V类和劣Ⅴ类断面。与2019年相比,优Ⅲ类断面比例上升23个百分点。嘉善祥符荡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标准,水体透明度提升至2m以上,成为清水样板工程。
水的生态价值转化效益开始显现,“青浦亚马逊”水上活动名片悄然打响。青浦“蓝色珠链”的构想始于十年前的规划,如今已演变为串联湖荡聚落的高价值空间。由于示范区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河道整治工程,水葫芦现象得到较大改善,为水上活动开展创造条件。岑卜村、杨舍新村等沿湖区域涌现数十家皮划艇俱乐部,吸引了众多水上运动爱好者前来体验。
就如水上俱乐部主理人R2所说:“水质是水上活动的关键,我去过世界其他知名湖区,但示范区的环境、水质条件一点不比他们差。”划船穿过一座座古桥,听着两侧的鸟叫和蛙鸣,看着头顶飘过的垂柳,感受阳光从树叶间隙透过,不禁感叹“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就是对青浦亚马逊体验的最好写照。
观察二:业更新了,当“老水岸”遇见“新功能”
有故事的城镇市河两岸出现新文化业态。西塘、黎里、朱家角、金泽、芦墟沿市河两岸陆续出现了人文艺术、设计创意、研学社群等新文化业态。金泽塘两岸的金泽工艺设社将厂房仓库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良壤艺术街区将西塘的历史人文与当代艺术相结合。这种”新旧共生”的模式,让千年水道焕发新生。
有风景的湖荡边新休闲功能不断集聚。其中钟家荡旁的原野学社堪称典范,一场规划师的“田野试验”在此拉开帷幕。这里既有学术研讨的思辨氛围,也有亲子露营的欢声笑语——白天在“水杉居餐厅”观湖品茗,傍晚在临水平台举办湖畔音乐会,夜间于船坞民宿枕水而眠。这里最有价值的不是建筑,而是跨界的理念:规划师做后端运营是行业的跨界;水乡村野举行学术研讨是学术的跨界;吴江善湾村地处长三角两区一县的交界处,也是长三角地域的跨界。
观察三:人气更旺了,好风景不断吸引新人群
好风景不断吸引新人群,示范区常住人口从2018年的337万增长到了2023年的351万,五年内增长了近14万人。通过观察发现,三类人群变化最为显著:
一是游憩人群大幅增加。2023年示范区旅游人次达到7100万人次,相较于2018年的5000万人次增长了近40%,成为近域休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二是创新人群快速集聚,以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祥符荡科创中心、汾湖高新区等“创新锚点”为引领,片区内高学历就业人群占比超过80%,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三是水乡主理人初具规模,先行启动区范围内新增700-800的水乡主理人,从最早一批艺术家个体,逐渐拓展带动艺术、研学、运动等网络化社群,形成独特的水乡文化圈。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水乡主理人们。来示范区的次数越多,越能感受到这里的藏龙卧虎。他们既是对水乡人文价值认同的新文化倡导者,也是基于本地资源拓展新业态的创业者。
如艺术公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古建筑家文化传播者、皮划艇俱乐部教练出身周庄传统鱼鹰世家、网红豆腐店的老板竟是老字号豆腐店第四代传承人、独立音乐人同时还是非物质遗产传人、水上基地创始人也是乡村马拉松倡导者……
与他们交流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大家的感悟,可谓是句句珠玑,金句频出。“祖辈父辈靠着划船讨生活,现在皮划艇既迎合了时尚潮流,又与本地文化基因契合”、“这里能带来情绪价值,当在这里生活习惯了以后,就回不去城市了”、“孩子们来到这里,并不在乎住宿的标准有多高,而是兴奋于夜晚的萤火虫,阿婆的柴火饭,古诗里的枫桥夜泊”。
底蕴深厚的人文古镇、灵动婉约的水乡气质,如磁石般吸引着怀揣理想的人们,他们在示范区收获了归属感和价值认同,同时也在用各自的方式为示范区发展添砖加瓦、赋能助力,这何尝不是一场双向奔赴。
中规院上海分院《焕活江南水乡:乡村生活共创
与文旅运营启示》分享会
基于观察,我们看到了示范区建设五年来围绕“水”所取得的斐然成效,水的魅力价值愈发显现并被更多人所认同。为了进一步促进水的综合价值转化,传承示范区以水为脉的空间基因,打造人水共生新江南样板,中规院上海分院于2023年开始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水上示范区专项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
规划聚焦先行启动区,将“水”作为核心魅力空间,提出“世界级未来湖区,新江南水乡画卷”的愿景,谋划蓝色珠链、清水绿廊、活力市河、生境塘浦特色场景,整合水上交通、水上活动、滨水岸线、水边镇村系统。为长三角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水共生发展范式。
结合观察发现的新活动、新功能和新人群,我们针对性的提出规划设想和实施路径。
水上活动缤纷,分区引导水上活动空间
为了进一步助力水上活动发生,推动“青浦亚马逊”品牌向整个先行启动区拓展,让不同人群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水上乐趣,我们根据所需设备和专业度不同,将水上活动分为专业型、休闲型和亲水型三类,划定不同活动区域并实行分类施策。
专业型水上活动区可开展帆船、赛艇、龙舟等专业化水上运动,通过升级场地设施、完善配套服务,打造高标准水上运动基地。推动建立跨区域行业协会协作机制,积极引进国际级赛事,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水上赛事品牌。
休闲型水上活动区可开展桨板、皮划艇、独木舟等大众化活动。鼓励地方编制水上活动地图和实施方案,划示各个湖荡水域适宜开展的活动类型和边界范围,配套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亲水型活动区可开展游泳、跳水等浅水进水活动。强化安全引导措施,如增设引导和安全标识,沿岸配置救护人员和救援设备等,建立水质长效检测和预警机制。
水边活力业态,分类激活水边镇村功能
围绕水边古镇与村落的空间复兴与价值重塑,我们着力构建“水岸联动、古今交融”的活力网络。
推进古镇水街活化利用。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开展市河两岸空间活化和更新行动,鼓励开展自下而上微更新;成立示范区古镇发展联盟。搭建咨询服务中心、主理人和资产管理平台。
结合滨湖建设蓝色珠链特色村。鼓励引导创新创意、运动休闲等功能,进一步完善特色村正负面清单和建设导则,建立特色村上报和认定机制。形成政府、村民、游客等多方共同遵守的村庄守则。
水水联通畅游,回归水乡生活方式
回归人本视角,让人们能够切实体验到江南水乡“水路出行、滨水而居、依水而兴”的生活方式。
面向游客,依托蓝色珠链率先开通水上主线,以通勤接驳、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主,并与轨道站点实现便捷换乘。沿主线两侧布局支线,满足水上活动和生境探索需求;远期预留链接区域不同主题的水上城际快线,实现上船即舞台,下船即目的地。
面向创新人群,依托先行启动区“一厅三片”及周边村落,承接创新链外溢功能,引入上下游的科创企业,为创新人群提供“非标化”的创业空间和服务业态。
面向水乡主理人,结合人文古镇和滨湖村落,开展艺术家入驻计划。提供改造政策、功能准入、可租赁院落、近期活动场地等信息咨询服务和政策支持,增设艺术创作、展示、交流场所,定期组织集市、艺术家沙龙等活动。
2019年,上海分院从示范区成立之初就走进场地,走遍了这里的古镇、村庄、农田和湖荡,提出了“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的目标,希望示范区能够通过好风景吸引新功能。
2025年,在示范区成立五周年之际,我们再次来到这里,蓝色珠链、清水绿廊、示范区城际线等当时提出的设想正在一点点实现,新活动、新功能、新人群以及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出现,高颜值空间已经逐渐转变为高价值空间。
规划并不是终点,未来我们将持续跟踪和发现这里的变化。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漫步村旁水边,确实感受到示范区里“跨域一体,绿色共生”的生态底色愈发突显。在示范区里,能划舟于塘浦密林里的“小亚马逊”,能寻觅绿岸水清的萤火虫村,能探访众禽翩跹的观鸟湿地……希望借着规划的助力,能够在生境塘浦旁挖掘更多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宝藏秘境,人们能够在零碳行舟时听到更多清脆的鸟鸣,发现更多珍贵的萤火……
从2019年示范区谋划落地,一路伴随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局部片区设计及一系列专题专项的编制研究,我们技术团队所秉持的“好风景吸引新经济”理念正在逐步变成现实图景。“串珠成链”不仅指由形态多样的河、湖、荡、漾连缀而成的蓝绿空间,也代表由创意迸发的新型产业社区、主题多元的特色镇村织就而成的活力网络,城乡等值化发展从过去乡镇工业时代的1.0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2.0版进阶,示范区也正在从江浙沪“背靠背的边缘洼地”转变为江南水乡地域共同的精神人文家园。
2023年第一次来到示范区,在元荡、祥符荡、太浦河,在岑卜、金泽、黎里,以及在建设中的华为基地和祥符科创绿谷留下了调研的脚步。在这里见到了一群因理想而聚居的新村民、结识了一群为热爱而停留的主理人。与示范区结缘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与主理人们开展了深度的链接,这里像是一块社会试验田——传统水乡本底与现代生活范式正在发生反应。在湖畔艺术公社,能真切感受到可持续生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正通过乡村共创转化为具体方案;在金泽工艺社,看到传统技艺与当代设计巧妙嫁接,让非遗焕发新生;在金泽古镇,原本宁静的水乡因充满活力的孩子们而热闹起来……这些活态传承模式,也为水乡复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水上示范区作为针对跨界地区、特定领域的专项规划是一次创新的探索。是做不同水系统专项?还是谋划空间场景?亦或是策划项目和功能?最后我们认为应该是通过专项规划统筹涉水的各个条线,发挥着承上启下、横向协同的支撑作用。对上落实总体规划的目标理念和空间任务,向下面向实施留有接口,横向衔接交通、水利、生态环境等各类专项规划涉水方面的指标和管控要求。我们也认识到,从规划到落地还有很长一段路,未来将持续跟踪和努力,为实现水上示范区愿景不断前行。
来源:申客思享会.
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获批,他们松了一口气又卯足一股劲儿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上海市优秀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奖特等奖
国务院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跟踪观察与实践探索——水上示范区专项规划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