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横亘在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之间,中国北方之雄魂、南方之秀美的山水画卷以此为界徐徐展开,八百里秦川从这里得到庇护和滋养,华夏文明从这里传承延绵。
陕西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秦岭山水项目”)是“十四五”全国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总投资50多亿,获得中央财政奖补20亿元,也是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工程、秦岭生态保护修复的引领工程。
项目围绕“一屏一带一山六水”进行总体布局,聚焦秦岭北麓主体的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三大功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湿、峪等八个要素,科学划分十个生态修复单元。
国地科技以行程三千八百里的云与月,用四万余字的林业指导意见,为秦岭山水项目林业专项交上一份生态答卷。
项目团队以细化和深化《陕西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指导林业类子工程设计和实施为总体目标,重点完成秦岭北麓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问题识别以及编制林业类子工程项目指导意见,助力完成林地提质改造、新增林地、珍稀濒危植物保护、重要物种(陆生)栖息地保护等林业专项相关绩效指标。
项目团队以秦岭北麓森林生态系统生态问题为抓手,通过构建秦岭北麓森林生态问题识别指标体系,细化秦岭北麓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问题类型;通过对大量高清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识别存在生态问题的区域。
在深入秦岭北麓腹地,实地开展生态问题现场核查中,不少核查区域地形险峻,道路不通,日常补给较少。项目团队在克服种种困难、保障作业安全的基础上,累计核查调研总路程超1900公里,航拍采集现场核查图片3000余张。
最终,准确的生态问题图斑为后续科学谋划林业类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奠定基础。
在准确识别秦岭北麓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图斑的基础上,项目团队根据秦岭北麓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编制林业工程指导意见,提出符合秦岭北麓实际的整地方式、种植模式、树种选择等措施建议,并规范了林业工程项目的整体布局、时序安排、数据库建设等设计内容,助力秦岭山水项目林业类工程的高质量完成。
项目实施以来,该段超过99%的区域被评为生态状况“优” “优良” 等级,近三年植被固碳量达620万吨,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有效提升。
走过秦岭方知山河之壮,读懂秦岭自明华夏之魂。让我们满怀温情与敬意,一起修复、保护和守护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山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科技):秦岭山水工程:三千里云月与四万字的林业生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