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唱响新时代的荆江之歌 | 中国山水工程系列微纪录片

滔滔长江水,苍苍云梦泽。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位于长江重点生态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交汇处,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

然而,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和粗放经营,导致区域内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脆弱。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荆江时说:“荆州很美,看起来很漂亮。一定要把长江两岸的生态保护好、修复好。” 一场围绕长江荆江段生态保护攻坚战,就此打响。

2022年,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纳入国家“十四五”第二批山水工程。以“江河湖湿地群保护修复、人田水和谐发展”为总目标的顶层设计铺展开来。

以江为轴,千里荆江绘画卷

荆州,长江绵延483公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径流里程最长的城市。

“由险变美”

为解决岸线生态空间,生态功能退化的问题,在荆江岸线开展保护与生态修复系列工程。长江-柳林洲段,通过实施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沙市区),将长期以来作为码头、工业仓储用地,转化为城市公共绿地、沿江生态绿廊、水源保护地。

从空中俯瞰,荆江两岸满眼翠绿,宛如一条“绿丝带”镶嵌在“万里长江 美在荆江”新画卷上,沿岸水质稳步提升,全线达到Ⅱ类标准。

由阻变通

在洞庭湖流域(湖北)生态功能提升示范区,开展“生态清淤+江湖连通+辅助再生”,实现长江、荆南四河、洞庭湖水系连通,将崇湖流域纳入湖北省四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之一。2023年2月,公安县崇湖子项目区晋升为国际重要湿地, 2023年3月7日,央视新闻联播以《春天里的中国:湿地春韵 候鸟翔集》为题,将镜头聚焦崇湖。“以湿养湿”的绿色发展之路,诠释了“水岸同治、人鸟水和谐”的生动实践。

由少变多

生态修复,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深情守护。通过打造生态隔离廊道、清淤处理底泥等系统治理,长江监利段何王庙已成为江豚迁地保护典范之一。“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漾”,近两年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由80余头增至140余头,麋鹿种群数量由2100余头增至3800余头,野生鸟类由325种增加至345种,其中有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白鹤、白枕鹤、东方白鹳、黑鹳等11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它们见证着今日长江生态环境的嬗变。

以清为曲,流域重奏碧波弦

洪湖,俗称“湖北之肾”,其问题表象在水,根在流域。

定向管控护源头

菱角湖是江汉平原西部丘陵水系向长江、长湖注水的重要缓冲区,位于长湖流域上游。通过收回养殖经营权、修复生态岸线、营造生态岛等措施,实现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华丽蝶变,为当地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河湖联通控节点

长湖是湖北第三大湖泊,也是连接洪湖、长江的关键节点。通过开展“源头管控、水源涵养、水系连通”,治理退化生态系统与恢复生物多样性,长湖水质由以前整体Ⅴ类提升至Ⅳ类,局部达到Ⅲ。如今的长湖环湖湿地游人络绎不绝,车队快意穿行,大大小小的露营帐篷纵情“绽放”,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综合治理稳生态

洪湖生态保育西片区(监利市),通过实施退渔还湖、植被恢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补水调水、外来物种打捞等措施,洪湖流域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更新、自我修复能力显著增强。再现了“万顷碧波漾、洪湖鱼藕香”的情景。

以田为谣,稻花香里说丰年

秧苗青青,蛙鸣阵阵。在江汉平原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示范区,开展“稻+虾”“稻+鸭+蛙”示范,将山水工程与粮食主产区产业发展结合,探索“双水双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石首市农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示范项目以首创的“鸭蛙稻”绿色种养模式为基础,构建了良好的农田自然生态系统,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被纳入全国山水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

绿水悠悠,田丰虾肥。在监利市福田寺镇民生垸万亩“虾-稻”共作基地, “田成方、路成行、渠相通”,河渠水草随意徜徉,生态浮岛生机勃勃,“水害”彻底变为“水利”。清水小龙虾个大质优,生态稻米飘香四方,一片片丰收场景,成为了生态与发展共荣的真实写照。

放眼荆州,在山水工程的生动实践中,绿水青山的底色越擦越亮,“金山银山”的成色越来越足。波光潋滟,鱼翔浅底,江豚逐浪,麋鹿漫步,人水相依、诗意栖居,江畔的每一处风光,都在吟唱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颂歌。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九百里荆江,流光溢彩,三千年楚郢,钟灵毓秀。筑牢长江中游生态安全屏障,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万古奔流,生生不息,古老的荆州将继续唱响新时代的“荆江之歌”!


来源: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唱响新时代的荆江之歌 | 中国山水工程系列微纪录片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