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
为进一步践行新时代自然资源资产观、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武汉市以存量土地为突破口,重点开展了住宅、商业办公及工业三类用地的清理及再利用,按照“清底数、盘库存、提策略”的工作模式,建立了城市存量资源识别及再利用场景。

清底数
基于持续更新的现状、规划及管理审批数据等,系统治理7个审批环节数据约2.3万条,解决图形范围错误、重叠、错位、缺失等问题3000余项,摸清全市已批、已供、已建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分布。
盘库存
提策略
基于各类存量资源的开发阶段,综合考虑权益主体、功能区位及建筑空间形态,按照快速功能转用“补短板”、识别开发建设困难“疏堵点”及收储调整再供应“收调供”进行分类施策。由此构建三类存量用地的应用场景清单,结合开发阶段、权益主体、功能区位及建筑空间形态,组合形成百余种场景模式,为存量资源再利用提供决策支撑。
针对快速功能转用“补短板”,统筹考虑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要求,结合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评估、职住空间分析、产业空间监测,明确用地及建筑功能转用方向,为制定盘活再利用土地政策提供支撑指引。
快速功能转用“补短板”场景建设框架
针对居住用地,可结合周边地区职住功能分析,提出对就业人口密度高、住房供给不足的区域增加青年公寓或人才房供应,并鼓励采取特许经营权等方式。
针对工业用地,可结合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监测分析,提出对位于创新主体集聚、但创新空间不足的区域植入创新孵化功能,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等多种方式灵活使用工业用地。
针对商业办公用地,可结合周边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分析,提出对居住人口密度高、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的区域,增加公共服务功能,并研究制定配套的功能转用政策。
在此基础上,武汉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动图”,针对各类项目从立项选址到竣工验收全过程进行路径分析,构建项目实施路径导航图,实现从“被动实施”向“主动实施”的升级。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赋能
展 望
下一步,武汉市将以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为目标,全面推进CSPON应用落地见效。一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实现规划范式转型,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全周期在线管理水平;二是将CSPON建设与自然资源全链条审批业务相衔接,促进自然资源全流程数智化升级;三是依托CSPON建设跨部门联合的城市全域数字基础设施,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赋能。
相关链接:
本栏目由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CSPON建设 | 武汉:城市存量空间资源识别与再利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