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刘晓博”
在中国,城市的级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4大直辖市之外,中国还有15个副省级城市。在这个15个城市里又有5个城市显得身份独特,这就是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和大连,它们被视作是“行政上的副省级城市,经济上的直辖市”。原因很简单,它们有着省级的经济管辖权利。
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文件里看到“深圳”和“广东”并列,“厦门”和“福建”并列的情况。在央行的监管体系里,5个计划单列市也是单列的。
“计划单列市”有着复杂演变历史,在此不多介绍。反正到今天,中国只有5个计划单列市——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和大连。
那么,在过去几年里,5个计划单列市发展情况如何呢?谁在快速崛起,谁在迅速衰落?如果在这5个城市投资房地产,应该注意点什么?今天就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我们先看5组关键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选中的时间是2010年末到2017年末,数据来源各地的统计局。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大致看出5个城市发展的趋势。
总体来说,纬度越低,经济越好。从经济增速看,深圳第一、厦门第二、青岛和宁波几乎并列第三,大连增长最为缓慢。
1
经济总量(GDP)的增长情况
“计划单列市”GDP变动情况(单位:亿元)
城市 |
2017 |
2010 |
变动幅度 |
深圳 |
22438 |
9511 |
+136% |
宁波 |
9847 |
5126 |
+92% |
青岛 |
11037 |
5666 |
+95% |
大连 |
7364 |
5158 |
+43% |
厦门 |
4351 |
2054 |
+112% |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深圳经济总量最大,超过了第二名的青岛和第三名的宁波的总和。厦门的总量最小,不到宁波的一半。但在增速上,深圳第一、厦门第二、青岛和宁波几乎并列第三,大连增长最为缓慢。
下面是5个城市的三次产业占比:
深圳 0.1%:41.3%:58.6%。
宁波 3.2%∶51.8%∶45.0%
青岛 3.4%:41.2%:55.4%
大连 6.4%:41.5%:52.1%
厦门 0.5%∶41.7%∶57.8%
很明显,5个城市工业占比都超过了40%,均为生产型的城市。其中三产占比深圳最高,其次是厦门,最低的是宁波。
深圳和厦门产业结构高度类似,我之前在专栏里讲过,厦门是“三亚+深圳”的合体,环境优美、产业结构合理,只是规模比较小。这可以用来解释厦门的高房价。
相比之下,宁波更“蓝领”一些,工业色彩更浓。大连由于面积大,甚至还拥有较高比例的“第一产业”。
2
地方政府的“一般预算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以税收为主,不包含卖地收入,可以理解为政府长期、可靠的财政能力。
“计划单列市”一般预算收入(单位:亿元)
城市 |
2017 |
2010 |
变动幅度 |
深圳 |
3332 |
1107 |
+201% |
宁波 |
1245 |
531 |
+134% |
青岛 |
1157 |
452 |
+156% |
大连 |
658 |
501 |
+31% |
厦门 |
697 |
289 |
+141% |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深圳地方财政能力最为强大,几乎相当于另外四个城市的总和。而深圳的增速还是最快的,远远超过了其他城市,显示了经济超常的活力。
青岛的增速名列第二,其次是厦门和宁波,这三个城市的增速差不多。增长最差的是大连,远远落后于其他城市。在2010年的时候,大连财政收入力压青岛,接近宁波,是厦门的几乎两倍。7年下来,大连地方财政能力已经被厦门超过,大约只有青岛和宁波的一半了。
3
城市资金总量
所谓“资金总量”,是指“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由央行统计公布的。它是最为真实、可靠的,反映城市综合实力、发展潜力的单项指标。
“计划单列市”资金总量变动情况(单位:万元)
城市 |
2017 |
2010 |
变动幅度 |
深圳 |
6.97 |
2.02 |
+245% |
宁波 |
1.81 |
0.98 |
+85% |
青岛 |
1.51 |
0.79 |
+91% |
大连 |
1.41 |
0.89 |
+58% |
厦门 |
1.06 |
0.36 |
+194% |
2017年,青岛、宁波、大连、厦门四个城市汇聚的资金总和,也只有深圳的83%,差距显然非常大。过去7年里,深圳汇聚资金的速度最快,增幅达到了245%。其次是厦门,速度是宁波和青岛的2倍。最差的是大连,被远远抛在了后面。
大连家底比较厚,所以至今仍然拥有1.41万亿的资金,超过厦门一大截。但在这种趋势下,厦门几年后或将超过大连。
4
固定资产投资
中国是投资推动型的经济,投资如果下滑,经济就会出问题。下面看一下5个计划单列市在过去7年投资的变动情况:
“计划单列市”固定资产投资变动情况(单位:亿元)
城市 |
2017 |
2010 |
变动幅度 |
深圳 |
5147 |
1945 |
+165% |
宁波 |
5010 |
2207 |
+127% |
青岛 |
7777 |
3023 |
+157% |
大连 |
1653 |
5084 |
-67% |
厦门 |
2381 |
1010 |
+136% |
2017年的数据显示,青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大,达到了7777亿元,远远超过了其他4个城市。深圳和宁波在一个级别上,厦门第三,大连最少。
如果看7年的变动情况,深圳增幅第一,原因是2010年的时候基数太小。青岛、厦门、宁波的增幅也不算小,大连则出现了“投资崩溃”的现象。
深圳这么大的经济规模,但投资规模却这么小,显示其经济转型的成功。其他城市仍然在转型中,大连显然出了较大的问题。
5
小学生人数
由于中国人口统计太粗疏,加上地方政府的隐瞒,每个城市实际生活人口其实是个“罗生门”。所以我率先提出了使用“小学生”人数,来观察城市的人口流动。5个计划单列市都是人口流入地,所以可以用这个指标来做人口趋势的对比。
“计划单列市”小学生人数变动情况(单位:万人)
城市 |
2017 |
2010 |
变动幅度 |
深圳 |
96.5 |
61.9 |
+56% |
宁波 |
47.8 |
46.2 |
+3% |
青岛 |
55.1 |
46.3 |
+19% |
大连 |
44.9 |
46.5 |
-3% |
厦门 |
31.1 |
18.8 |
+65% |
注: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深圳1253;宁波801万;青岛929万;厦门401万;大连698万。
大连极少公布“小学生人数”,只公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所以上述表格里大连的数据是“小学+初中”的人数,其他城市是“小学生人数”。
数据告诉我们,过去7年人口增速最快的是厦门和深圳,分别达到了65%和56%。其次是青岛,达到了19%。宁波位居第四,至增长了3%。而大连,则“小学生+初中生”流失了3%。
可见:厦门和深圳人口在快速增长,青岛也不错,宁波增长一般,大连人口是流失的。从小学生人数我们还可以知道,大连人口可能被高估了。至于深圳,实际生活人口应该在2200万人左右。
结论:
1、无论是人口、资金,过去7年里深圳和厦门都是增长最好的,所以它们的房价在全国处于领涨地位。大连是人口、经济增长最慢的,所以到现在才补涨。
2、大连因为东北大环境的问题,过去7年里人口是流失的,至于经济则出现了较大问题——投资急剧下滑、财政增长乏力、资金流入放缓。以目前辽宁的经济总量,已经很难支撑2个全国性的城市。
未来,国家必须在“保沈阳”还是“保大连”之间做出选择。过去7年,沈阳的人口增长显著好于大连。加上高铁网络带来的“陆权复兴”,未来沈阳更有成为“东北第一大中心”的可能。大连极有可能“厦门化”,朝着小而美的方向发展。当然,最终要看这个城市的选择。
10多年前,大连的梦想是建设“北方香港”,后来是“北方深圳”。现在看来,力求东北的“青岛”、“宁波”都已经做不到了,只能成为“北方的厦门”。
大连目前发展重点是传统中心区东北方向的“金普新区”。由于人口竞争力有限,这个新区的发展,看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大连环境优美(缺点是气温偏低),房价里会长期存在“环境溢价”。
3、宁波人口竞争力相对比较弱,宁波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是“一核两翼”,“一核”就是目前的中心城区,两翼是西北的“杭州湾新区+慈溪+余姚”和南面的“奉化+宁海+象山”,其中杭州湾新区一带是城市副中心。
以宁波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遥远的“杭州湾新区”要发展起来恐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杭州湾新区的对面,跨海大桥过去是竞争对手嘉兴,还不是想抱大腿的目标——上海。
4、青岛比宁波有两个优势:省内竞争对手没有那么强大,人口汇聚能力更强一些;但也有一个劣势:旁边没有一线城市,没有可以抱的大腿(或者这个也是优势?)。
青岛目前正围绕胶州湾构建核心城区,老城区被定义为“东岸城区”,黄岛那边被定义为“西岸城区”,红岛及其东部被定义为“北岸城区”。未来,青岛的行政中心或许会迁移到“北岸城区”,这种力度在5个计划单列市里应该是最大的。所以,“北岸城区”值得关注。
5、青岛围绕胶州湾构建核心城区,厦门则围绕厦门岛构建新的核心城区(见下图)。厦门面积狭小,人口增长不错,所以环厦门岛区域,应该可以发展起来。至于漳州靠近厦门的部门,也有望被带起来。
6、深圳的开发热点正在西部全面展开:前海—宝安中心区—机场南—机场北CBD—海洋新城,在未来5年都将如此。尤其是机场北的CBD和海洋新城,还没有充分炒作。但深圳东进是早晚的,所以龙岗、坪山未来也会非常好。此外,由于深圳面积小、人口多,未来将有至少500万人居住到东莞、惠州、中山的临深区域,给这些城市带来激动人心的发展机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