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江苏的高考英语作文很接地气,主题是“治堵”。材料大意是,近些年中国私家车占有量逐年提升,很多车堵在人行横道上,闯红灯的也越来越多,如何应对?
作文用150字就能写完了。然而,现实远远不是150字就能说尽的……
要知道,小汽车不是洪水猛兽,交通拥堵亦非无药可解,关键在于如何对其进行引导和调控,以及治堵举措的本身是否合理合法。
治堵的源头在于交通与用地的协调
交通拥堵是由于交通流在时空分布上的失衡引起的,而长距离出行总量大(使得小汽车出行更有优势)和通勤出行在时空上的过度集聚是目前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源。
根据2015年初百度发布的“全国50城市上班距离及用时排行榜”,北京以19.2公里的平均单程距离居首,南京以14.14公里居第7位。
根据高德公司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主要城市的交通分析报告,北京和上海最拥堵的路段均出现在大型居住社区和大型办公区连接的道路。
城市疏散也许是缓解拥堵的良策。但目前的城市疏散只是疏散了人口,而非就业岗位的同步疏散。
因此,随着城市的蔓延,产生了更多的长距离通勤交通,更加剧了拥堵。根据市场规律和国际经验,在服务业占主导的城市,其市中心的就业岗位会持续集聚,而地价增长又会导致居住进一步分散到中心外围。事实上,不只是就业岗位的分布吸引人群向城市中心集中,其他城市功能资源分布也是如此。
由此看来,治堵的源头是交通与用地协调的问题,也是调整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的问题。因此,如何将TOD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城市的精明增长,是从规划视角来治堵的根本对策。
空中之城会有交通拥堵吗
规划要掌握治堵的主动权
城市交通拥堵涉及到公共决策、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等因素,治理拥堵既非一门之力,亦非一日之功,但各方的共识是发展公共交通的确是对抗交通拥堵的解决之道。从小汽车和公共交通这两大交通方式的运输效率对比来看,运输1000人约需250~1000辆小汽车、却只需15辆公共汽车或1列8车厢的列车。
此外,从能源、安全和社会公平性等方面来看,公共交通的确是最可持续的机动化方式。在城市化和拥堵形势严峻并存的背景下,当前也许是发展公共交通,以及妥善处理小汽车问题的最佳时机,而规划部门应掌握调控的主动权。
小汽车会占用更多的空间资源
城市是一个社会交互系统,机动性和城市功能要素布局对于促进这种交互性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限制小汽车的同时,应为城市提供其他的替代出行方式。于是在拥堵的背景下,各城市纷纷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项目的规划和建设。
截至2015年4月28日,国内共有39座城市获得国家级批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其中江苏省以获批6座城市占据数量前茅。
然而,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并不等同于其对出行具有真正吸引力。
即使在日本和欧洲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大城市,轨道交通(门到门)的出行时间也要比小汽车出行时间长3%~23%。因此,如何使公共交通的服务和城市的发展实现良性协调,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同时实现公共交通系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从规划视角实现拥堵治理的根本对策。
实现前瞻性的公共交通与用地协调
世界范围内的实践表明,实现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要做好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和保障措施,发展可持续的公交都市应把公共交通服务和城市建设形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如何吸引人们乘坐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方面,提高公交走廊沿线的开发密度更有效,而混合式的土地使用也利于鼓励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因此,实现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协调至关重要。
利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是公共交通与用地协调的基本价值判断
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社会互动的可能性,而不是减少人的出行。在资源约束的背景下,协调应该向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出行资源配置方式倾斜,重视市场的资源优化机制,应是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在马斯达尔城的规划中,市中心没有小汽车
多层次的协调机制是公共交通与用地协调的实施主体
要实现公共交通与用地协调的可实施性,应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交通与用地协调机制——
做好决策部门、开发主体和公众之间的协调。
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界定市场和行政的边界,进行完善和可行的协调制度设计。
建立高度透明的协调决策信息平台,为公众参与协调的全过程提供信息化支撑。
探索将各种协调发展战略和策略有效地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和计划的机制。
连续的数据分析是公共交通与用地的协调的基石
在目前的规划体系中,在交通与用地协调方面,至少我们对交通出行率和交通承载力这两个指标的使用是缺乏坚实依据的。
此外,交通需求预测中的四阶段方法在逻辑上看似比较科学的,但是分解开来看,我们在每个阶段中对相关数据的把握都不能做到全面和准确。而在我们当前所处的数据环境下,城市中的各类智慧传感器为我们提供了连续观测城市运行特征的可能。因此,应进行基于公共交通与用地互动的数据积累,并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协调量化机制。
结语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被公认为是目前最可持续的土地开发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更多的城市都开始制定发展战略致力于改善交通拥堵,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和运输能力,提高空气质量和节能减排。如何实现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实现交通与用地的互动协调,不只是治理拥堵的对策,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与交通研究所 孙伟 王树盛供稿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稿请赐:caoxc@jupchina.com
注:长按二维码,一键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