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拥堵与大气雾霾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面临的共同困境。对于大多数一、二线城市,拥堵已成为让人闹心的顽疾,正如温水煮青蛙一样逼近人们忍耐的极限。
纵观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这也许是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中必经的阵痛,城市蔓延和郊区化发展使得相当部分群体出行对小汽车产生较强依赖。如何探寻破解之道?正考验着管理者的治理能力和研究人员的智慧。
停车收费作为交通需求管理的策略之一,通过静态交通引导动态交通,在治堵战役中起到多大作用?是否是治堵的良方有待日后见分晓。
一、舆论引起的争议
差异化停车收费是指对城市不同区域的路内、公共停车泊位征收不同标准的停车费,通过价格杠杆调节停车需求,目前已成为政府管理部门治堵的常态化策略。
近年来各地方陆续出台停车新规,如广州、南京、深圳等城市,停车收费迎来集体大涨价,原有不收费或低收费的福利时代一去不复返。交警部门采取扣分+罚单的严格执法也迫使违章乱停现象无路可逃。这样的停车调控组合政策使得不少开车人体会到在城市中心区停车难、停不起。
一石激起千层浪。
社会上对停车费涨价的讨论不绝于耳,不少人谈钱色变,对提高收费表示不可接受,质疑提高停车费就能治堵?若不能治堵为何还要涨价?
反对者认为征收停车费是事关民生的公共决策,在城市公共交通还不完善的情况一味提高停车费仅会增加开车人的成本和引起出行不便。同时停车费涨价应通过必要的程序,收费标准延续计划经济思维且缺乏依据,涨多涨少不能想当然。巨额的停车费收入去向说不清、道不明。
根据民意调查报告,以广州市为例,对于提高停车费不赞成的比例达51%,明显多于赞成38%。在民众和舆论的频频追问下,准备提高停车费的城市管理者也倍感压力。
二、涨价能否真治堵?
首先,涨价能否真治堵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北京的经验是提高收费能减少10%-15%中心城区的拥堵,但3个月之后效果反弹了。由此可见,交通拥堵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目前,停车收费最高的区域主要针对交通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城市中心区。供给有限的停车泊位相当部分属于公共资源,特别是路内停车资源,应该统一管理向公众开放实现共享,而不是少部分群体专用。原有城市中心区路内停车等公共泊位资源在缺乏收费管理的情况下,主要被沿街门面、周边单位员工和居民所占据,获取规则为“先来先服务”的原则。停车的低门槛导致往往一停就是一整天,真正来办事的人找不到车位,加剧了交通拥堵。停车收费管理通过统一明码标价、按时计费、规范管理,让车位资源流动起来,路内临时停车和基本车位等公共资源可得到更合理、公平利用。从这个角度,停车收费管理确实有利于缓堵。
经验表明,公共资源的免费或低收费会惹来大麻烦,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诱发“公地悲剧”的发生。
其次,反对声音也质疑涨价带来的是治堵还是制堵?
受涨价的利益驱动,不少街道和道路上新增划线,在本来拥挤的道路上划设收费停车泊位,将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挤压到机动车道。随之而来的交通问题就越来越明显,原来拥挤的道路变得拥堵不堪了。若是将停车收费作为获利的工具,进行圈地收钱,那只是打着涨价治堵的幌子谋私利而已。
最后,对于停车收费我们必须认识到涨价只是缓堵的微创手术,停车收费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停车难和交通拥堵问题。但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降低机动化出行是大势所趋。
三、乱象背后是什么?
探究由于停车以及引起的拥堵问题,不得不从乱象背后的缘由说起。
当前产生了停车及拥堵问题究其根本与缺乏小汽车拥有、使用及配套管理政策有关。
我国城市传统交通模式以慢行交通为主(自行车和步行),短短10年间,小汽车的快速普及进入家庭,一下子汽车时代的迅速来临配套措施来不及跟上,产生了诸多不适应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老城区在城市建设当初没有预留一定规模的停车空间。老小区、公建等未考虑停车泊位配建,在公共空间管理缺乏严格管理的情况下,乱停乱放的车辆比比皆是,侵占绿化、道路等公共资源,最后“法不责众”成为如今混乱的常态化。
另一方面,在国家鼓励小汽车发展政策下,小汽车低门槛地进入千家万户,忽略了拥车所需要的社会外部成本,导致产生的外部效应(拥堵、乱停乱放、尾气排放等)成为社会和政府的包袱和负担。
四、结语
停车和拥堵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交通矛盾问题,更涉及到老百姓的民生、公平和权益。一味地通过停车收费措施解决交通拥堵只是权宜之计,要根本地改变交通状况,必须从改善城市建设、完善公交网络,提升管理水平、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共同入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首先,应建立公正、公平的交通出行环境,尊重市场的规则,建立补偿互馈机制。
其次,转变观念、有偿使用、合理定价,停车及用车所产生的外部成本(交通拥堵、尾气排放、停车占地等)由开车人支付。
最后,根本上还得依赖公交导向的城市建设模式,促进形成发达的城市公交网络系统,使得大家摆脱小汽车依赖症。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与交通研究所 张小辉 杨晔供稿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稿请赐:caoxc@jupchina.com
注:长按二维码,一键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