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一个手机摄影爱好者的日常:入眼的都是故事│影像•看世界


王全
中规院风景分院青年规划师,手机摄影爱好人士,爱猫人士,爱生活人士。他说:“摄影是我的自画像。“



        冯唐有句话,大概是说有些事物像报纸,故事全写在上面,而有些事物像收音机,关着的时候不声不响,但如果找对了开关,选对了台,他们会喋喋不休,直到电池耗光。我想,全哥的开关,大抵就在他的手机摄像头上。年后的一天我找到他,请他把平时记录生活的手机摄影整理成贴分享出来,他爽快地答应了。(李泽)



王全


我有单反跟黑卡,之所以选择手机摄影,是因为对于在路上随走随拍的纪实摄影来说,手机方便携带,人们的的抵触心理也会降低,还有就是万一被追打的话跑起来也快一些(开玩笑);除了这些,手机摄影还具有快速拍摄、方便后期以及即时分享的优势。而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包括我,并不会走到哪都带着一台相机,但是很可能会随身带一部可以摄影的手机;有句话不是说么:”The best camera is the one that is with you”,我觉得挺对。


对于手机摄影来说,设备条件自然比不上单反跟黑卡:没有大光圈、没有超广角、画质(尤其夜景)也差,所以就更需要摄影人在构图、立意、故事、情感、光影、节奏和时机上多下功夫。不过,我并不认为玩好摄影就必须要有好的器材,相机只是我们的工具(当然我还是会把她拟人化、对她充满感情),比相机前边的红圈金圈或者呼啦圈镜头更重要的是相机后边那个大脑袋,你去过的地方、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经过的故事、爱过的人,都和你的摄影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摄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儿,对于摄影作品的好坏也没有什么绝对的普世标准,我一直这么认为。有的人觉得一张图好,那就会有另一个人觉得不咋地;有的人觉得臭豆腐特别香贼好吃,有的人却会问你是不是在口乞米共;有的人觉得这个人太帅了我一定要撩他嫁给他,有的人就会觉得你是不是眼瞎心盲。对于摄影者来说,在拍照的时候,不要考虑观赏者的喜好,拍你想拍的就是了。


我目前认为,对于摄影作品,最重要的是画面传达给我们的主题、情感和故事,构图和其他一些技巧倒要放在其次。下面贴的一些还称不上作品的手机摄影拙作,希望和大家多交流,分享我的故事,看看我眼中的世界。




我的装备

      

       1、之前留下来的小书包(舍不得扔,恋旧,长情);

2、手机自拍杆(配合下边的三脚架使用);

3、手机三脚架(主要是延时摄影跟长时间曝光用);

4、5s广角微距鱼眼三合一镜头(用的不多,想要特殊效果的时候才用);

5、iphone 5s(换了新电池,16G存储略小点);

6、猫粮狗粮猫零食(路上总能碰见流浪猫狗)。





我的作品


《人,影》


        目前为止,可能是我在东半球拍的最满意的一组照片,对于抓拍来说,太难得了,当时拍完有种想哭的冲动。

        光影是建筑中最有灵性的一部分,随日照时刻变化,赋予了静空间动态情感,传达给人意想不到的感动。


《谁都可以拿起画笔》



        在贵阳喷水池,当时扫街扫了一天,想最后再转转就回酒店了,在一个不太显眼的街角,看着了这样的一幕,他画的像鸡像马,我觉得很有意思,于是起身抓拍了这一张。

        “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我想有一天能站到更大的舞台上……”生活往往不是处处如意、一帆风顺,物质匮乏并不可怕,精神才是。设计师的精神世界应该是最富有的,全哥很富有,我和我的同事们亦然。


《哭的人心碎》



        中午的时候知道了一件悲伤的事,情不能自已……下午就照见了这个画面,小女孩儿的眼神看得我心碎。最近读了几句话,很有感触,改一下贴上来“江湖儿女江湖见,酒比情爱长;勿惧河流站两旁,水的方向和我们一样。莫提苟且和远方,有你的地方才是故乡;休等来日无方长,才知欠一句别来无恙。”

        爱哭的人是至真至纯的,之所以爱哭是因为心里有了委屈,有苦不知如何讲出,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也不想别人为她担心什么,所以只好偷偷的躲起来哭。人因为伤心会哭,但也终会成长。“世界上有两种长大的方式,一种是明白了,一种是忘记了明白不了的,所有人都用后一种方式长大。”——《万物生长》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扫街路过一个小店,发现他俩在门口一角的箱子里,正在“打电话”聊天,我赶紧抓拍一张,后来站在边上几分钟边冲他们笑边观察:小女孩拿着一个显然没插线的电话,小男孩拿着一个更是没地插的单耳听筒;可能是因为冲我笑不小心断了电话,小女孩后来又边念“8@6#$&”边重新拨号打了过去,口中几声“叮铃”之后,小男孩不好意思地拿起电话,继续聊了起来。


《小孩子的开心很简单》


       在旁边照了二十分钟,这个小女孩开心地滑完最后一次,还没等完美落地,就被她几个箭步冲过来的妈揪着耳朵打骂回家了。

       快乐不昂贵,快乐可以很简单。无论风景怎样,孩子都能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乐趣,说到这点,大人远不如孩子。当我们面对复杂的世界不知所措时,当我们忘了生活本应是简单而快乐的时候,不妨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

      

《胡同里的美好童年》


     

        周末去杨竹梅斜街扫街,顺便看看城市规划。碰着一群小孩儿在玩一种类似我小时候玩的叫“pa er”的游戏,由于我们有明显的代沟,我并不知道它具体叫什么,但是不妨碍他们玩的很开心,我拍的也很高兴。想想童年真是美好单纯,一个游戏能玩整个下午,一树知了就能安慰整个夏天;当时想着赶紧长大,现在长大了却发现生活并不是当时想象的那样。生活其实就是这么折腾人,当下的美好总是不珍惜,非要等过去了才发现,噢,原来当时才是最好的时光。

        很多快乐,总在不自知的时候。长大后蓦然怀念年幼无知的日子,怀念无知的特权,怀念爱可以大声说出来、伤心可以大声哭出来的放纵。不过终有一天,你要学会用虚假的笑容去迎合周围的世界,硬撑起那些摇摇欲坠的坚强。  


《童年的店》


        

        写着“小王烧烤”,却偏偏是个是个老奶奶在掌勺,所以我觉得它应该是百年老店了,从小王就推着小车在学校门口卖烧烤,一直开到了这个岁数;几十年过去了,孩子毕业了一波又一波,她还一直在坚持。我想,每个人的童年里,在校门口,都有这种充满整个童年的店吧,卖玩具、卖冰棍、卖零食、卖糖墩、卖跳跳糖…

       城市更新的很快,经历过的很多场景转变为新鲜和陌生,人们对于记忆深处的事物总是充满感情的。在景观设计中,我们会注重延续场地的文脉,场所记忆的保留,在即将消失的场地和难以忘怀的记忆之中,羁绊着人们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人情冷暖》


      

         我们的城市发展的太快,很多人情味的东西都丢下了;很多地方都有小摊小贩无照经营的情况,我们对靠此营生养家的人要多些照顾,同时,我们对秉公执法的城市管理者也需要多些理解包容;这些情况该怎么处理,也需要我们这些城市规划师多动动脑筋,我觉得。

       小商小贩是城市多样性、展现城市活力的一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与进步,应该呈现出一种更加宽容的面貌。小摊贩的管理,背后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在有序引导、合理布局之下、给予他们更多的呵护会使整个城市都受益。


《观棋不语真君子》


       

        黔灵山公园门口,一群老大爷围着俩老大爷在下象棋。其实这种画面在路上很常见,我边观察边拍下来,发现坐着的老大爷最不开心,因为在我看着的几分钟里,他一句话没说,倒是周围的各个大爷你一句我一句。有个大爷还直接上手下了,这就导致我对面坐着的大爷几分钟里手一直揣兜里,他其实只是比周围人多一个板凳座,能不能下的上棋就另说了。

       围观已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想起上学时候去到外景写生,总有路人过来围观,导致周围的空气都写满了压力的样子。伴之而来的还有无奈,明明画的是水彩,碰到不了解情况的路人夸赞“恁看人家这水粉画的,还怪带劲的”,也是哭笑不得。相比于街头的这种实地围观,现代信息社会在网络上对热点事物的舆论围观,可能更需要关注与思考。


《挑水的人》


      

        路上碰着一个老奶奶在河里挑水,为了找个好角度,我跳下了河。她看着我照,并不抵触,只是一直在念叨“我这么丑照相干嘛”,其实老奶奶的挺美的。

       河道的渠化让我在观看这幅画面时感到了违和,河岸的硬化取直带来的是水与土分离,水与生物分离,水与生活的分离,这种做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发达国家所废弃。在满足行洪防汛的基础上,更多的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考虑将人工水泥的河道恢复成自然蜿蜒的天然河道会是时代所需。


《想老头儿》


       

        门前小憩有闲暇,糟老头子在干嘛?待会他给我买点啥?锅巴?!

       对联所述也是整个画面传达给我们的,“幸福家平平安安,美生活和和顺顺”。以前总能在胡同中见到坐在自家院子门前晒太阳的老人,他们看着自己的孙儿女在膝前玩耍,望着周围的一砖一瓦,若有所思,或许正想着一些陈年旧事。搬到楼房里住之后,这种画面也就再看不到了。


《整个城市像一个拆迁建设大工地》

      

        转转贵阳的城市建设,遇见了一处拆迁地,进去走走,入眼的都是故事:曾经的生活场景可以想象,之前这可能是孩子们追打玩闹、几个老太太围坐一起晒太阳唠家常的地方,现在却物是人非了;门口挂着的熏鸡腊肉还在,绿植小花还在,但是人却不得不离开,想想其实还挺心酸的。我在想,对于规划、建设、拆迁,我们规划师应该有更多的切身的思考。

        《圣经—创世纪》中有这样一段话令我有所思考,“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这是巴别塔的建设者们说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早期修建城市和建筑的目的之一就是把人聚到一起。建筑凝固了时间,更凝固了无数相聚在一起的人对生活的记忆。可以说,拆除一栋建筑打破的不止是那些水泥砂浆的粘合,也包括邻里之间感情的粘合。


《你很美,连西瓜籽都知道》(多重曝光)


       

        记得当时在林大操场后面的家属院,有一个常去的水果摊;夏天,我会和她买半个西瓜,然后坐在小区院子里的椅子上一起吐西瓜籽玩;她当时吐得很近,几乎直接掉脚面上;而我当时就已经是个吐了十几年的小伙砸,所以我就教她怎么吐能远一些,慢慢地她也越吐越远,哎……

        对待同一个场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记忆和喜好。对待同一片场地,不同的设计师有不同的处理手法。对待失去的感情和事物,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豁达。生活中的很多事是无能为力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存在,这时候不如“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爱护小动物》


        

        几乎每次路上都能碰见几只流浪猫狗,这也是我为什么随身带猫粮狗粮的原因。这张图其实照的不咋地,只是因为他们很像我养过的宠物,看着他们流浪,心里更不是滋味。贴出来,是希望大家以后在街上碰着流浪小动物的时候,不喂食的话就离他们远一些,如果不能提供帮助,也请不要追打。希望大家善待不管是家养还是流浪的小动物。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流浪猫、流浪狗现在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当下,宠物饲养管理的法律约束的缺乏、饲主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了流浪动物数量激增。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理应善待,但是这些流浪的宠物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人身安全、公共卫生的问题,这就需要更多的人负起责任,让宠物与这个社会和谐共处。


国家图书馆看书的保洁大爷


井下工作的人


798的芭蕾姑娘


《只因为在鸡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鱼的世界》(鱼眼镜头)


《蚂蚁王国》(微距镜头)



《我的小伙伴》



《飞机的影子》


《彩云之上》


《花花世界》(微距+广角镜头)


《雨水打在长草的泥里》(照的时候,把手机晃一晃,就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梵高》(地下通道的墙上小广告贴来撕去的效果,有人说像梵高自画像)


《雨中的城市映像》


《上帝的十字架》


《贵阳火车站的屋顶》



《杂七杂八》






        最近用黑卡照了些东西,手机后期处理,在此一并分享给大家,共7个部分。


1.《百万庄小区》


2.《母亲节快乐》


3.《Happy Family》



4.《空椅》


5.《全民健身》


6.《Lucky Dog》


7.《思想者》




我的手机摄影建议


1、尊重被拍摄者,注意和被拍摄者沟通;

2、多走走多看看多拍拍,并且坚持下来,让摄影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3、画面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比较好,有情感有故事就更好了;

4、摄影是一门加减法的艺术;手机摄影画面最好做些减法,保持简洁;

5、留意创造性,注意构图、光影、色彩等元素,

6、尽量不用手机的变焦功能;

7、 开启HDR模式;

8、尽量不使用闪光灯;

9、想拍就拍,没有什么摄影法则是不能打破的,也不要在意后来观赏者的想法;

10、尽量不要拍精神病人、乞讨者、或者不适合拍照的小孩,抑或是拍照会给别人带来的时候,不要拍。




对于我来说,摄影是我的爱好,但不是我的工作。摄影会给我一种所谓的“扩增实境(augmentedreality)”的感受,会让我在周围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美好的一切,并记录下来。规划设计行业的平时工作大多忙碌,我的这些照片也多是在工作间隙、偶尔不加班的周末、或者利用别人睡觉打游戏看小说的时间用5s拍摄所得。

我想说,其实我拍的所有画面都是些平常生活,大家都有机会拍到。“摄影就好像你和世界谈了一次恋爱”,只要你多留心身边的美好,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大家如果对这些照片这些故事感兴趣、或者对任何形式的摄影感兴趣的话可以多学习交流,我的wechat:quaid_w。


                 



有话大家说




刘冬梅

       日常摄影的意义体现在很多方面,作为一个记录者、发现者、创作者,保持对生活的敏感与热情,这也是摄影的重要价值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坚持拍摄比作品本身更可贵。只要你拍,就会有新的发现,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在持续不断拍的基础上,“拍什么”、“为什么拍”,永远比“怎么拍”更需要思考和回答。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与景观规划设计师,对发展变化中的城市、人、环境的关注,不仅仅是职业的本能,更需要对社会生活保有一颗关切的心。与成熟的社会纪实职业摄影师相比,王全的作品可能稍显稚嫩,但广泛多样的拍摄题材后面,透露的是敏锐与关怀,以及不经意流露的幽默。
        偶尔,对于周边环境,会有一种超出凡尘之外的形而上思考。这也是王全的部分摄影作品给我的个人感受,比如森林之上飞机的影子、雨中的城市映像、楼群组成的空中十字架等,这些照片会让人出神,联想到其他。
       我期待着在纪实之外,作者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发现。
刘宁京
       能够痛痛快快的装文艺还是蛮难的!要长得帅,要厚脸皮,最重要的就是在某一方面能够持之以恒的保持逼格。年少时太胖没敢装,上班后想装没有网络,现在能发挥了却被认为是蛇精病……
       所以看到全的皂片,就下意识的说了两个字M!D!不是羡慕不是嫉妒,也不好说是恨……年轻真好!有趁手的家伙真好!能够恶狠狠的后期处理片子真好!你问我片子好不好,还没仔细看……
        每个人喜欢拍皂片(说是摄影太俗气)都会有自己的理由,爱相机!爱菇凉!爱炒作!但只要爱就大胆地往前走吧,不会再有Bresson了,但若干年后你肯定不会比Vivian Maier差,当然拍片肯定不能养家糊口,记住一定要把明天的出差计划安排好…安排好…安排好
程鹏

       工作挤占了我们太多的生活。忙碌之中,你会发现你总得给自己找点乐,生活才能不那么无聊,日子才能过的有点乐趣。有人选择旅行、有人选择读书、有人选择健身…也有人选择更忙碌的工作。王全选择观察身边,记录生活,用一种随性的方式,这非常有趣。
       看他的片子,读他记录的故事,我对他记录的点点滴滴都很感兴趣。我不想去说这事儿在什么层面有多大的意义,对于职业有多大的帮助,像他自己说的,这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这是一乐,高兴就好,自己开心就好。
       用心的去过自己的生活,追随自己内心的感受,这就够了。
       王全,加油!
刘颖慧
       看到王全的照片,我突然想起一次在湖南衡山的乡村里调研,我一个人走到了村子的深处,一只大狗向我围了上来,我感到十分害怕,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也走了过来,她的神态有些疯疯癫癫,但我还是下意识对她说了一句我怕狗。她竟然听懂了我的话,开始就用乡音驱赶那只狗,使我安全离开。
        我以为我的记忆力很好,可是我已经忘了那个村庄的样子,忘了那位出手相助的女人的长相。我以为也许以后还能再碰到,不会遗憾。然而一切都是如此匆匆,如同陈粒唱的,相逢太短不等茶水凉。也许是该记录点什么,像王全那样,用影像或者别的,证明这个世界待你不薄。
屈波
        入眼的都是故事,定格的都是人森。看王全儿的作品,就是看这大千世界的人森。全儿的照片,不求逼格立意的高远,但求与真实世界的距离。一个景观设计师,用闲暇记载了眼中的各种场景、人物与感情。那不是一般摄影者审美的挑剔,而是一种很奇妙的即时记录的感触。某些片子,只是一瞬便击中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也许,是孩童的小纯真;也许,是午夜的霓虹灯。
        生活有很多面,我‍们不可能窥见全貌,那些平实的安静的流逝,带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各式各样的心情。我们看见,长风吹度玉门关,坐使城郭生溪湾。将儿呼出换酒钱,卤煮炒肝溜肉段。生活不止有月下花前、花间忘返,也还有把臂言欢、残酒半盏。小二配着花生米,有姜有葱还有蒜。
        鲜活的面孔,随意的留白,空间的秩序,城市的舞台……全儿替我们记录着身边的故事,我们借他的慧眼,看现实的残骸,和所有的爱。


孙培博

       与王同学相识十年有余了,依稀记得初识不久的一次聚会,俩人对坐饮尽杯中牛二,事后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喝酒,从此我印象深刻——此人虎甚。
       十年时光在眼前晃过,王同学从当年的青葱少年成长为一颗老葱。如果说,皱纹是岁月对人的宠爱,那么王同学简直是她的挚爱。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她带走了老葱身旁的那片生姜,但无意间也赐给了他整个厨房。
       这次摄影展的起始我大致了解一些,所展照片也从头到尾仔细的看过,不敢妄谈技术,因为我笃信安塞尔•亚当斯所说“只有好照片,并没有好照片的准则”。
       那么对于我而言,这些照片已经足够好,好到我从中发现了一个未曾谋面的王同学,好到他也提醒了我有多久没回头凝望自己的生活一眼,好到他让我发现身边一些不曾注意到的美好角落,好到他带给我心中许久未出现的一丝伪文艺青年式的悸动。
        最后,希望王同学能够不断创作,继续感悟生活;同时在自己的厨房里再好好找找。
李泽
       认识全哥也算有一段时间了,相熟于我们当时一起做一个详规的项目。如果用一个字形容我对他的印象,便是“喜”,两个字,便是“乐观”,三个字,便是“呵呵哒”。
       全哥是个充满爱的人,热爱我们从事的规划设计工作,更热爱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规划设计从业人员,他有着善于观察那些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细节、人群行为、社会变迁,捕捉那些生活中或温馨或失落的小情绪的天赋。
       我也喜爱摄影,喜欢大光圈大广角去拍下那些炫酷的大片。曾经我总问自己,什么才算是好作品?欣赏过全哥的作品,心中便有了一个答案。诚如文题”入眼的都是故事“,全哥用他的视角告诉我,好的作品是那些可以讲出故事的。
       感谢他无私地分享,让我停下片刻去思考平日里身边的变化,珍惜当下的美好。我看到的不只是他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对周围一切的爱与关切。
郝钰
       可能是专业所致,风景大家庭中摄影高手平日里他们乐于遗世独立地自拍自话,鲜有机会交流。此次借全哥的摄影作品展给大家搭建了个切磋探讨的平台。
       初春的一天,听说他要拿起手机,用镜头和这个世界谈一场更加轰轰烈烈的恋爱,我们便有幸通过作品来探寻他的内心世界。原来,全哥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同事。镜头背后的全哥敏感细腻,拍出来的作品也不乏感染力,曾一度担心情伤会让他成为荒木经惟式的摄影师,后来发现这枚热爱专业的男同事还是将镜头锁定在城市与人、自然与人的题材。
        欣赏他的坚持,更佩服他的情怀,每一个记录都像在用镜头拥抱生活。期待全哥更多作品。
王剑
        谈起全儿哥可谓渊源颇深,初次相识是在学校园林讲堂现场,以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和研会主席的身份共同负责讲座相关事宜。三年后的今日,缘分不减,我们共同奋斗在中规院的大家庭中,成为了同事,更成为生活中的挚友。
        “一笑足以平万难”这是全儿哥在我脑海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生活并不是晴空万里、日丽风和,却是时而阴雨时而霾。在忙忙碌碌、坎坎坷坷的日子里,乐天的心态却是不可或缺的宝藏。拿起相机开始留意生活中的细节,记录下身边的点滴美好,收藏起流金的岁月回忆,在光影变化中体味人生无常,在照片故事深处感受世间冷暖。
        设计师的成长贵在经历,设计师的创作源于生活,而摄影正是最好的发现美记录美分享美的方式。愿全儿哥以及年轻的我们不忘初心,心怀美好,一路向前。
魏柳
        认识全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记得他最初给我的印象是在羽毛球比赛时,他负责照相,总是在场边为我们默默的拍照,呐喊助威。以为照相对他来说只是个工作,没想到还是他的爱好。而这爱好一开始,就未曾停歇。
        看到他用相机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小细节,匆匆而过的惊喜,看他的照片,似乎能找到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曾出现的小片段,也能揣测镜头背后的他是个多么敏感细腻的人。“生活本应该是简单而快乐的。”

        谢谢全哥带给我们一张张有情有景的作品,也让我们每天忙于工作的时候能静下来,发现美,表达美。期待看到全哥更多的作品关于生活,关于美。

田皓允
       王全的故事很长,长到走一万里路也说不尽。(以下请允许我简称全)
       第一次全说他要用手机拍摄的时候我还很不理解,直到我知道了关于手机的故事,那是他失恋后和这个世界再谈恋爱的工具。自从“东海岸第一”发布后,手机成为了他和这个多彩的世界交谈的媒介。“东海岸第一”是一组人像背影照,墙顶上站着的人逆着光,影子被投射到画面中央,由于透视的原因显得很有立体感。这是一组很难读出痛苦或是喜悦的照片。估计当时全仰着头,突然在东海岸的阳光下找到了一丝宁静和快感,手指触发快门,啪啪啪,于是一颗慰藉的种子便留在心中。以致在不久的将来萌发出和这个世界谈一场轰轰烈烈恋爱的想法。
       现在,全俨然成为了一个多产的摄影师,从一个只能从煤球和建筑立面找灵感的摄影师成为了众多麻豆约稿的对象。每天全透过他的镜头精心构造属于他和这个世界的每日故事,这些像素化的故事成为了深夜朋友圈的点赞收集器,让自己得到安放的同时也让身边的人兴奋。常感觉这些照片就像刚从月亮湖湖底捞起来的一般,有时像坚实的卵石般清晰明了,轮廓情节咸湿分明,有时又像摇曳的水草般灵活多变,撩拨着朵朵浪花的同时又在几英寸的屏幕上留下让人无法捉摸的身影。这就是部分关于全和他的摄影故事,虽然充满着生活的各种平常却又蕴藏着无处不在的惊喜。臆想一下这多半源于那颗天真烂漫的心和永不消退的情感吧。
       当然,全的摄影每天都在继续,希望他能在和世界谈恋爱的路上再走上一万里。
齐莎莎
       看到全儿爷在贵安那么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居然可以化孤独寂寞为拍照动力,实在是震了惊了。我在全儿爷的很多照片中找到了曾经走过的街道以及吃过的路边摊……

       可能照片中的那些人无数次的与我擦肩而过我却从未注意,但是全儿爷却用相机捕捉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生活的这项技能,我和全儿爷还差着一条银河的距离!

       全儿爷加油!

张璐
       细节的敏感捕捉,光影的强大把控,画面的构图精巧,全哥的作品总是能在第一时间,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惊鸿一瞥之后,心头的震颤并没有消散,眼前慢慢浮现出的,是一颗藏在镜头背后,想要讲故事的心。
       全哥的作品多为人物与风景。当他把镜头对向人物时,镜头里面,总是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你看,他在哭、她在笑、他在发呆、她不经意地回眸、他低着头认真做着什么……这些不起眼的点点滴滴,在镜头下凝固,慢慢构筑起的,是大千世界里的形形色色,仿佛也在提醒我们这些观察者,其实“他们”,也是“我们”。
       全哥拍摄的风景,也是从细微处着眼,利用光影的变幻,镜头的疏离,让作品呈现出虚幻比真实更真实的效果,如《彩云之上》、《花花世界》。原来一个“美”字,竟有如此多的写法,而全哥知道的,又是最特别的一种。

       正如字如其人,画若其品,全哥的摄影作品,也仿佛是他这个人的——“神”。作为一位景观设计师,全哥并没有把自己对生活的灵感,对设计的热情咫尺于格子间,周游于甲方中,而是利用每一个小时间,甚至是小瞬间,背起包,拿着手机,揣着故事,去行走、去捕捉、去感知。原来,心中若有天地,四海皆可为景,这样的胸怀、气度与视野,才是真正令人所叹服的地方。


丁戎
       小全走过不少地方,看过了很多风景,雨中的城市、飞机的影子、上帝的十字架,他用独特的视角描述他所见,带给人触动。但最吸引我的,是他在照片中表达情感和讲故事的能力。
       在他的镜头中有许多平凡人的故事,一个牵手,一次哭泣,坐在门口想老头的老太太,简单的构图留给人遐想的空间,平凡的场景让人心生暖意。
宋梁
       半年前,听全哥说要玩摄影了,以为他随口一提,并未在意;然而就在前些天,朋友圈突然被全哥摄影展刷爆,惊觉全哥已成圈内的摄影名流,出于追星的冲动,我仔细补习了全哥的帖子。
全哥拍片偏爱纪实和人文,取材大多来源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确又动人的场景,或是闹市里辛勤的劳动者、或是假期中欢愉的孩子们,平凡确使人心生暖意。看这些照片的时候,分明看到的是那个熟悉的全哥,正微笑着用他的镜头观察生活的样子,因他心中有爱,处处皆是风景。
       曾听说纪实人文这类题材最难拍好,想想也是,透过一个凝固的点瞬间,却要传递画面背后的时空格局,诉说环境和故事。这种捕捉镜头的能力,既需要岁月沉淀的生活洞见和也需要与生俱来的艺术敏感。遇上一张好的纪实摄影作品,大概是一种用老头乐挠后背的感觉,真实、痛快、根本停不下来。全哥入行时间尚短,但天赋过人,热情饱满。看他的作品,我可说是解痒了,在此感谢全哥。
肖灿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苏轼不记日记,因为“记日记对他恐怕过于失之规律严正而不自然”。用记日记这类方式描述生活,对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来说,想来确是严苛的担子——而摄影,便“自然”的多了。我所认识的王全,便是这么个自然着的记录者。他镜头里娓娓而谈着的,活欢笑的带泪的孩子、皱纹纵横的老者、忙里偷闲的工人,都在自然的演绎着自己敬畏又热爱着的生活。
       在做风景区资源评价的时候,我们总是将风景资源的“原真性”摆在重要的位置,那是决定它们级别的很重要的筛选条件。而王全一幅幅故事性画面所呈现的,便是这样一份可贵的“原真性”。
       生活原来如此隽永如此“自然”。画出这天地,画下我和你;让我们哭泣,又给我们惊喜。王全,咏唱着生活的史诗,告诉我们,一份情怀对于规划师的可贵。
蒋莹

       第一次看到王全的摄影作品是在他驻场期间发的朋友圈。因心知驻场工作的繁杂与辛苦,所以当时还以为这仅是用来打发这段“粗糙”时光的一时兴起。但是没想到之后的日子里,不断的有新作品发布上来。

       这些作品,有些不需要文字就能体会到画内画外的心境,有些因为有了配文而让人更有感触。光影间捕捉到的瞬间定格既展示了镜头前的一刹生活,也展示了摄影者的一瞬心情,同时也触动了看片人的一刻思考。仿佛三个平行时空在按下快门的瞬间有了交集,这交集为埋头于工作的我带来一丝不一样的体验与思考。       

       谢谢王全坚持发送用镜头记录下的瞬间。借用一句话送给王全:“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虽然我不知道我的远方在哪里,但我希望王全不要停下寻找诗与远方的脚步。


相关链接:

影像•看世界│中规院人摄影作品赏析[第1辑]

影像•看世界│中规院人摄影作品赏析[第2辑]

影像•看世界│中规院人摄影作品赏析[第3辑]




注:本文分享自“中规院风景院”微信公众号,特此鸣谢。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