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拱宸桥,石板古路,灯影流水,还有运河上货船的汽笛,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来的兴衰。
这座位于杭州北部的古桥是杭城现存最高最长的石拱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几经坍塌重修,如今依然屹立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而拱宸桥所呈现出来的街区模式,已经不再是古时运河两岸的商贸繁华。
拱宸桥
建国后,国家对于江浙地区的工业定位和发展要求,使得杭州城北区块变成了一个大的轻工业产业区。
拱宸桥边,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厂房旧址象征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如火如荼的新中国建设。当年的桥西板块,工业发达,棉麻原料从运河而来,经过加工再由运河北上,整个区域应运河而起,由工业而旺。
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厂房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整个拱宸桥区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拱宸桥变得很“孤单”,东侧都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桥西的一些传统建筑,夹杂在里面不起眼,又因其破旧,外面的人几乎不会进去逛。
05年开始,杭州政府对于拱宸桥区块开始改建更新。桥的东岸,是运河文化广场;桥的西岸,是拱宸桥桥西历史保护街区。传统商业店铺、合院式的传统民居、民国时期的里弄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八十年代的“筒子楼”等,几乎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建筑。
由杭丝联改建而成的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整个修缮工程对原有建筑进行保护、改善、整饬、更新、拆除等措施,形成以居住、休闲功能为主的集商业、休闲、娱乐及公共展示服务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区域。
在这一核心区域周边辐射2公里半径范围内布置了包括杭州拱墅运河万科中心在内的若干个服务城市功能的商业产业综合体,这些是拱墅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所做的新尝试。
那到底什么是城市更新?虽然更新改造几乎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但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urban renewal)可以追溯到1960–1970年代的美国。
一些有着很高经济或社会价值,且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社区,随着城市发展,原本的工业产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社区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为了提高土地价值恢复社区意义,城市的建设者们开始了大范围的更新活动。
国外的城市更新代表作
巴特利公园城就是新一代城市更新的代表作,他的更新手法是保留原有的公园肌理,只是把封闭的社区空间,更新为面向城市的开放式街区,在公共空间方面加入了很多新的功能元素:如一些小尺度的景观、小品、座凳,将整个社区创造出更加亲切宜人的尺度感,加强人在社区中的停留,从而加强整个社区人与人、人与景的互交性。
纽约曼哈顿下城巴特利公园城
而伦敦卡姆登国王十字街区的做法在城市更新上的手法,则依托于原有的国王十字火车站,通过对历史原有遗迹的改造更新和现有的知识街区氛围的延续,将这一街区形成为城市高知青年聚会活动场所。
伦敦卡姆登国王十字街区
工业厂房改造,从798到上生新所
当然,这些城市更新的案例中,没有像我们国家这样是从一穷二白建设起来的,上述案例有很多的历史独特背景的。我国在建国以后的城市建设和工业产业配置上,大量学习苏联经验,形成了很多集中布置的工业产业园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京798。
798原来是国营的老厂房,90年代末,北京重工业纷纷外迁,798也就沉寂下来。由于地域相对较偏,租金相对便宜,吸引众多艺术家前来创作。经过艺术的加工,个性化的改造,798成为了中国艺术大咖的聚集地。整个园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入,使得更多文艺青年前来朝圣,从而实现了文化和艺术上的良性循环。
798厂房改造
798的形成更多的是自发性的,上海上生·新所,则是由政府和开发商协同建设的城市更新产物。
上生·新所紧邻有着“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盛名的新华路历史风貌区,由3栋历史建筑、11栋工业改造建筑、4栋风格鲜明的当代建筑共同组成。这些建筑在岁月的洗礼后,静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随手一拍仿佛就有倾泻出满满故事。
从上世纪20年代到本世纪初,上生·新所在将近百年的时光中,谱唱着一首属于历史与现代、城市与生命的美好生活畅想曲。
邬达克设计的历史建筑
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加快,这些老的历史街区往往会在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上落后时代,而城市更新的实践,不仅仅只是对街区空间的改造,而是在建筑、艺术、音乐、影视、文化等多个领域相应进行全方位的引入。
上生·新所 © 再现景观摄影
上生·新所
产业的调整,生活方式的引导,使上生·新所的在拂去时空之尘后,创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场景。在传承了历史文脉、提升了土地效能的同时,城市更新规划中新增了大量公共服务设施,给地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上生·新所
城中村改造,中国城市更新的特例
如果说工业建筑的改造世界范围内还有迹可循,中国的城中村改造则是城市更新的特例。
对于这类社区背景,国内基本有两种城市更新的模式,即拆除新建和在原有基础上改造。
深圳大冲村的做法,是拆除原有建筑,区域内新建大量高层建筑和超大型shoppingmall,同时引入大规模商务公寓及住宅,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引入旧村改造中,使该片区形成具有国际品质,展现未来多元化都市活力的新型社区。
深圳大冲改造效果图
万科在对于“城中村”的改造上提出了另一种思路,即“万村计划”。它是一种“政府+开发商”的更新模式,属于政府的基础设施改造,万科在改造的过程中引入长租公寓、物业管理、产业办公。通过对于“城中村”的柔性改造,不仅改善了这些区块中的人居生活环境也保留了原来城中村的整体历史与文脉。
改造后的城中村
拱墅更新 ,城市发展的新生态
在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的建筑聚落布局往往相当复杂。
以拱墅为例,由于拱墅区是杭州的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并没有赶上本世纪初的大拆大建,因此城北板块拥有杭州仅存不多的旧建筑或历史建筑、工业厂房、交通枢纽改造和“城中村”,这四种类型的街区模式呈点状散布或交错于整个拱墅区内。
在这个背景下,拱墅区的做法是对各社区根据类型分别整顿。相符社区、大兜路历史街区、小河直街社区等是整个拱墅区或者说老杭州,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居住商业)群落,在保留原有街区的石库门等江南院落特征外,加入可体验的场所,打造具有亲和力的漫街区形式,引入餐饮,沿街商业等业态形式,给人提供更好的传统市井商业街区模式,具有历史传承性。
桥西历史街区
桥西历史街区
新时期,在对拱墅区的改造更新中,万科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城市更新模式,即“中城空间”,有别与以往单个点的开发利用,中城空间通过多点布局,将若干个城市更新项目呈网状布于拱墅的核心产业区块内,通过产业置换,文化植入,引导出一个链接城市交通、产业经济和生活的大区域城市综合区域。
运河文化中心效果图
经过多年的深耕,“中城空间服务区”已经完成了包括北宸之光、智谷、运河中心在内的多点分布,将整个区域营造成一个综合的市民生活区域,既保留了城市的生活脉络,又合理的更新了城市配套设施。
而“中城汇”是整个“中城空间服务示范区”的点睛之笔。中城汇位于运河两大主支(西塘河、宦塘河)交汇处,采用“轨道+物业”的一体化开发(TOD)模式,通过引入包括居住、商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的引入,打造一个多元化的复合空间。
万科在更新过程中,创造性的在保留城市脉络的更新模式上建构出全新的生活方式,让整个城市更新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生活方式的引导和社区价值的创造。
中城汇效果图
拱墅区的城市更新,虽然启动较晚但后来居上,对于历史建筑保护、运河文化的延续,工业厂房的更新继承,以及城市出行和生活方式的引导都做出了新的诠释。
岁月悠悠,拱宸桥下流淌的依然是千年的古运河水,两岸却已不再是当年的老厂房、空置的旧粮仓,拱墅在运河的呵护下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本文是城市设计原创编辑的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转载规则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城市设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原创文章 ▼
[城市设计]是由一批资深专家团队运营,可开展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旅游规划、公共艺术的投资咨询与综合发展。旨在以新型城镇化带动社会与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业务洽询 张先生 / 13817251055
媒体合作请在后台回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