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发展产业不等于建产业园 政府不可能催生伟大企业


导读:中国的北斗导航园区遍地开花,每一个园区都是上千亩用地,大大小小的卫星导航(大多是北斗卫星产业园)产业园已达38个之多,是产业虚高?还是市场推动?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说大大小小的卫星导航(大多是北斗卫星产业园)产业园已达38个之多!我吓了一跳,不禁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我们国家真需要那么多产业园吗?


北斗专家杨元喜院士说:“美国GPS发展这么多年,没有一个产业园区。中国的北斗导航园区遍地开花,每一个园区都是上千亩用地”“真正的北斗导航是不需要太多厂房的,因为它是高技术产业,不需要那么多地皮。”对此,他表示,中国如果只有一个产业园区,尚能理解,但很多省市都有的现象,实在不能理解。


更让人吃惊的是,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相关基础,有的甚至还是边远贫困地区,个别还是在县里,还说要投入几十、上百个亿。


再看咱们的地理信息产业园,全国喊出来的也不少,有的还在建设中,有的在规划,看这架势,也不少于十个八个。


政府重视测绘地理信息本是好事,可是热情过度或者期望过高,甚至盲目跟风,那就可能是坏事,因为实际远远没有那么大的市场,支撑不起那么多产业园。如果最终都落不了地,投资损失不用说了,也会大大打击今后对产业支持的热情,实在是很大的隐患。


产业的发展前景也有很大的虚高成分——真正核心的产业还是很弱小,只是外围相关性的产业显得比较大而已。事实上,产业园能引进的地理信息企业很有限,大的公司自己有自己的办公楼或基地(如四维图新、高德、超图、合众思壮、北斗星通、南方测绘等),入园欲望不强,小的企业则微不足道,或者也不太愿意迁入园区(往往都比较远),事业单位也是各有地盘,而相关性的公司,比如阿里巴巴、腾讯、小米这样的大鳄,更是有自己的算盘,因此实际能引入的企业既少也小,顶多是一个分支机构。这就可能会造成一个尴尬的状况,巢筑好了,凤引不进来,以致将来可能要改变园区用途,或者半途而废。


也许政府会有个误区,总觉得一抓产业,就要先搞产业园,没有一个园就没法去促产业,或者看不出政绩。初衷无疑是好的,而且实际上也是需要一些产业园(比如软件园、创意园等),但要切合实际,或者要等待时机,否则就会有很大风险。


政府该如何支持产业呢,坦白说,能做的事不多,主要还是看风口来了没有,也就是时机到了没有,而且主体在企业自身,政府搭台敲边鼓,实际上对培植企业成长还很难直接起到作用。政府能做的主要是引导方向、释放市场(比如事业单位减少参与市场竞争)、营造环境(包括政策、法规、宣传等)、提供服务(根据企业真正需要提供服务)、主持公道,时机成熟可以聚集成产业园,剩下的事就看企业的造化。


政府只要因势利导,减少干预,积极推动,那么该成长的企业就会成长起来,由点到面,由树成林,形成产业。实际上,该来的,你都挡不住,不改成的,拔苗也难助长,市场经济就是这样,有时好心成不了好事,无心可能也成大事。


我们看到,世界上伟大的公司都不是政府催生出来的,微软、谷歌、苹果,哪个是政府主导出来的呢?国内的华为、联想以致到后来的BAT,无不是先干起来了,政府助一臂之力(非阻力),就做起来了,包括业界的高德、四维图新、南方测绘、中海达等等无不如此,这里有没政府的功劳?当然有,首先是没坏事的功劳,然后才是政策、机会、精神等的支持,起到辅助的作用。


因此政府要客观评价在产业中的作用,既不能用力过猛,也不能无所作为,至少不是简单搞一个产业园的作用,而是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履行职责,才是对企业的最好支持。


(来源于GIS圈微信公众号)



国地资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国土城建环境行业资讯、跟踪学习国土城建环境热点问题。为此,国地资讯不定期发布原创研究类文章,坚持分享,坚持提供优质服务。相关原创精选文章可通过国地资讯公众号菜单“微工具”查阅。


耕地保护

01 | 基于低碳经济的土地整治初探

02 | 透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看生态危机

03 | 多少耕地才能保证中国“舌尖上的安全”

04 | 占用了高标准基本农田,怎么办

多规合一

05 | 大数据视角下的“多规合一”

06 | 基于“三层四线”的“多规合一”管理平台建设

07 | 上海、重庆、广州等地“多规合一”的实践综述

08 | 域外借鉴——美国佬的“多规”如何“合一”

… …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