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特色小镇绝不能触犯的8件底线



导 读

2017年,特色小镇工作步入发展期,地方如何建设特色小镇?虽然中央没有明确的文件出台,但是,1个月内中央密集召开两次会议,重点强调地方建设特色小镇时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

Selected Reading



2017年,特色小镇工作步入发展期,地方如何建设特色小镇?虽然中央没有明确的文件出台,但是,1个月内中央密集召开两次会议,重点强调地方建设特色小镇时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并且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分别强调:建设特色小镇决不能一哄而上、千镇一面、形象工程、政府大包大揽,要防止打着特色小镇的名义,违法违规搞圈地开发!



一、赵晖: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



1月18日,在国新办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展情况举行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指出,去年住建部会同财政部、发改委启动了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命名了第一批共127个中国特色小镇,中央给予支持,目前地方积极性十分高。但是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和原则:一是要坚持有重点发展、有条件发展,不能一哄而上;二是要坚持有特色发展、有特色建设,防止千镇一面;三是要坚持市场主体、产业为动力,防止“只见新镇不见人”;四是防止打着特色小镇名义,违法违规搞圈地开发。


赵晖称,要客观地看“一哄而上”的现象,住建部对全国各个省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省并没有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很多省定的省级特色小镇是几十个,100个以下,有个别省稍微多一些,我们要逐省进行提醒,有一个省提出了200个。


赵晖提到,多和少怎么客观判断,不是说200个就错了,30个就对了,还是要看发展规律,特色小镇也好,重点镇也好,一定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起来的,这个规律不能违背。要有一定的区位条件、一定的资源条件,不可能想发展多少就发展多少。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不可移动资源,比如风景,这个小镇恰恰处在一个风景非常美丽的地区,原来很小、很破,但确定它为特色小镇进行发展后,很快能起来,因为它的风景非常诱人,旅游、养老休闲、文化产业很快能发展起来。风景是不可移动的,比如上海、北京,再发达,风景是搬不过来的,只能在当地发展。还有一些酒厂生产的酒,像绍兴酒,只能用当地的水,搬了就不是地道的绍兴酒。不可移动的资源就印证了特色小镇发展一定是有客观条件,客观条件非常重要。政府是起到启动作用、助推作用。


赵晖表示,目前来看,一哄而上的可能报道比较多,我们做了实实在在的调查,并不是很严重。“另外我想强调,对特色小镇的炒作,各种研讨会,甚至以开发商为主的研讨会比较多,或者企业出钱请名人来,实际是为某一个开发项目服务的。我们要加强舆论引导,推广正面的建设经验,坚决避免打着特色小镇名义搞圈地开发。”


“现在有一个问题,过去镇的建设和规划,大量照搬城市,所以一旦确定是重点镇或者中心镇、特色小镇,往往照着理想中的现代化或者规模化搞建设,恰恰背离了小镇的特色。从去年开始,我们部里对120多个镇进行了彻底调查,目的就是要说清楚“小城镇”是什么,说清楚小城镇与城市不同在哪儿。”赵晖说道。


二、胡祖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1月9日,在特色小镇建设交流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提出了建设特色小镇的4条建议和不能触碰的警戒线。


1、坚持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上


城镇化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积极稳妥,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条件,如块状经济特征明显、专业化产业集群基础扎实、信息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创业创新氛围浓厚等,同时也面临着空间资源有限、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等压力,基于此,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着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传统行政区划单元意义上的小城镇范畴,用最小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最优化布局,实现了创新性。


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重庆、吉林、河南、四川、贵州等地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以建制镇为基础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探索,也都很有地方特色和生命力。各地的探索实践,既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个性化和差异性,也充分体现了产业形态特色鲜明、城镇环境美丽宜居、服务设施便捷完善、文化底蕴浓郁深厚、体制机制新颖灵活的共性目标。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和优势。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遵循规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学习借鉴浙江等地的经验,关键要学理念方法、学内涵实质、学创新精神,切不可照搬照抄、“东施效颦”,脱离本地实际,搞成空中楼阁;切不可一哄而上、遍地开花,违背客观规律,造成资源浪费;更不能变相搞房地产开发,演变为新一轮的造城运动。


2、坚持产业建镇,防止千镇一面


产业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坚持产业建镇,就是要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打造出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使每个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都有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特色产业内涵丰富多样,不仅仅是制造业,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健康养生、商贸物流等都可以作为特色产业来塑造,这些面向新需求的新兴产业更有竞争力,要推动传统产业腾笼换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如美国格林尼治小镇、瑞士达沃斯小镇、英国温莎小镇等的成功经验,有条件的小城镇特别是位于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周边的小城镇,要积极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知名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还要做足“双创”文章。小城镇创业创新成本低、进入门槛低、各项束缚少,更容易打造成为“双创”的有效平台和载体。要围绕面向大众、服务小微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校企合作、产研融合、产教融合,对接大城市创新资源,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业创新生态圈,提高资本、技术、创业者、孵化器等发展要素资源聚合度,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的活力、竞争力和吸引力,集聚人口、安居乐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防止形象工程


发展特色小镇和小城镇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便捷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公共服务、宜居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人民群众对城镇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小城镇集聚生产要素和产业的潜力所在。建设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需要围绕完善城镇功能,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三块短板,使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切忌搞形象工程,避免大拆大建、破坏生态环境、割断历史文脉、抬高农民进城门槛和创新创业成本。


要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的功能和承载能力。要推动公共服务从按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转变,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小镇居民享受到更有质量的公共服务。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可按同等规模城市标准配置教育和医疗资源。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机协调城镇内外绿地、河湖、林地、耕地,保护城镇特色景观资源,构建生态网络,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融、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要保护独特风貌、挖掘文化内涵、彰显乡愁特色,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小镇。


4、坚持市场主导,防止政府大包大揽


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摒弃“政府大包大揽”,不堆财政资金“盆景”。要坚持市场主导,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能够由企业投资就由企业投资,为民间资本留出多样性、差异性的发展空间。探索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建设运营和管理。对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应更多地交给市场主体来作决策,政府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能过多干预。


要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制度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特色小镇规划,明确发展边界,合理有效利用空间,实现精明发展。体制机制不顺是制约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瓶颈,要重点围绕挖掘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努力在营造特色小镇发展的软环境、最大限度降低发展成本、激发创新创业上下功夫。要强化扩权赋能,推动具备条件的特大镇有序设市。要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模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在充分保护好进城农民各类相关权益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制度和平台,盘活集体建设用地,促进城乡资源高效配置。



来源:特色小镇政策解析

由国地资讯整理编辑


国地资讯聚焦国内外国土、城建、环境行业,致力于宣传热点政策,分享新鲜资讯,展示研究成果。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