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贵州丹寨石桥村,这里的山路上还有蔡伦的足迹


斩竹漂塘,

入臼受舂,

                          汤料入帘

                       —-<天工开物>




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原地区,

在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崎岖阡陌间,

绵延着通往丹寨的盘山公路.

找到石桥村时候,

盘山路已经不知绕了几十圈.

这隔绝于喧嚣之外的苗寨位于丹寨县城北40多公里的地方,

被誉为中国古法造纸之乡.

这里的村民世代承袭祖业,以造纸为生.

 

2005年,石桥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个小寨子恍惚间穿越千年,

带着隋唐的技艺,

出现在大众眼前.

 

眼前的这片黔山秀水蜿蜒曲折,

把苗家人与繁华的城市文明隔绝,

这里封闭落后物资匮乏。

却也正是这片山水,

给了石桥人最好的造纸原料:

溶洞、构树、山泉

 

在天然侵蚀出来的风化溶洞里,

石桥人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蔡伦法继续造纸,

书中记载生产工具与生产原料都能在2017年的贵州石桥找到。

大岩壁古法造纸遗址是大自然的杰作,

洞口宽约5米,高4米,纵深约有六七十米。

洞中清澈的泉水汩汩流出,四季不断,

石桥造纸赖以传世。


洞内四季温差不大,

湿度相对稳定,

同时溶洞形成天然屏障,

千百年来大岩壁为造纸人避风挡雨

 

古法造纸的原材料来自喀斯特山地特有的构树皮。

构树皮以两年生的树皮最好,

老干嫩枝都不在砍伐之列,

丝毫不会影响树木的自然生态。

构树皮纤维均匀细密、成浆率高,

制出的纸柔韧性、光泽度好,吸水性强。

是古法造纸纸润墨性能优良的主要原因。

造纸用水是南皋河和深山溶洞里流出的未遭任何污染的山泉水

村民用河水浸沤皮麻,浆灰洗料,在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抄纸。


石桥造纸从原料加工到成纸张,

需要10多道工序手工完成,

苗族人没有文字,

生产技艺仅凭师傅的言传身教世代相传,

整套工序要3—10年才能熟练掌握。

原料加工采用日晒、雨淋、露练等方法,

全凭手工制作,

天然自成,

没有添加工业原料。 

“迎春纸”是以石桥古法造纸技术开发的另一种品质非常独特的纸,

主要用以古籍文物修复。

迎春纸能够储存1500年不变质,

因而最适合古书籍修复之用。

迎春纸的造纸原料和工艺,

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

不添加化工原料,

造纸用过的水可以直接用来灌溉稻田。

另外,迎春纸的完整制造工序都靠纯手工完成,

纸的PH值在7.5到8之间,

它的原始纤维不会受到损伤。

迎春纸

丹寨石桥古法造纸技艺,源于唐代,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石桥白皮纸,看上去朴实无华,

甚至略显粗糙,

但其柔韧性极好,

耐拉力,纸面平整,吸水性强,是书画创作的上佳纸品。

石桥特产 花草纸

在当地简陋的作坊里,

历史似乎在这里凝固下来。

原始的工具,

传统的方式,

更像是与祖先的一次通灵。


这是手工与历史时空亘古地较量。

渺小的双手,不卑不亢,

蔡伦造纸的故事在此延续。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