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图01/1950年4月1日,在北京王府井校尉胡同5号大礼堂举行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典礼。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民间美术事业的发展呈繁荣之势,民族民间艺术的收集、研究与教育工作逐渐展开与深化,在美术展览中,代表群众艺术的民间美术创作是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艺事业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势态,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美术院校,也致力于高等教育中的民间美术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1946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复校,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系,雷圭元任图案系主任。1950年,改组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图案系改为实用美术系。1949年9月至1951年暑期,江丰任杭州艺专党委书记,期间“大力提倡年画、连环画这一普及形式外,热心支持民间美术,聘请民间艺人成立民间美术创作研究室”,江丰离开后,延续他的设想举办两期“华东民间美术工艺培训班”。1953年创办“民间美术创作研究室”。1958年6月,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增设工农专修班、民间美术系和工艺美术系。民间美术系设石雕、镶嵌、木雕、彩塑4个班,学制4年,由著名老艺人任教,东阳木雕老艺人马凤棠任副系主任,雕塑家周轻鼎担任系主任,旋即学校进行科系改进,于1959年召开座谈会决定撤销民间美术系。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图02/1951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三年级合影,前排右起第一人为靳之林。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图03/1951年8月,中央美院师生参加天津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布展工作,捐献所得收入用于购买飞机,以支援抗美援朝,在物资交流会上,靳之林、杜兆植、杨先让合影。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图04/1951年,靳之林参加抗美援朝宣传队。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图05/1953年暑期,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师进修班合影。前排左起:江丰、王式廓、徐悲鸿、戴泽;后排左起:曹思明、庄子曼、冯法祀、倪贻德、李宗津。

 

1946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复校,设绘画、雕塑、图案、工艺(含陶瓷组)、音乐五科。1950年,经过合并、改组成立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科、图案科合并为实用美术系,下设陶瓷、染织、印刷美术三科,张仃任系主任。1952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主任庞薰琹提出将中央美术学院与华东分院的实用美术系合并为工艺美术学院“”的设想,并在随后全国展开的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中得以实现。

 

至1953年初,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的庞薰琹、雷圭元、柴扉、顾恒、程尚任、袁迈、柳维和、温练昌、田自秉等教员北上,与张仃、张光宇领导的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汇合,同时调入清华大学营造系的高庄、王逊、常沙娜等教师。徐悲鸿在礼堂欢迎大会上致辞说:“南北艺术界的大会师,必将促进我国新兴的工艺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合并后建立起中央美术学院使用美术系的教学特点,由田自秉总结为“四点(深入生活、学习传统、强调实践、重视理论)、三化(工业化、日用化、大众化)”。

 

徐悲鸿对于民间艺术颇为看重,并屡屡谈及中国民间艺术表现之精湛及其文化意义,如撰写了《全国木刻展》《对泥人张感言》《古今版画家中一巨星》等多篇文章。在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民间美术教学,并且吸纳民间艺人参与教学、创作与研究工作,成立了“泥人张”(张景祜)、“面人汤”(汤子博)、“皮影路”(路景达)等工作室。1954年,实用美术系改为工艺美术研究室,庞薰琹任主任,为建立工艺美术学院做必要准备。1956年3月依照毛泽东在关于手工业工作的指示中提到:“提高工艺美术品的水平和保护民间老艺人的办法很好,赶快搞,要搞好一些。你们自己设立机构,开办学校,召集会议。”在多方协力筹备下于同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由此标志中国的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走向独立发展阶段,中央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与民间美术教育也由此一度中断。“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美术学院停止招生,1974年建立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美术学院,恢复办学,至1977年,文化部恢复中央美术学院建置。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图06/1961年,中央美院油画系教师合影。后排左起: 李天祥、梁玉龙、艾中信、詹建俊、李铁根、葛维墨、靳之林、侯一民、韦启美、徐幸之、董希文、林岗、潘世勋;前排左起:单淑英、戴泽、尹戎生、闻立鹏。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图07/1961年,曾竹韶指导学生临摹民间泥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开始倡导民族文化复兴,在基层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群众文化工作,其中就包含了“民间艺术之乡”的评选以及民间美术的普及、发掘和推介,80年代改革开放,正值西方文化涌入的热潮,民族民间文化也在悄然复兴,“民间美术热”也带来了鲜活强烈的有本土文化内涵的精神启示。正逢民族民间文化复苏的热潮下,也应生了建立“民间美术学院”的倡议,由刘秉彦等人自发成立筹备委员,1985年,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公布“创办民间美术学院发起书”,并公布由《创办中国农民美术学院设想草案》《神农美术大学章程草案》《神农美术大学筹建方案》等几篇讨论稿基础上形成的《民间美术学院筹建方案》,志在建立一所民办公助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民间美术教育中心和生产中心。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极富开拓性的方案设未能实现。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图08/1980年2月21日,文化部教育司审批《关于中央美术学院新年画连环画专业的申请报告》。

 

1979年,重返工作岗位的江丰,依然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着民间美术相关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于1980年建立“年画连环画系”,彦涵首任系主任,行政与教学工作的筹建者与执行者由杨先让承担,教师队伍逐步扩充,包括冯真、贺友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借调)、刘千、顾群、胡勃、陈文骥、文国璋、李振球、杨逸麟、高潮、刘金贵、戴士和、王沂东、翁如兰、叶欣,以及后来留校的尤劲东、吕胜中等。1985年至1986年之交,调入靳之林和叶毓中,期间靳之林带领六位陕北和陇东的剪花婆婆来学校传授民间剪纸技艺,这一举动产生了轰动效应,被杨先让称为“建立民间美术系的前奏”。随后于1986年4月,年连系改建为民间美术系。如王树村所论:“比如今日美术院校教育建制,一是中央美术学院,一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两所中央美术院校班系和教学并不尽同,但无高低之分。”由此,形成了当民间美术与工艺在高等美术院校中的格局,他认为有中央美术学院所代表的民间美术(不含使用价值或仅起装饰作用者)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所代表的民间工艺(具有使用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形成两种传统,从不同的角度进入到相关的分类研究。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图09/1985年12月末至1986年1月,靳之林带六位剪花婆婆到中央美术学院传授民间剪纸技艺。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图10/1986年1月14日,靳之林组织“学习民间绘画课”总结会的邀请函。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图11/民间美术系组织机构与专业设置方案手稿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图12/彦涵《为什么要成立年连系:就年画的方案之我见》手稿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图13/1982年,年画连环画系研究生毕业展上,师生合影,前排左起:冯真、贺友直、江丰、彦涵、杨先让;后排左起:刘千、李振球、韩喜增、韩书力、胡勃、陈文骥、徐振中、黄素宁。

 

至20世纪最后十年,“民间美术热”骤然消褪,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改为民间美术研究室,由此,也标识着民间美术事业走向了阶段性的低潮。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专业也如同跌入低谷的民间文化命运一样,面临着生死的抉择,同时也抓住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机遇,即新世纪初教科文所启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新世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开始逐渐兴起,在国家与社会各界推动下,经过十余年的社会实践,“非遗”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念,成为国家体制内的日常工作。“最早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切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是美术界学者。”所指正是中央美术学院,以“民间美术”学科传统为根基,中央美术学院一马当先、首开先河,建立国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从事非遗教学与研究工作,开展剪纸普查申遗工作、乡村民间艺术传承保护、非遗传承人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中央美术学院已经成为开创非遗教育的案例,就学科专业的发展历程而言,也历经了从民间美术走向非遗的转变。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图14/1984年1月,青海省美术家协会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年连系研究生作品展览,青海美协安排考察行程,贺友直与刘千在考察塔尔寺建筑艺术。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图15/1985年,连环画年画系学生毕业作品展上师生合影。

 

发表于《实践的精神:中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模式研究》(江西美术出版社,2018年),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乔晓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董永俊,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乔晓光工作室

乔晓光艺术与非遗工作发布平台


相关链接:

守持乡村人文理想: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专业建设与实践历程

中国少数民族村社剪纸传统研究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 文物保护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美苑英华丨民间美术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