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城 市
新 活 力
打造文艺院团的“硅谷”
为贯彻落实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州时提出的“老城市、新活力”重要指示,实现“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重振沙河片区文化影响力,我院建筑设计四所对天河区沙河片区开展了前期调研和系列城市更新的改造策划工作。
一、溯源历史
挖掘沙河优势资源

广州沙河,背倚白云山,南望珠江水。自1885年清末爱国将领刘永福在此设“沙河墟”以来,已逾百年,此地抗日爱国主义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有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朱执信、邓镜人、李是男夫妇等英烈墓穴,濂泉寺遗迹,攻克第四军炮兵团遗址等。
沙河片区省级、市级文化单位众多,聚集了广东省演艺中心、广东现代舞团、广州歌舞团、广州话剧团、广州杂技团等约22家省市文化单位,诞生了凌金生、金星等大批艺术家。
服装批发业也是其一大特色。沙河批发市场是广州第二大服装批发商圈。该批发市场是自发逐步形成,年交易额300多亿元,20万人靠此为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河粉”亦远近闻名。
二、立足现状
解决旧城疑难杂症

调研发现该地演艺单位周边存在不少共性问题
道路不通,停车不便。沙河片区自2000年至今市政交通较少更新,水荫四横路至今未打通,区域内道路狭窄。原有步行交通体系已无法满足汽车时代交通需求,交通拥挤,停车位稀缺。
建筑破旧,隐患众多。区域内建筑大多为2000年前修建的房屋,部分建筑已是危房,空调机外挂,管线混乱,私搭乱建严重。建筑所在区域与现状控规不符,存量土地稀少,房屋拆迁困难。
文化氛围,严重不足。沙河不见“沙河粉”,被大量服装档口占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没落,亟待活化更新。文化机构虽众多,但各自为政,分布散乱,未成体系。文物设施散落分布,相互间缺乏联系。
公共环境,品质低劣。沙河建筑密度高,公共活动区域少,大部分公共区域被车辆占据,被私搭乱建占据,市民几无活动区域,急需改善。此外,片区经济发展不协调也是制约沙河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标国际
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

文化传承、业态转换的代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位于西城区南中轴路西侧,占地1.65公顷,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清朝时,天桥地区自发形成诸多商铺市场,民间文艺、绝技活动兴盛,“天桥八怪”甚是活跃,使天桥更加广为人知。如今,天桥演艺中心拟挖掘天桥文化,展现天桥文化,构建国际化演艺舞台。

尺度控制、交通组织的典范——英国伦敦西区。伦敦西区位于伦敦市中心位置,是与纽约百老汇齐名的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集中了49 个剧院,是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也是英国戏剧界的代名词。剧院聚集400 米范围内,片区内广场、绿地穿插街道其中,人流交通组织合理,业态丰富,室外环境良好,街区整齐,富有文化艺术特色。

建筑翻新焕发老城新活力——美国林肯艺术区。这一地区在1950年前还是一片贫民窟,1960年开始城市更新计划,开发建设剧院。1980年前后翻新大部分主体建筑。1990年后嵌入新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扩张和第二次翻新。艺术区布局集群布置,盈利方式主要靠政府补助、社会捐赠,艺术追求艺术性和创新性,观演人群本地人居多,定期免费艺术活动。
通过对标国内外优秀案例,我们获得如下启示:
◆400 米范围内容易形成规模适度具有文化氛围的艺术街区;
◆完善的交通组织体系,公共交通便利,适合步行尺度;
◆区内街道界面完整,环境优美,拥有公众绿化开放空间;
◆文化产业发达,业态丰富,集文化、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留得住人。
四、区域提升
重振沙河文化影响力

空间规划布局提出“一轴两区、双引擎”,
“一轴”为特色文化产业轴,
“两区”指以文化艺术展览、商业为一体的文化中心区
项目依托院团资源,对沙河片区的建筑、景观、业态等进行全方位梳理、整治、提升,打造一个安全、自由、休闲、艺术的社区。

分期规划,核心区:文化产业集聚区
拓展区:核心区与规划道路间的区域
协调区:400m 半径范围内

规划总图
1、整合地块资源,改建新建剧场设施,加强文化设施显示度。避免大型剧场租金高昂、上座率低等问题,满足小规模、多场次小型文艺演出需求,为广州歌舞团、广州杂技团、广州话剧团等文化单位拆改一些200-300 座小型剧场。打造宜展览、宜休闲、宜游玩的公共开放空间,给予十三号剧院,杂技团等文化单位交流空间。


改建小剧场意向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2、加强区域活化利用,创造适宜文创培训、轻餐饮等业态发展的空间。用景观遮挡的手法处理立面效果不佳的建筑,使空间变得更具有人情味。合理利用地块资源优势,丰富业态,住宅首层打造以休闲、轻餐为主的网红店;公建部分进行改造升级,作为功能用房。



主要节点设计示意

景观系统分析
4、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梳理交通,解决停车不足、道路不通的问题。拆除广东省演艺中心入口高台、围墙等;开阔入口空间,提升改造,打造成省文化单位片区的标志性门户。打通水荫四横路,对街区沿街面进行品质化提升; 增设空中连廊,增加建筑的相互联系,确保行人安全。

人行系统分析:采用合理的交通组织,进行人车分流,使片区内成为步行路径,提供安全、自由、休闲的步行系统

车行系统分析:在城市广场下方新建两层地下停车场,可解决 580 辆汽车停放问题;启用广东艺术剧院停车库;改造提升东风公园,并增加地下停车库等
综上,随着建筑市场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换,过去“大拆大建”的模式已不再是主导,保留历史记忆,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更新”更适合旧城空间的激活。基于此,“沙河文化园提升改造项目”挖掘沙河高度聚集的艺术院团资源,致力打造集艺术创作、文化演出、文创办公、休闲旅游于一体,高品质一流的艺术文化园区,创建广州艺术文化新高地。
撰文|张亮亮 王佳(GZPI建筑设计四所)
编辑|GZPI办公室
版式|GZPI办公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打造文艺院团的“硅谷”——广州沙河文化园提升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