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普及古村落保护意识,
共享民间古村落智慧结晶。
古村公益行,一起来行动。
—— 古村落保护联盟
他们,爱行走,爱摄影。
他们是丽水摄影界的“神雕侠侣”,用镜头记录心中的世界,用摄影感受自然的色彩。
他们走遍山山水水,把家乡丽水最美的风景传播给他人。
他们是夫妻,也是最好的搭档。
“走过乡村,记录乡愁”。
行走在丽水乡村,许军和张兆蔚这对夫妻,用镜头记录着丽水乡村的变迁,传播着乡村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质朴之美。
他们用相机将美好定格,用文字将记忆记录。他们将这份悠远的乡愁传递。
几乎每个周末,在云和工作的许军和在丽水的妻子张兆蔚汇合后,规划好行程便背上行囊出发。
他们的目的地是散布在丽水各个角落的乡村。
“莲都的古城村、缙云的漕头村、凤阳山百山祖深处的村庄……”
他们先后走过全市各地400多个村落,推出100多篇图文并茂的“走村记”,让更多的人透过他们的镜头了解丽水。
源于乡愁 走进乡村
“因为喜欢,所以选择。摄影为我们记录最真实的情感,每一条街道,每一棵树,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儿,都为我们留下一段珍贵的回忆。”说起走村的初衷,张兆蔚谈起了自己的童年,6岁时,她随着家人离开故乡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的一个小村子,上学以后回乡的日子少之又少。只有到了寒暑假,偶尔跟随父母回乡走走看看。后来因建设电站村子沉入水底,对故乡的记忆就只剩下了幼年时的依稀片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涌上心头,然而故乡却只在遥远的记忆中了。
在乡村采风的时候,张兆蔚总是情不自禁地在这些村子中寻找故乡的影子。与自己的故乡对比,哪一条路像极了故乡村头的小径,哪几棵树和老家门前的相似。看到村里的一些留守老人,很慈祥地坐在家门前,她总觉得像爷爷奶奶般亲切。
“也许,这就是乡愁吧!”
(龙泉下田村菇神庙会现场)
“乡村是厚重的,也是脆弱的。”张兆蔚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离开了故土,外出闯荡,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乡村也渐渐沉寂。在乡村行走时,他们常常聊起,等到村庄里的老人逐渐离去,村庄牵住人心的绳索慢慢断开,那个有着无可替代的美景和记忆的村庄是否会消失?
为了记住乡愁,为了不让那些乡村旧时记忆冷却、消逝,张兆蔚与丈夫许军联手,慢慢地把相机对准了村庄,用照片记录乡村的角角落落。并且通过笔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于是,周末和为数不多的假期里,他们一有空就查阅资料了解村史,整理规划线路,拿起相机去老街古村走走拍拍。
对眼前美好景致的感慨,对村庄变化的顿悟,对时代变迁的对比……在脚步丈量的过程中,将瞬间定格在镜头里。
从刚开始时的赶热闹,热衷于在各个“网红景点”打卡,到现在有计划地走村,记录真实……
这一坚持就是近十年的时光。
静静品味 记录变迁
在乡村行走,张兆蔚最喜欢安静地走在村里的石阶路上,感受着村庄的古朴安逸。静静品味,记录变迁。
与老人们聊天虽然有时候言语交流困难,但她还是喜欢听着他们浓浓的乡音,絮絮叨叨地说一些陈年往事,家长里短。
许多古村里,黄泥墙、小青瓦的传统民居随处可见,青石板、旧墙、格窗透露出古老的气息,他们总是在亲身体验后不禁感叹先人们雅致的生活方式。
村庄的美丽蝶变,有些是一两年,有些甚至只有几个月时间,新的变化太多。
对于张兆蔚和许军来说,这些都值得记录。
村里的这些人从哪儿搬来,又是怎样建设起一个村,村庄如何发展起来?当许军和张兆蔚把这些一一记录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引起了不少人的情感共鸣。“也许这些记录对一个村庄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他们走过的大部分村庄,空气清新,风光秀丽。但不可忽视的是,很多传统民居已渐趋破败,民俗也渐渐失传,很多村落正在逐渐消亡,成为 “老人村”“空心村”。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有时想深入了解一个村庄的历史,却常常苦于缺乏途径。“虽然,部分村庄的消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总觉得有些心疼和失落。”张兆蔚说。他们经常想,那些远离故土的乡人,和他们的下一代,当他们回想起家乡的时候,是不是也找不到一点点影像,回忆不起家乡原来的模样?
(古城村村民生活剪影)
2017年,市区瓯江畔的古城岛开发。当年5月,古城村100多户400余人将房子腾空,意味着古城岛上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村庄即将消失。
张兆蔚和许军从2012年得知这一消息起,便萌发了将古城村的影像整理发布的念头。他们在闲暇时常常走进古城,记录这个被城市包围,却依然有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村落:葱葱郁郁的树林和大片的菜地;清晨,村民们早起忙碌的身影。
再一次走进古城村时,这里只有房子腾空后留下的空壳,拆卸的门窗,没了人烟的古城村,空寂,荒凉……在张兆蔚和许军的“侣途印记”微信公众号里,《把古城的前世今生留在记忆里,并静静等待她的蜕变》一推出,文后留言30多条,读者在文章中寻找到自己的身影,在照片中回味起儿时的回忆。“这种回应和互动,让我们感动,越发觉得走村记录一个村子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情,非常有价值。”许军由衷地说。
(古城村村民生活剪影)
许军和张兆蔚还用相机见证了云和长汀的“蜕变”:许军曾在石塘派出所工作多年,当时未通公路的长汀村进出全靠摆渡坐船,出行极为不便。2015年,长汀村搭上全省建设四好农村公路的顺风车,建成长汀大桥,在2016年建起了人造沙滩。正是因为这个“山里看海”的大胆设想,不为人所熟知的长汀村才真正一炮走红。
(他们在云和长汀走村)
探寻历史 传播美好
翻阅他们拍摄的老照片,就如同穿越了历史。他们见证了乡村的发展,感受着自然,传播着美好。
“刚开始写走村记时,停留在对风光的描写,渐渐的,通过与村民的交谈,深入了解后,加入了更多的关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许军说,其实每一个村庄从建村到现在几乎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它们有自己的故事。
他们的视角也慢慢在转变,如今,他们想发现一些平日里熟视无睹的东西,尽可能记录更多的乡愁。更多地去发现、挖掘、记录村庄的历史细节。
(许军在云和担布坑为村民合影留念)
龙泉龙案是他们去的较多的村子,他们曾先后反复走了好几次。走完回到家时发觉某一方面内容还没记录详尽,或因天气不好,照片效果不理想,他们又背起行囊重新出发。
(张兆蔚在遂昌王村口村民家中了解村史)
去年以来,他们将镜头更多的对准两县、三县交界处的偏远村落。那些地方有更古朴沉寂的村落,不仅保留着更独特更原始的民间习俗,且大多数是浙西南革命时期的根据地,有着很丰富的红色遗迹。那些红军标语、无名红军墓、战争留下的伤痕都是挺进师革命历史的见证。
“记录这些红色村落有着更特别的意义,到目前为止已经整理了15个,还有几个正在整理。”张兆蔚说。
(缙云稠门村重阳节敬老送馒头活动)
“现在更多的以纪实为主。”许军说,乡村的记录,从最早的关注风景、艺术层面,到后来慢慢更加注重纪实感,拍着拍着,渐渐的,内心也随着沉淀下来,其实从摄影的角度也回归到最本质的记录功能上。
记录方式从早期的博客、微博“清风无绳”,到现在的个人公众号“侣途印记”,从最初的一些随笔,自得其乐,到现在形成了“走村记”“丽水民宿”等系列作品。2017年3月3日,他们俩开通的“侣途印记”公众号发布了第一个微信《2016年已经过去了,我很怀念她》。
(许军镜头下的莲都官岭村全景)
张兆蔚和许军,他们每到一个村庄,依然像一个饥渴的旁听生一样,探寻、记录、感悟着未知的一切。发现美丽,寻找遗失,记录人文,他们将洒落在丽水瓯江两岸、山水之间的迷人村落用文字和照片一一呈现。这里有他们留恋的时光,有他们对丽水山村的落地情怀,有他们诉说的一个个乡愁故事……
文章来源:指尖丽水
记者 兰伟香 通讯员 柳项云 编辑 钟珮铭
欢迎热爱古村,关注古村的朋友们,一起走近张兆蔚与许军老师,伴随两位老师的“走村记”等多个古村系列,更多深入详尽的了解丽水,了解乡村,了解那抹淡淡的乡愁与怀恋!
更多话题,欢迎留言或来稿,咱们不见不散。
投稿邮箱:gucunluobaohu@163.com
期待小伙伴们一如既往的建议和意见哦
喜欢古村,古镇,古城,古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小伙伴们,请点右下角 “在看”,或分享给亲朋好友,共同品鉴!
—— 古村落保护联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古村落保护联盟):他们是丽水摄影界的“神雕侠侣”,走过400多个村落,还推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