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报告中的“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工匠须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优良品质。
徽州是一个儒风独茂之地,徽商重视传承,砥砺品学,知人善任,薪火相传。
黄山市是徽文化的发祥地,是一个“盛产”能工巧匠的地方。居家物什、生活之器、礼俗用品……由手艺带来的是物化的徽州,但它不世故,不庸俗,处处透露着乡间民情,悠悠过往。从其间,看得出过去数百年来的徽州生活,并让人感受到无比温暖又精益求精的徽匠精神。
徽州百工,传承的是一份劳动技能;
徽之匠心,彰显的是一份职业精神。
为了传承这份基因,使之从徽州工匠扩展为全体劳动者;发扬这份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尊严、尊重劳动的价值的氛围,通过摄影搭建技艺交流展示平台,进一步弘扬徽州工匠精神,展示劳动者风采和传统艺术之美,将醇厚的徽文化传播出去,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带动黄山市现代国际休闲旅游的建设,黄山市总工会与中国摄影报社联合举办第三届“千锤百炼·徽州百工”全国摄影作品展,入展图赏已于近日揭晓,现在就让我们一睹为快吧。
信息来源:中国摄影报官网
凌立新《三阳金丝蜜枣》组1
凌立新《三阳金丝蜜枣》组2
凌立新《三阳金丝蜜枣》组3
凌立新《三阳金丝蜜枣》组4
凌立新《三阳金丝蜜枣》组5
凌立新《三阳金丝蜜枣》组6
朱甦民 《徽派古建》组1
朱甦民 《徽派古建》组2
朱甦民 《徽派古建》组3
朱甦民 《徽派古建》组4
朱甦民 《徽派古建》组5
朱甦民 《徽派古建》组6
朱甦民 《徽派古建》组7
朱甦民 《徽派古建》组8
蔡小愚《徽州砖雕艺术大师方乐成先生》组1
蔡小愚《徽州砖雕艺术大师方乐成先生》组2
蔡小愚《徽州砖雕艺术大师方乐成先生》组3
蔡小愚《徽州砖雕艺术大师方乐成先生》组4
蔡小愚《徽州砖雕艺术大师方乐成先生》组5
蔡小愚《徽州砖雕艺术大师方乐成先生》组6
蔡小愚《徽州砖雕艺术大师方乐成先生》组7
蔡小愚《徽州砖雕艺术大师方乐成先生》组8
曹晓东《毫厘之功》组1
曹晓东《毫厘之功》组2
曹晓东《毫厘之功》组3
曹晓东《毫厘之功》组4
曹晓东《毫厘之功》组5
曹晓东《徽州竹雕》组1
曹晓东《徽州竹雕》组2
曹晓东《徽州竹雕》组3
曹晓东《徽州竹雕》组4
曹晓东《徽州竹雕》组5
曹晓东《徽州竹雕》组6
曹晓东《徽州竹雕》组7
曹晓东《徽州竹雕》组8
陈伟《徽州竹工》组1
陈伟《徽州竹工》组2
陈伟《徽州竹工》组3

陈伟《徽州竹工》组4
陈伟《徽州竹工》组5
陈伟《徽州竹工》组6
陈伟《徽州竹工》组7
陈伟《徽州竹工》组8
方红光《匠士的眼神》组1
方红光《匠士的眼神》组2
方红光《匠士的眼神》组3
方红光《匠士的眼神》组4
方红光《匠士的眼神》组5
方红光《匠士的眼神》组6
方红光《匠士的眼神》组7
方红光《匠士的眼神》组8
方红光《四十年的坚“守”》组1
方红光《四十年的坚“守”》组2
方红光《四十年的坚“守”》组3
方红光《四十年的坚“守”》组4
方红光《四十年的坚“守”》组5
方红光《四十年的坚“守”》组6
方红光《四十年的坚“守”》组7
方红光《四十年的坚“守”》组8
方永华《茶笋制作》组1
方永华《茶笋制作》组2
方永华《茶笋制作》组3
方永华《茶笋制作》组4
方永华《茶笋制作》组5
方永华《茶笋制作》组6
胡建平《徽州传统美食:祁门松糕》组1
胡建平《徽州传统美食:祁门松糕》组2
胡建平《徽州传统美食:祁门松糕》组3
胡建平《徽州传统美食:祁门松糕》组4
胡建平《徽州传统美食:祁门松糕》组5
胡建平《徽州传统美食:祁门松糕》组6
胡建平《徽州传统美食:祁门松糕》组7
胡建平《徽州传统美食:祁门松糕》组8
胡建平《徽州传统美食:观音豆腐》组1
胡建平《徽州传统美食:观音豆腐》组2
胡建平《徽州传统美食:观音豆腐》组3
胡建平《徽州传统美食:观音豆腐》组4
胡建平《徽州传统美食:观音豆腐》组5
胡建平《徽州传统美食:观音豆腐》组6
胡建平《徽州传统美食:观音豆腐》组7
李尔滨《风味名食毛豆腐》组1
李尔滨《风味名食毛豆腐》组2
李尔滨《风味名食毛豆腐》组3
李尔滨《风味名食毛豆腐》组4

林坚《合寿材》组1
林坚《合寿材》组2
林坚《合寿材》组3

林坚《合寿材》组4
林坚《合寿材》组5
林坚《合寿材》组6
林坚《一座古牌坊的修复》组1
林坚《一座古牌坊的修复》组2
林坚《一座古牌坊的修复》组3
林坚《一座古牌坊的修复》组4
林坚《一座古牌坊的修复》组5
林坚《一座古牌坊的修复》组6
林坚《一座古牌坊的修复》组7
林坚《一座古牌坊的修复》组8
于莉莉《传承木雕技艺的孩子们》组1
于莉莉《传承木雕技艺的孩子们》组2
于莉莉《传承木雕技艺的孩子们》组3
于莉莉《传承木雕技艺的孩子们》组4
于莉莉《传承木雕技艺的孩子们》组5
崔荣华《砖雕经典》组1
崔荣华《砖雕经典》组2
崔荣华《砖雕经典》组3
崔荣华《砖雕经典》组4
崔荣华《砖雕经典》组5
崔荣华《砖雕经典》组6
倪受兵《率水渡工叶有发》组1
倪受兵《率水渡工叶有发》组2
倪受兵《率水渡工叶有发》组3
倪受兵《率水渡工叶有发》组4
倪受兵《率水渡工叶有发》组5
倪受兵《率水渡工叶有发》组6
倪受兵《率水渡工叶有发》组7
倪受兵《率水渡工叶有发》组8
沈茜《青花瓶》组1
沈茜《青花瓶》组2
沈茜《青花瓶》组3
沈茜《青花瓶》组4
宋善忠《打洋铁》组1
宋善忠《打洋铁》组2
宋善忠《打洋铁》组3
宋善忠《打洋铁》组4
宋善忠《打洋铁》组5
宋善忠《打洋铁》组6
宋善忠《打洋铁》组7
宋善忠《打洋铁》组8
汪世弈《徽州铁匠》组1
汪世弈《徽州铁匠》组2
汪世弈《徽州铁匠》组3
汪世弈《徽州铁匠》组4
汪世弈《徽州铁匠》组5
汪世弈《徽州铁匠》组6
汪世弈《徽州铁匠》组7
汪世弈《徽州铁匠》组8
王雪梅《木雕》组1
王雪梅《木雕》组2
王雪梅《木雕》组3
王雪梅《木雕》组4
王作坚《徽州雕刻》组1
王作坚《徽州雕刻》组2
王作坚《徽州雕刻》组3
王作坚《徽州雕刻》组4
王作坚《徽州雕刻》组5
王作坚《徽州雕刻》组6
王作坚《徽州雕刻》组7
吴敏《棕绳传承手艺》组1
吴敏《棕绳传承手艺》组2
吴敏《棕绳传承手艺》组3
吴敏《棕绳传承手艺》组4
吴敏《棕绳传承手艺》组5
姚贺文《罗盘匠心》组1
姚贺文《罗盘匠心》组2
姚贺文《罗盘匠心》组3
姚贺文《罗盘匠心》组4
姚贺文《罗盘匠心》组5
姚贺文《罗盘匠心》组6
叶宏斌《搭木桥》组1
叶宏斌《搭木桥》组2
叶宏斌《搭木桥》组3
叶宏斌《搭木桥》组4
叶宏斌《搭木桥》组5
叶宏斌《搭木桥》组6
叶宏斌《搭木桥》组7
叶宏斌《搭木桥》组8
周建荣《非遗竹编艺人》组1
周建荣《非遗竹编艺人》组1
周建荣《非遗竹编艺人》组2
周建荣《非遗竹编艺人》组3
周建荣《非遗竹编艺人》组4
周建荣《火腿飘香》组1
周建荣《火腿飘香》组2
周建荣《火腿飘香》组3
周建荣《火腿飘香》组4
邹晓洁《徽墨传承》组1
邹晓洁《徽墨传承》组2
邹晓洁《徽墨传承》组3
邹晓洁《徽墨传承》组4
邹晓洁《徽墨传承》组5
邹晓洁《徽墨传承》组6
邹晓洁《徽墨传承》组7
邹晓洁《徽墨传承》组8
吴永隆《山斗香龙扎制》组1
吴永隆《山斗香龙扎制》组2
吴永隆《山斗香龙扎制》组2
吴永隆《山斗香龙扎制》组3
吴永隆《山斗香龙扎制》组4
吴永隆《山斗香龙扎制》组5
吴永隆《山斗香龙扎制》组6
吴永隆《山斗香龙扎制》组6
王传杰《匠心不改》
曹自萍《歙砚》
陈伟《古窑新辉》

程周平《挂面作坊》
程周平《空中舞者》
胡大勇《快乐运陶工》
胡棣华《架梁大吉》
胡惠芳《卵巢传承》
胡梦云《玉米松》
黄先鹏《草鞋匠》
李军亮《穿梭中编织绚丽》
李军亮《默默坚守》
刘志勇《聚精会神》
陆芳《百年传承》
倪国初《高空作业》
孙敏利《工匠》
王国芝《纺棕绳》
吴玉广《渔家生活》
杨宁《木雕传承》
尹细根《与佛对话》
张卫东《精雕细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皖南派):徽之匠心|第三届“千锤百炼·徽州百工”全国摄影作品展入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