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究竟是为了谁?满怀美学标准、经济学原理的规划/设计师?开发商抑或城市管理者?还是生活在城市中,每天面对“日常”、加工“日常”的人们?在“正统”的城市设计中,城市居民往往被“类型化”,成为设计师考量的依据之一;而在现实中,城市不断被居民以意想不到的“非正规”的方式重新居住、重新创造,这些行为“挑战”着设计师和学者们的想象力。而回归日常,已成为20世纪哲学和社会理论领域的核心主题,成为现代文化和社会的中心舞台。
当今的城市建设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日常空间实践常以非正规性方式开始,这一方面引发了公共空间的失序,但同时又带有地方自身文化的特殊属性,不容忽视和抹杀,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很大程度上挑战了当前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我们可喜地看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规划师、学生已经开始积极关注城市的日常生活,并反思“日常”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

基于对这一主题的兴趣和热情,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陈煊副教授和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龙元教授在《国际城市规划》策划了专辑“日常都市主义:面向美好生活的城市发展范式”,即将在2019年第6期发表。本期内容丰富有趣、视角独特,与大多数常规的专辑话题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且不为业内熟知。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一议题,编辑部和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将联合主办“国际城市规划汇智沙龙第3期”——“日常都市主义”学术研讨暨Magic摄影展。“汇智沙龙”是《国际城市规划》基于特定专辑所组织的具有一定深度的公开学术研讨,目的是促进特定学术共同体的生长和繁荣。更有趣的是,本次沙龙在主题研讨之外,陈煊副教授还精心策划了摄影展,以生动的镜头呈现长沙市日常生活的活力与魅力。
重要提示:本沙龙无需注册或预约,欢迎对“日常都市主义”这一主题有兴趣的朋友亲临现场!详细日程安排请继续关注本号。
附录: 《国际城市规划》2019年第6期主题文章目录
本期主题 日常都市主义:面向美好生活的城市发展范式
Theme Everyday Urbanism: A City Development Paradigm for a Better Life
-
日常都市主义的现状 / 玛格丽特·克劳福德 著,陈煊 译
-
日常的输入 / 龙元
-
日常都市主义理论发展及其对当代中国城市设计的挑战 / 陈煊 玛格丽特·克劳福德
-
大地之上:基于人的尺度的图绘 / 何志森 著,杨薇芬 译
-
泉州美丽古城家园共造:人本主义城市化范式的底层设计 / 刘昭吟
-
消极规划:直面城市加密的日常生活 / 吴文媛
-
街边市场的多目标协同规划治理:以美国波特兰街边市场建设为例 / 陈煊 袁涛 杨婕
2017.4.27,国际城市规划汇智沙龙第1期:“新城新区学术研讨会”@北京
2017.7.29,国际城市规划汇智沙龙第2期:“20年之变迁——香港与内地的转型和融合”@深圳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U派大事 | 去长沙策“日常”【国际城市规划汇智沙龙第3期 · 通知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