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城市发展中这类现象很多,缺少需求管理成为城市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例如,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吸引国内外投资,有的地方不断扩充产业用地,导致产业用地过大,用地效率不高。有关专家做过测算,我国产业用地的地均产出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这背后的原因很多,从需求角度说,投资方缺少节约资源的理念,甚至夸大需求水平;从管理角度,主管部门没有主动运用需求管理手段,一味迎合投资方的意愿,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产业用地如此,住房供给也存在类似现象。表面上看,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住房供给始终是助推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开发商挣得盆满钵满,城市政府也靠土地出让维系着各种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运营。不过,当人们意识到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远超正常水平,才发现住房需求中的很大一部分,已不再是居住功能,变成了个人投资和社会保障目的。姑且不说住房制度的公平性,中低收入阶层和进城人员的住房远未解决等问题,仅是这种异化了的住房需求,显然不是我们的资源环境和金融体系能承受的。因此,回归“房子是用来住的”,需求管理能有效地遏制这类不合理的住房需求。
另一方面,如今不少合理需求,却得不到充分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感、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从环境污染对生存的挑战,到城市社区缺乏必要的运动场所,公共空间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又有分布不匀、使用不便等现象,还有城市无障碍设计尚未普及,这些基础性需求迄今难以满足,与全面实现小康的时代特征很不相称。至于说“北漂”“蚁族”等现象背后的城市归属感缺失,城市空间被资本绑架,市民的主人翁角色得不到体现,这类温饱后需求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需求应该得到尊重,需求更需要管理。尤其是那些非理性、无节制的需求,必须加以引导和约束。我们已经吃够无视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速的苦头,自古以来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哲学,对当代需求管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也饱受恣意任性消费模式的困扰,集约节约、克勤克俭的传统美德应该在城市发展中得到落实,所谓“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当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多样化、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成为发展趋势,既往那种基于统计原理的平均需求日渐失去光泽。但是,即便在个体即整体的时代,欲望无限、需求有度仍应是底线原则。相应地,了解需求、进而管理需求,应该成为规划师的基本职业技能。
拓展阅读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编者絮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