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百度慧眼宁波规划创新实验室的最新成果——《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以下内容来自“百度地图慧眼”。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
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作者:倪敏东 祝明明 罗明 阚长城


 前言 

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若干个海湾、港湾及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从世界湾区经济发展看,沿海湾区聚集的通常是最为发达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世界著名湾区有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等,湾区经济一般表现出宜居、开放、国际化和创新的共性。

2003年《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设想至2020年,形成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和舟山6大都市区,湖州、舟山均上升为大城市,另外再培育10个大城市以及一批中等城市与小城市。随着环杭州湾地区的规划建设持续推进,环杭州湾地区的城市群发展羽翼渐成。2019年12月,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突出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提出要大力推进大湾区建设,整合提升一批集聚发展平台。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环杭州湾大湾区近年来的行动与规划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城市之间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各种人流、信息流、交通流在一定地域内形成“流动的空间”,流空间成为研究城市与区域结构的新视角,利用“流”来研究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城市网络结构已经成为近年来的新趋势。大数据时代,产生的数据快速更新、积累,为流空间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基于此,本文以环杭州湾大湾区为例,从日常人口流动的网络空间出发,分析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群内部的人口流动网络及其特征,通过人口现状、人口流动网络、人口流动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环杭州湾大湾区的人口流动的特征。

(1)研究范围


本次的研究范围包括杭州湾大湾区区域的7大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7个城市,其下辖区县和代管的县级市共61个,区域国土面积5.25万km2,常住人口5548.2万人。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环杭州湾大湾区行政区划图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城市群快速的发展起来,“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而环杭州湾区大湾区俨然成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活力地区之一,2018年区域GDP达到6.13万亿元,其以占全国0.55%国土面积的土地,承载了全国3.99%的人口,并创造了占全国7.89%的国内生产总值。

杭州湾大湾区城市概况一览表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2)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慧眼,包括①常住人口与工作人口数据,②人口流动OD数据,共计439万人次流动,③人群画像数据。百度慧眼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开放平台海量定位大数据,整合了去隐私化的位置、POI等多源数据,提取位置属性、时间分布等上百个特征属性,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得到精度高、覆盖广的人口、客流等数据,可满足规划研究应用需求。(注:相关数据处理各环节均匿名化,各环节及输出均不涉及个体隐私)

 环杭州湾大湾区人口特征 

(1)人口总体分布


通过百度慧眼大数据分析,环杭州湾大湾区人口流动的活跃地带集聚在杭州湾沿岸的的50KM岸线以内,湾区北岸地区人口聚居强于南湾城市。而从环杭州湾大湾区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分析,上海人口集聚度整体高与其他都市区,其中宁波市整体上形成中心城区和北部余慈地区两大人口集聚组团。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环杭州湾大湾区常住人口分布(区县单元统计)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环杭州湾大湾区居住人口分布图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环杭州湾大湾区就业人口分布图

(2)人口流动的热点区域


人口流动扮演着城市间物质流、信息流、资本流和技术流的重要载体作用,人口在城市间高速自由流动迁移,推动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本节采用的百度慧眼出行OD数据来评估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区域间的人口自由流动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如交通工具、制度环境及社会关系等,因此人口流动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地理区位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人口流动的活跃地带看,正常工作周的人口流动主要集中在杭州湾沿岸,人口流入与流出的活跃地带存在空间错位。从各城市来看,跨区流动最活跃的是杭州,内部流动最活跃的是上海。宁波的人口跨区域流动较弱,而内部流动位居第三,可以发现,人口的内部流动与各城市的人口基数密切相关,跨区域的流动和地理区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口流出(左)和流入(右)的热点区域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各地市跨区流动和内部流动的数量

 环杭州湾大湾区人流联系 

(1)人口流动的网络联系


不同于对人口迁移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本文研究的是人口迁移的日常流动情况,表现的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程度。研究发现环杭州湾南北两翼人口流动的网络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北翼具有更为复杂的网络体系,南翼则形成相对自成体系网络结构。以杭州为中心,向两翼辐散,北翼的结构体系更复杂,南翼宁波内部自成体系,与杭州连接较弱,上海对南翼的影响较小。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环杭州湾大湾区县(市、区)级的跨区人口流动网络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环杭州湾大湾区地市级的跨区人口流动网络


(2)首位联系城市关系


首位联系城市是指,某一城市与其他城市的联系中,联系量最大,联系最紧密的城市,可以理解为该城市最铁的“朋友”。从各城市的首位联系城市关系,可以看出,在杭州湾大湾区的区域内,杭州的首位联系城市为绍兴,同时杭州是湖州、嘉兴和绍兴的首位联系城市,而宁波的首位联系城市是绍兴,同时他也是舟山的首位联系城市,因此可以看出“杭绍甬一体化”和“甬舟一体化”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基础,是高品质一体化建设浙江省大湾区的前提和保障。

而从区域核心城市上海市的角度看,上海在大湾区内的影响力并不突出(从长三角全域看,上海对苏州、南京等北部地区影响力更强),不如杭州在本区域的控制力,因此杭州在未来有条件紧抓机遇,进一步巩固其在大湾区中的影响力。

主要城市对外流动的主要城市一览表
(单位:人次/周)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人口流动的社会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研究关系网络的常用方法,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是指研究一组行动者的关系的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是从关系数据的角度出发,可以综合考察不同地区之间人口流向和流量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描述出人口迁移中群体集聚和联络关系的动态变迁过程,以减少属性数据的信息耗损。

(1)人口流动网络的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中心度是测量点的中心性的重要指标,中心度越高,则在网络中越居于核心地位。点出度是该地区出发到其他地区发出的次数的量化,即共词矩阵中该节点所在行上所有数据之和,点入度是该地区接受其他地区的进来次数的量化,即共词矩阵中该节点所在列上所有数据之和,标准化点出度是该节点的点出度与该节点在网络中最大可能的关系数的比值,标准化点入度是该节点的点入度与该节点在网络中最大可能的关系数的比值。

1)市际的中心性

从点度中心度看,杭州市的点入度和点出度均处于较高位置,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最主要的人口流入与流出城市,也是网络的核心地区,其次为绍兴、嘉兴,上海市的位次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就日常人口的流动来说,地理区位的重要性更大,杭州位于杭州湾的喇叭口位置,邻近的城市最多,而上海和宁波分别位于杭州湾的两翼末端。

大湾区城市中心性排序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2)县区际的中心性

区县际的人口流动动态,兼具了人群的日常通勤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动态。点入度和点出度最高的是上海浦东新区,位于前五位的均为上海的市辖区,包括闵行区、徐汇区和静安区,其次是杭州市的余杭区、江干区。最低的是舟山市的嵊泗县和岱山县。宁波市最高的是鄞州区,位居第11位,其次是江北区,位居第20位。上海的人口流动特征以城市内部为主,杭州承担着湾区的核心城市的功能,这从总体来看湾区的区域一体化程度不高。

大湾区区县中心性排序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2)整体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对于多值数据的计算比较复杂,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本研究将城市间经济联系值的多值数据转化为0—1 数据进行分析,在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值进行二值化处理时根据数据的整体特点,将分界值定为各联系量的阈值,并绘出社会关系图。

研究发现,随着二值化阈值的升高,上海和宁波市区逐渐独立于网络而存在。而以杭州湾新区为南翼的起点,海宁市为北翼的终点,杭州湾新区-慈溪-余姚-上虞-越城区-柯桥区-萧山区-江汉区-海宁市是最稳定和最具活力的廊道,其关联网络一直延续。同时,海宁市、萧山区、余杭区、上虞区和余姚市是重要的节点,在人口的跨区域流动中是重要的中介。而舟山群岛、宁海县、象山县、淳安县和建德市则一直游离于体系之外,没有形成与外界较强的互动关系。

  • 廊道生长:杭州湾新区-慈溪-余姚-上虞-越城区-柯桥区-萧山区-江汉区-海宁市是最具活力的生长廊道。


  • 重要节点:海宁市、萧山区、余杭区、上虞区、余姚市均为重要的节点城市。


  • 边缘区域:舟山群岛、宁海-象山、淳安-建德。


通过继续提高二值化的阈值,达到5000时,显示杭州湾南岸的人口联系的连续性比北岸更强,日常的人群联系更加稳固。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二值化的社会网络网络图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500位二值化的社会网络网络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1000位二值化的社会网络网络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3000位二值化的社会网络网络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4000位二值化的社会网络网络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5000位二值化的社会网络网络

(3)微观结构:凝聚子群分析


凝聚子群分析也叫小团体分析,是以城市间人口流动联系强度为依据探讨集群内城市的小团体集聚现象,可以显示城市群网络的内部微观结构。通过凝聚子群分析可以发现环杭州湾大湾区内部相对“凝聚”的群体,即人口流动相对紧密的城市子群,据此判断哪些城市间的联系更频繁,合作更紧密。

从杭州湾大湾区的凝聚子群分布来看,可以分出四个一级的子群,八个二级的子群,可以看到,杭州已经形成了对绍兴和湖州大部分地区的紧密吸引。事实上,宁波对舟山、嘉兴、绍兴都有一定的影响,宁波的开放性相对较强,不仅对行政区内的区县具有较强控制力,还能辐射到紧邻的绍兴上虞、嵊州和新昌,舟山定海和普陀,甚至接杭州湾大桥之势,将嘉兴主城区纳入其边缘的凝聚子群内。上海对于浙江杭州湾沿岸城市的控制力并不强,只有舟山的嵊泗县(洋山港所在地)具有归属于其边缘的凝聚子群下。嘉兴作为各大中心城市之间的小弟,已经被上海、杭州和宁波瓜分殆尽,形不成较强的控制力,无强大的权利中枢,成为大都市圈的边缘区。嘉善、平湖和金山则在夹缝中求生,由于向各大中心城市都十分便利,便形成了独特的小凝聚子群。

对比谋划建设的浙江省四大都市区范围,可以发现,从人群的日常流动角度看,浙江省四大都市区和现状的人口流动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各都市圈影响范围示意图

 结论和讨论 

(1)主要结论


人口流动的活跃地带集聚在杭州湾沿岸,环杭州湾南北两翼人口流动的网络形态存在明显差异。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群一体化程度较高,但是城市联系的不平衡性较严重,在市际层面的人口流动,杭州占据着核心城市的作用,在区县际的层面,上海各市辖区的中心性更高,可以发现,目前湾区的人口日常流动是以杭州为核心的。空间规划在环杭州湾大湾区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宁波应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总体战略指引下以宁波前湾新区建设为重点,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和新兴产业,培育城市服务功能,加快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发展。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而根据社会关系图的模拟,发现杭州湾新区-慈溪-余姚-上虞-越城区-柯桥区-萧山区-江干区-海宁市是最具活力的生长廊道,杭州湾跨湾的交通通道亟待解决,因此从宁波北部湾区看,应做强慈溪枢纽、增设前湾枢纽,实现新区核心区与上海和湾区城市的直联直通。同时,本次研究也发现湾区内部城市群形成了四片大小不一的区域,与现行规划存在明显差异,杭州与周边地市均互相形成凝聚子群,上海与杭州湾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联系还相对较弱,因此可以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针对性的提出规划引导策略。

(2)讨论思考


需要重新思考都市区的腹地范围和定位,为宁波争取更大的主动权。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探究更为深入的区域和城市内部流动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人口流动是研究区域空间结构和网络特征的一个方面,需要从企业关联、投融资关系、交通流动、货物流通等多视角研究。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开展,有待进一步分析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特征,结合《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编制,深化开展杭州湾区域协调发展行动、海洋港口一体化行动等任务。

百度地图慧眼

百度地图慧眼作为领先的大数据服务商,一直致力于利用海量位置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大数据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价值,目前已在城市规划、政府管理、零售选址、商业地产、人口统计、广告投放多个领域与多家合作伙伴有深入落地合作。


百度慧眼宁波规划创新实验室
是百度地图慧眼与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建的联合创新实验室。百度地图慧眼将利用自身海量位置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及产品优势,助力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区域和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与咨询等领域进行更高效、精准的规划产出。同时,双方也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针对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社会关注热点进行积极深入的合作探索。

和2000+名规划师一起

共同学习,每日进步

国匠学社新增规划云知识搜索

欢迎访问 guihuayun.com 使用


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国匠规划学社往期专题如下


城市更新 | 乡村振兴 | 田园综合体

城市双修 | 社区规划 | 创意产业园区

TOD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 绿道规划

街道空间品质 | 国土空间规划

海绵城市 | 古城更新 | 色彩规划

生态规划 | 总体城市设计 | 公园城市

历史城区城市更新 | 规划实施评估 | 高铁与城市发展

三区三线划定 | 生态规划理论 | 双评价

公共服务设施 | 滨水空间设计 | 城市设计新理念

生活圈规划 | 创新型园区 | 村庄规划


国匠规划学社是国匠城基于知识星球平台创建的规划行业知识社群,包含每日分享、果小匠微信智能助手、城市设计案例地图、国匠规划学社专属社群四项服务,满足每一位学社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业热点知识、方案借鉴、资讯查询、案例查找等需求。经过积累和迭代升级,目前国匠规划学社发布了1500+篇知识内容,已有2000+名规划小伙伴加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数读湾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