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六):“项目带动”策略助力格尔木城市转型升级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六):“项目带动”策略助力格尔木城市转型升级


编者按:


8月15日~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现场会在陕西省延安市召开。58个试点城市及其他有关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交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经验。


近几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指导58个试点城市工作,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探索城市补短板、惠民生转型发展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这些城市从百姓身边小事、难事入手,取得了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善城市生态本底和城市公共环境、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推动老旧城区改造、传承历史文化、改善城市风貌等多方面成效,受到广泛好评。


2017年7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被确定为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格尔木市严格按照《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青海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组建专班、安排专人、执行专规,不断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治疗城市“沉疴顽疾”,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修复修补”双管齐下


生态修复方面,格尔木市以加快城市公园、广场、园林绿化建设为突破点,恢复自然生态,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面貌。改造将军楼公园、儿童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休闲健身场所。新区绿化灌溉主干渠及周边绿化一期工程、市民广场周边绿化和硬化工程等项目已基本完工。


城市修补方面,格尔木市以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等为切入点,补充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补足历史短板。


在棚户区改造中,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将河滩片区及北四片区列为“城市双修”重要区域。河滩片区棚户区通过拆除重建和异地安置,建设渔水河湿地生态公园,打造城市“绿肺”和休闲景观带。北四片区通过完善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活力社区。


在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中,一期项目总投资1.42亿元,18个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已全部完工。二期项目可研报告已通过审查,将对26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总投资1.23亿元。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会展中心等12个项目已经完成;塔尔丁路(秀水路)道路工程及附属工程等19个项目正在施工;星园路道路整治工程等2个项目正在招标;黄河路道路改扩建工程等2个项目待有关部门批复后实施。


在城市风貌提升中,委托青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金峰路等8条城市道路街景整治规划方案,对建筑外立面风格不统一、门头广告杂乱无章、设施小品陈旧破损、绿化景观缺乏特色等问题进行梳理,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


在治理违法建筑中,制定印发了《加强格尔木市建成区违法建设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违法建设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各单位按照责任分工严格落实。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六):“项目带动”策略助力格尔木城市转型升级


多措并举 层层落实


经过两年试点,格尔木市“城市双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程项目、加大调配力度、不断总结经验,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得到合理分配,进一步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以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省副中心城市、“一优两高”战略布局趋于合理。


坚持党的领导。中共格尔木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城市双修”工作,2017年12月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城市双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置专门办事机构,负责全市“城市双修”的统筹规划与综合协调,为试点工作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从而形成领导有力、协调有序、推进务实的整体工作格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各单位、各部门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恢复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修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绿色转型升级步伐。


明确实施方案。2017年12月,市政府批准实施《格尔木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将“城市双修”细化为系统性强、操作性强和可考核的工程项目,建立了项目清单,明确了各项目位置、类型、规模、建设时序、投资情况,落实了任务书、路线图和实施主体。


深入调查研究。委托青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城市双修”规划编制,一批专家学者深入实地,对全市整体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调查,使《格尔木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为项目设置、实施和拓展资金来源提供了有力支持。


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普及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不断强化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识,引导群众认知“城市双修”的重要意义。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建议,问政于民、问策于民、问计于民,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有实力的公司参与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


强化项目推动。全面推进旧城改造,按照“拆、疏、补、修、特”的思路,完成了全省面积最大、户数最多、遗留问题最复杂的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快城市路网建设,续建道路项目14个。全力推进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园林项目15个。推动实施生活垃圾填埋场三期、环卫一体化项目,落实“百乡千村”行动任务,改造和新建城市公厕35座,提高城市环卫建设、垃圾收集、卫生保洁整体水平,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完善城市管理“网格化+”长效运行体系,促进城市地理信息、监控信息共享,提高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创新技术手段。格尔木市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较差。对此,市政府积极推动技术交流,与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合作,制定生态创面修复方案,为“城市双修”工作开辟了科技道路。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六):“项目带动”策略助力格尔木城市转型升级


助力城市转型升级


“城市双修”为格尔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经过两年时间,部分项目开始发挥效益,并在工程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乃至融资模式等方面为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城市双修”在格尔木市取得初步成绩,领导关心、协调配合是重要保障。如在城市修补方面,棚户区改造工作由市级领导牵头,从全市抽调120余人专职负责房屋征收;城市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和各级政府通力配合,联合查处违法建设,一系列工作都在领导高度重视、多部门高效联动的基础上有序推进。


科学、严谨、细致的城市规划是引领城市转型升级的核心。以规划引领“城市双修”,认真查找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根据评估报告梳理建设项目,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保证了城市转型升级延续编制“2018~2020年三年滚动计划”,精心谋划一批重点项目,以项目推动“城市双修”,改进和完善前期工作,切实提高开复工率,推动项目尽早落地见效。


“城市双修”使格尔木市的城市面貌有了新变化,但生态修复需要过程,目前尚未展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整体推进速度不快、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对“城市双修”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下一步,格尔木市将继续按照“城市双修”试点要求,以此为抓手,实施“项目带动”策略,积极推进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城市双修”项目储备,结合全市“城市双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年度计划,分期、分批开展具体工作,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进而不断提升格尔木市的城市品质,努力建设自然生态良好、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环境优美的“一带一路”重要枢纽节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青海省副中心城市。


来 源:2019年11月11日中国建设报

原 题:《“双修”赋能城市发展未来》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六):“项目带动”策略助力格尔木城市转型升级


延伸阅读: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六):“项目带动”策略助力格尔木城市转型升级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六):“项目带动”策略助力格尔木城市转型升级

报发展 建未来 欢迎订阅中国建设报


作为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唯一综合性报纸,创刊32年的《中国建设报》始终不忘初心,记录时代的进步和祖国的巨变。我们的报道涵盖住房保障、村镇建设、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建筑市场监管、住房公积金监管、城市设计、房地产市场监管、标准定额、工程质量监管、建筑节能与科技等方方面面。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六):“项目带动”策略助力格尔木城市转型升级

我们的见微知著

助力您的高瞻远瞩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六):“项目带动”策略助力格尔木城市转型升级

扫描上方二维码 订阅中国建设报



监制:肖正华  主编:程小红  编辑:高洋洋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六):“项目带动”策略助力格尔木城市转型升级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六):“项目带动”策略助力格尔木城市转型升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建设报产经报道):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工作经验(六):“项目带动”策略助力格尔木城市转型升级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