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全面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2018年,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部署推动渤海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渤海生态环境治理得到了中央财政的有力支持,在攻坚战期间,自然资源部组织环渤海的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实施了渤海生态修复项目,主要包括对滨海湿地、岸线岸滩进行综合整治修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高质量完成了渤海生态修复目标任务,整治修复滨海湿地9212公顷、岸线132公里,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为总结推广渤海生态修复实践经验,我们从60余个渤海生态修复项目中遴选了8个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较为显著的案例,开设《渤海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专栏,本期介绍“营口市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生态修复的做法和成效。
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是营口市重要的滨海旅游资源,但公园北侧的养殖开发活动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极大制约了公园发展。营口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了营口市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拆除围海养殖围堰、育苗大棚等建筑设施,退养还滩30.27公顷,修复滨海湿地70.38公顷,整治修复岸线2.12公里,解决了养殖活动占用滨海湿地和自然岸线的问题,逐步恢复芦苇-碱蓬湿地,打造营口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促进生态旅游的典范,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2006年起,伴随沿海地区“向海索地”的大开发活动,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北侧海域围海养殖活动兴起,占用了宝贵的近岸滩涂资源。围海养殖活动严重影响了滨海湿地水动力循环,造成围堰堤坝前沿淤涨,水体交换能力减弱,湿地生态功能受损,滨海湿地丧失;占用自然岸线,防灾减灾能力受损,生态功能基本丧失;排放的养殖废水严重污染海水,导致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滨海湿地恢复,重塑自然生态景观。拆除围海养殖堤坝,利用拆除产生的土方对修复区域进行微地形改造,恢复水动力环境并营造适宜湿地植被生长的环境条件,重塑了当地芦苇-碱蓬湿地自然生态景观。
▲整治修复后恢复了芦苇-碱蓬湿地生态系统
岸线整治修复,提高防灾减灾效能。考虑防灾减灾需求,构建天然块石护岸,在保留岸线自然属性的同时打造滨海生态护岸景观,使生态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效能协同增效。

生态功能得到提升。恢复了当地的碱蓬-芦苇湿地自然景观,有效提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碳汇,助力碳中和,也为鸟类等生物迁徙、栖息、繁衍、越冬提供生存空间,提升生物多样性。恢复近岸水动力环境,促进近岸水动力交换,改善了近岸海水水质和海湾淤积环境。通过自然岸线防护和恢复,使岸线前沿恢复了砂质、泥质自然属性,有效地防止了岸线侵蚀,遏制了岸线退化,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和自然岸线格局,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与防灾减灾效能协同增效。
来 源: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
新媒体编辑:杜 岷
初 审:赵 蕾
审 核:程秀娟
审 签:汤小俊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自然资源部):渤海生态修复典型案例① | 辽宁省营口市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修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