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时追踪居民需求的新变化
2020年2月下旬,我院通过微信二维码扫码问卷的形式对南京市栖霞区姚坊门宜居街区内的居民进行了公共服务需求的网络调研。我们发现,经历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正在呈现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居民们认为社区最需配置的便民商业设施主要为菜市场、药店、便利店、理发店、银行,选择菜市场的比例达86.36%。社区户外场地和设施最需要的是健身器材与步道、儿童游乐设施、公厕,公共厕所需求达52.02%。(图1)
图1 社区最需配置的便民商业设施△
居民们大多可接受的步行到达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长时间为5-10分钟。(图2)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只有在生活圈的服务半径满足5-10分钟的前提下,居民才会选择步行、自行车的出行方式,减少小汽车出行。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情况下,步行出行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尤其迫切。
图2 步行到达设施可接受的最长时间△
越来越多的居民认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发挥重要作用的部门为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图3)居民对物业管理的认知逐步提升,物业管理不仅能保障业主的财产、人生安全,同时,还能维护小区生活环境,提升业主的生活品质。
图3 突发情况下发挥作用的社区管理组织△
二、逐层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
基于人的需求的不同层级,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也应因地制宜,发现短板、填补短板。从满足居民最基本的需求着手,逐层推进,逐步完善,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从碎片化解决城市问题到推动城市系统治理,从城市外延式增长到城市内涵式提升。
宜居住区基本层面的要求应参照《江苏省宜居住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评价办法(试行)》逐项打分,对欠缺的短板进行针对性地改进。首先满足安全需求,只有在保障住区安全的前提下,老百姓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幸福和温暖。安全既包括硬件层面的安全,如房屋安全、设施安全、消防安全等,也包括出入安全等管理层面的安全。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成果是梳理出了多条生命通道(消防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保证了居民生命安全。其次,是满足居民5-10分钟生活圈的社区级服务设施需求,强调精细化管理和共同缔造,包括住区内的服务设施需求主要有快递柜的位置摆放、老年人助餐点、老年人医疗和保健服务、健身游乐场地等。另外,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对无物业管理的零散住宅区,应通过引进大小物业等多种方式,争取实现宜居住区的物业管理全覆盖。既要落实物业管理用房的智能化设计,也要进一步关注物业管理服务人员的生活需求。例如,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街道在宜居街区南片区设置道闸,将零散小区整合成片,将整合后的区域引进物业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图4)
图4 宁海路街道宜居街区南片区道闸系统示意图△
提升层面需求是在满足基本层面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是宜居城市建设中的加分项,应根据每个住区自身的特点、居民的诉求进行有选择地落实。主要工作内容有适老化改造、资源高效利用、智能化建设、管理高效创新、特色风貌塑造、加装电梯、公共景观改造、垃圾分类社会化等。例如南京市栖霞区姚坊门宜居街区内的金尧山庄进行的适老化改造,新增了养老服务用房、室外老年人活动场地、无障碍通道、助老扶手,并加装了一部电梯。(图5)
图5 姚坊门金尧山庄加装电梯△
宜居街区的工作重点在于美丽舒适的街道和方便可达的设施。运用更加多元、精细的手段,营造高品质街区环境。托底街区安全保障,优化安防监管体系,落实道路稳静化。提升生活服务功能,优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营造更积极的街区空间。塑造全龄友好街区,推动适老化公共空间改造、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维护。在拓展层面,要注意挖掘街区传统历史,延续街区特色文化。例如,南京鼓楼区下关街道阅江楼美丽宜居街区提出了“一院一品”的建设策略,在街区内选择24个可实施院落,每6个院落为一个主题,待收获季节时联动组织各类社区活动。(图6、7)
图6 下关街道阅江楼宜居街区特色院落△
图7 下关街道阅江楼特色院落改造前后对比△
三、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服务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住区若实行封闭式管理,则应保证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本次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中,对居民的这些基本生活需求要深入思考、落细落实,建议在住区内考虑配置以下公共服务设施:(1)复合型小区出入口。配置测温、扫码设备,及时掌握住户动态,保证住区安全。(2)社区保健中心(健康监测站)。定期由医疗专家进行问诊,针对老年人的慢性病,提供按摩、针灸等保健服务、以及智能设备理疗服务。突发状况时,可对身体状况异常的居民进行一定时间的健康监测。(3)景观花架(快递货架)。住区出入口附近设置景观花架,在特殊时期,可作为快递货架,用于存放居民网购物品。(4)便民药房。老年人所需的常用药可由便民药房进行配送,居民不出户门便可拿到自己所需药品。(5)老人助餐点。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和送餐服务。(6)健身场所。利用住区底层架空区域、建筑物转角、小区绿化多余场地等设置健身器材,供居民日常锻炼使用。(7) 有害垃圾收集点。设置有害垃圾收集点,统一收集清运有害垃圾。(8) 公共厕所。结合住区活动中心、闲置用房等设置卫生间,供居民使用。
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长效管理
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阶段、分层级进行。同时,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维护同样重要,是一个长期的治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层面的工作值得关注。在街区层面,以党建为引领,引入宜居设计师制度,形成街区治理顶层指引;在网格层面,以“全要素”网格覆盖,以宜居设计师专业团队培育本土化宜居设计师,从而将宜居治理体系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例如,我院在南京市栖霞区姚坊门宜居街区建设过程中组织了“我们的街道”设计进校园活动和暑期工作营。(图8)南京市鼓楼区下关街道在阅江楼省级宜居街区建设过程中,以共同缔造为抓手,聘请大学教授、社区居民作为“社区规划师”,成立由更多专家学者组成的“阅江楼宜居街区创建工作坊”,形成“共驻、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格局。(图9)
图8 姚坊门省级宜居示范街区暑假工作坊△
图9 阅江楼省级宜居示范街区共建联盟大会△
城市的核心是人,江苏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既要全面满足居民日益提升的、追求幸福生活的多元化的需求,更要关注在突发情况下,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美丽宜居城市的建设需要决策者、管理者、建设者、市民共同参与,通过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我们相信,通过有温度、有记忆、可感知的江苏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居民会拥有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 | 汤蕾 研究中心(信息中心)
end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聆听居民新诉求,分层推进有“温度”的宜居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