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AI)、数据增强设计……”总是萦绕耳畔、久久回响。科技进步、市场火热、学术交锋助推大数据闯入城乡建设领域早已不是新闻。面对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颠覆性技术会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4月11日,Let’s Talk云论坛迎来第一季开播以来新一波高潮。清华大学龙瀛老师再次做客Let’s Talk云论坛。过去一段时间,龙瀛团队一方面认识(新)城市系统与要素,另一方面向未来的创造。这一场,我们聚焦“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主要围绕空间干预、数字创新和数据增强设计等方面,探讨颠覆性技术给泛设计领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嘉宾参与讨论的还有同济大学沈尧老师,北京交通大学盛强老师,Dream Deck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王铮先生


嘉宾讨论及问答,时长约1h49min


覆性技术下的城市设计

龙  瀛


存量、增量、未来——数据增强设计(DAD)的三个方向


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从认识论层面,理解不同尺度下的未来城市空间


龙瀛团队过去致力于诠释不同尺度下的未来城市空间,例如区域尺度、城市尺度等等。在推演未来城市空间模式的过程中,理应是顺势而为,而非忽略技术变化的过程。因此,这是认识论层面上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理解。当然,实现这一目标光靠设计师参与是远远不够的。


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未来城市需要技术层面的数字创新、物理层面的空间干预和社会层面的场所营造。


最近国内学界、业界、政府、社区等各方都在讨论场所营造,例如各个单位和社区配对,设立责任规划师或高校合伙人等制度等等,这是很好的制度创新。但在物理空间层面上,还应该要突出事物的创新。面向未来城市,传统的物理空间上的空间干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数字的创新、科技的图层。


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未来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是最有前途的。


相信很多人正在使用小米手环、智能手表、智慧跑鞋等穿戴式物联网设备,这些设备都安装了传感器(sensor)。智慧音响、新风系统等智慧家居也都是靠业主自愿添置的,体现了不同人拥抱智慧城市的态度。反观数字自我、数字家居、数字楼宇,体现的是城市设计(特别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越来越突出面向未来的程度。这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从城市家具到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相对来说,个人的智慧设备投入相对容易一些。

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应该转变观念从智慧地设计到设计出智慧。


过去我们总依托模型、算法等功能,支持城市规划设计,这属于相对智慧、科学、高效的手段。因而,规划设计的语言门类里,新技术总是以一种方法的形式存在,很多时候也就是支持或是辅助(aided)。但我们更应该从本质上来认识,也就是从认识的层面上,理解颠覆性技术,从智慧地设计到设计出智慧。因为,科技和设计的关系在新时代已经发生了非常严格意义上变化


技术与空间的关系:六个层面


首先是相互作用。科技图层让人和自然、人和物质空间、自然空间和物质空间,还有线上和线下都能很好地互动;第二是增强。科技让空间或者产品装置更舒适、更安全、更有获得感;第三是替换。有了数字科技后,很多物质层面的事物可能就不需要了,例如空间中的边界以后可能就是电子围栏,或者电子产品作为动态边界;第四是提供。科技为空间提供各方面的能量、资料;第五是活化。设计课上同学们最常说的一个是催化,一个是活化,或者激活等等。我坚信,科技比画在纸面上的点线面等空间要素更容易实现,成本或是更低的。另外,我认为科技对公众参与也是加持。今后在这样的逻辑下,想不公众参与都难。第六是多元。例如,同一个方方正正的盒子,在科技的加持下,形态是一致的,但功能是灵活的、混合的。

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 嘉宾讨论


沈尧:新技术或能解构传统的空间营造手法。高频性带来超人本的可能。


各类饱含科技元素的单元极有可能重构最基本的场所。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和规划,具有空间叙事的线性关系,需要掌握设计的形态语言,能给到访者完整的空间体验。将来新技术和超链接出现后,这些线性未必存在,或者有更多广泛的共识,空间体验的序列感会被完全重构。

过去的规划是对“低频城市”的描述,例如某城市过去五到十年的经济现象。城市很少对五或十秒钟内的变化有何反馈。因此,过去的理论和模型可能会不适用了。超人本会带来超高频的体验,也就是数据流比人体验的时间还快。历史上,物流不大可能比人流快,但从信息社会开始到现在,物流不断加速,将来运输也不需要人来完成,所以人流和物流的耦合性会被打破。高频是现在正发生的事情,超人本是未来的可能性。


盛强:新技术带来的“解放”让建筑师真正审视人的需求。

纵观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相比“颠覆”我更喜欢“解放”一词。新技术下,人对虚拟空间的需求正在日益增加。疫情期间,我的感受是双向的,一方面我不得不改变了融入大家的方式,不停地在虚拟空间与大家交流,而且效率不低;另一方面,由于强制不能外出,反而激发了外出看一看的欲望。新技术带来的“解放”力量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需求,让建筑师从概念到个人,真正意义上审视人的需求。


王铮:数字增强技术将取代功能至上智慧城市的建设应避免孤岛化。


新技术应用在人居环境和社会空间,主要是通过空间干预和数字增强两条途径。挪威一建筑工作室的教授问我:“你觉得世界上第一个建筑是什么?”我进行了很多功能性描述,但他的反馈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筑实际上是树。原始人在树荫下避雨,在树下睡觉。因此,空间拥有一定的功能就可称之为建筑,也就是功能参与了空间干预。另外,现今社会居家生活中,起居室这个概念已经非常弱化了,甚至我的家里已经没有电视的存在。iPad在哪里,哪里就是起居室。这是非常典型的数字增强技术取代功能至上理念的实例。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物联网本身也为智慧城市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运用物联网做城市生活应用的团队一定会重新改造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必然趋势。这类公司除了线上的业务功能外,线下的活动与日常生活结合地非常紧密,线上线下的互动性特别强。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大都是搭建平台的形式。除此以外,还需要自上而下地形成贯通始终的运营体系,每一个社区、每一栋楼宇都是相通的,与智慧平台相连。当然这涉及政策上、商业上、行业标准上等方面的沟通协调,也应由商界与学界一起探索。


「 问答环节 




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问题1 


上世纪30-60年代的模块化、60-90年代的甩图版是否可以理解为颠覆性技术带来的行业革命?


龙瀛:彻底改变了人类行为本质和空间运行的技术才是颠覆性技术。

英文中颠覆性技术是Disruptive Technology,“甩图板”之类现象仍只是方法层面上的改进。例如,大家现在每天花六个半小时以上的时间看手机屏幕,那么我们可以说手机屏幕这种设备彻底地改变了人作为一种生物24h时间分配。每天花和睡眠一样重要的时间关注线上空间,我认为这是一种颠覆。另一例子是增强骨骼。增强骨骼可以帮助我们走得更快,而当行走速度达到飞跃之后,人类对城市建成环境的理解会截然不同。因此,颠覆性技术并不是一些方法论层面的辅助性工具,而是彻底改变了我们人类的行为本质和空间运行的技术。


盛强:颠覆原有价值观的技术才能被成为颠覆性技术。

每个行业其实都有所谓的颠覆性技术,也就是颠覆了该行业价值观的技术。具体来讲,这项技术使原有的评价标准不再适用,并有可能开启某种新的评价标准。提问中的“参数化”和“甩图板”的例子解决了建造和设计的效率问题,但直至今天,这些改变仍在进行。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价值观层面的革命是什么?对于空间和城市,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那些元素,未来是不是仍然为之骄傲?我觉得这是需要大家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问题2 


未来数据设计的技术方式能否做到高度整合城市各个系统(例如说公共空间、交通、地下基础设施等),从而实现整体宏观调控。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单一系统的,未来是否能高效整合? 

王铮:数据不能综合使用就谈不上“智慧”,宏观整合、系统集成及本地部署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目前,交通行业的数据整合做得比较好,但在社区、城市尺度上的整合仍有欠缺。主要原因是交通行业的传感器相对比较统一,例如车载传感器、移动数据等。由于数据类型单一,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及整合。但在社区层面,数据类型多元,数据量也更大;如果涉及到工业园区,数据的复杂性会更高,因此整合的难度确实很大。

关于未来的探索和尝试,我们目前着手小型社区或者园区级别的、面向项目的、本地部署的物料平台。数据不能综合使用就谈不上“智慧”,因此宏观整合、系统集成及本地部署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沈尧:如果希望未来数据能够具有更高的信用价值,则不应对其过度管控。

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理论上希望系统越互联越好,但某种程度上基于整个数据系统的宏观调控未必是件好事。例如,医生可以通过化验单判断人是否得病,但事实上,智慧城市运行至今,整个学界对于城市运行的状况好坏无法做到精准的判定。另一方面,搭建数据整合系统并不难,但当数据过于集中,其流动性会下降。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未来数据能够具有更高的信用价值的话,则不应对其过度管控。



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问题3 


AI时代,促进线下活动、提升街区活力的因素有什么变化?以前,我认为walkable city比车行尺度的城市更有助于提升街区活力,体验式业态可以促进shopping mall的活力,但是疫情期间我们可以不去电影院、商场、餐厅等,未来的公建业态是不是也要有什么变化?

王铮:体验式消费是未来的趋势。

未来商业公共空间还是以体验式消费为主导,另一个趋势是儿童娱乐。研究发现,00后的娱乐方式主要是室内大型游乐场,因此我们也在推进一系列公园的智慧化改造项目,希望能够通过提升服务体验来引导儿童回到户外空间。 

盛强:城市设计为城市活动提供一个平台,活动会随着城市发展而变化。

一方面,我希望疫情对于人们城市生活的影响是暂时的,未来还可以在城市街道上有更多交流;另一方面,在建设步行街区的同时,机动车的可达性对于街区的活力仍然至关重要。我认为Street For All强调的是一种共享结局,步行性和机动车的可达性并非非此即彼的敌对关系。在现有的城市设计中,步行街也并非万能药。城市设计一定程度上只是为城市活动提供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上的活动是会随着城市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沈尧:社区活力并非是人越多越好,活力与人的交互有关。

社区活力并非是人越多越好,活力与人的交互有关,交互往往与其速度和停驻有关。目前车行系统无法产生有效交互是因为其行驶速度太快,那么如果颠覆性的技术能改变大家的相对速度,未来的车厢或停车场也有可能是新的公共空间。因此,如果未来能重塑交往中时间和速度对我们的限制,公共空间的内涵会发生巨大变化,许多新型的公共空间也会产生。



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问题4 


新城市、新技术、新治理已成为当下长红的热点话题。最近,未来城市的杭州模式成为样板工程也受广泛宣传。那么,是新技术缔造了新城市,还是城市真的需要新技术了?

龙瀛:技术将重新定义日常生活、城市空间和城市。


一句话总结



千万不要在方法论层面理解颠覆论对个人和城市设计带来的影响。

——龙瀛


“未来”尚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发现和创造。

——盛强


技术改变人和城市相互感知的方式,预测未来的核心是降低不确定性。

——沈尧


未来科技会重塑人居环境。

——王铮


关于Let`s Talk

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Let’sTalk学术论坛
涌现创新设计思维的话语平台
论坛致力于城市研究与建筑创新,塑造艺术化的新城市文化。自2014年成立至今已成功举办近130场演讲讨论活动,通过发起“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及系列研讨,深刻触及城市与建筑问题,互相启发、交流经验并实践推广,是长三角充满活力的城乡建设公共热点,汇聚顶级专业资源的平台。
archiepos studio筑术空间
解码建筑逻辑,服务创新设计
Let`sTalk学术论坛研究与运营团队。专注于城乡建筑领域的研讨、展览、出版、咨询、评价及全媒体传播。以专业视角解读与呈现建筑逻辑,服务建筑创新。

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更多内容,请点击微信下方菜单即可查询。

请搜索微信号“Beijingcitylab”关注。

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Email:BeijingCityLab@gmail.com

Emaillist: BCL@freelist.org

新浪微博: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微信号:beijingcitylab

网址: http://www.beijingcitylab.com

责任编辑:孟庆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城市实验室BCL):Let’s Talk 云论坛回顾 | 颠覆性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设计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