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城会客厅
三山五园地区作为一个文化区域,本无明确的边界,区域范围是今人因研究和保护的需要而划出的,我们在勾画范围时,应尽可能将相关文化要素包括进去,以便使文化区域更加完整,以利于三山五园地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三山五园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岳升阳教授,为大家讲述三山五园的文化要素与地域范围。
12
岳升阳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北京圆明园研究会副会长
三山五园研究中心核心专家
岳升阳,博士,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圆明园研究会副会长,重点从事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发表过多篇与三山五园有关的文章和论著,主持过多项与三山五园有关的研究课题。
01
文化要素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清代皇家园林的代称,作为一个文化区域,它不但包括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御园,蔚秀园、承泽园等众多赐园,也包括与皇家园林相关的其他私园、寺院、旗营、村镇、交通设施,以及山川湖泊、田地、道路等。除了物质的文化,还有非物质的文化,它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礼制风俗、生态维护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文化,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它遭受列强破坏的历史,也激励着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迎来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三山五园的区域文化要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即便是作为核心要素的皇家御苑,也有不同的功能和层次。例如,清人在看待京城郊外苑囿时,对它们的功能是有分工的。清乾隆年间的《钦定日下旧闻考》对三山五园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其中的《国朝苑囿》开宗明义,表述了对郊外各御苑功能的定位:“苑囿之设,所以循览郊原,节宣气序。仰惟开国以来,若南苑,则自世祖肇加修葺,用备蒐狩。而畅春园创自圣祖,圆明园启自世宗,实为勤政勅几、劭农观稼之所。……凡涖官治事,一如内朝……。其旁近园居,若清漪、静明、静宜诸园,规制朴略,以备岁时观省。恭诵宸章,惟以民依物候,雨阳农谷为务。”
“循览郊原,节宣气序”是历代苑囿的共同特性,但对于清代京郊苑囿来说,又各有其具体功能。南苑的功能在于“蒐狩”,清漪、静明、静宜诸园的功能在于“观省”,畅春园和圆明园是皇帝居住、理政的地方,其主要功用在于“勤政勅几、劭农观稼”。既要处理政务,又要劝勉农务、体察农时。这一表述不是《钦定日下旧闻考》编者们敢随意述说的,它体现了乾隆皇帝的思想,是清帝对郊外苑囿功能的设定。
这也说明为什么三山五园内外会有那么多农田,康熙皇帝培育御稻米在京西苑囿种植,乾隆皇帝在三山五园开辟大量稻田和农田水利设施,成就了著名的京西稻。它们都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于是我们看到,京西稻及其灌溉系统也成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要素的认知越来越丰富,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三山五园地域范围的界定。
例如,南苑虽是清代皇家的郊外苑囿,但它的主要功能是狩猎和练兵,加之与其他园林距离较远,没有被纳入三山五园的范畴之内。而京西稻的主要种植区则应归入三山五园的地域范围,例如原巴沟地区的稻田。
02
地域范围
今天对于三山五园地区的区域范围,有两种主要划分方法,一是以历史文化研究和遗产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区域划分,它不但包括所有园林,也包括相关的附属设施,以便如实反映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区的区域特征。于是,所有旗营房、相关村落、警卫设施、寺庙、供排水河道、御路,甚至长河及其沿线的园林、行宫、皇家寺院等都要包括进来,以体现清代三山五园的完整地域体系。

三山五园地域文化的主要分布范围
二是以实现城市规划目标为主要导向的划分方法,注重城市规划的可行性,并不强求历史文化要素的完整,今天的城市规划采用此种划分方法。2012年海淀区提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概念,并确定了景区范围。该景区范围就是以城市规划为主导制定出来的,通过城市规划来保护和利用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所以,对于那些已成为城市建成区,不便于复原改造的区域,就没有划入景区。
例如,海淀镇是三山五园地区最重要的古镇,它是三山五园重要的后勤服务基地。如果把三山五园地区看作是一把打开的折扇,海淀镇就是折扇的轴。可是它如今已成为中关村核心区的核心,如果把中关村核心区看作是一把打开的折扇,它也是折扇的轴。两轴重叠,不知如何统一,只好排除在景区之外,历史为现实让路。同样的如巴沟地区,那里曾有皇家寺院行宫、大片稻田和万泉河上游河道,但由于在城市规划中不好处理,也舍弃了。
另一方面,有些没有三山五园文化设施的区域,由于可以成为今天规划的景观背景而纳入景区。例如望儿山,它不属于三山五园文化要素,但从城市规划者的角度看,它可作为圆明园的景观背景,于是划入景区。由于景区面积要与老城保持平衡,所以最终控制在68.5平方公里。

从城市规划角度提出的三山五园地区范围
在北京市新总规中,三山五园成为与北京老城并列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提出加强两大重点区域整体保护的战略,它为今后三山五园地区的规划、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依据。新总规在表述三山五园地区范围时,是以海淀区的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为依据的,因此有些重要的遗产区域没有纳入其中。这使得城市规划所依据的景区范围,与三山五园文化要素的实际分布区域之间,并不完全吻合。为此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同时照顾两个方面的需求,做好协调工作。

新《总规》图中的三山五园地区
03
研究对策
对于三山五园研究中心来说,在制定研究计划、选择研究内容时,应以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的实际分布区为研究的地域范围,不宜受新总规所规定范围的限制,在研究三山五园地区的遗产保护时,也应以实际分布区为基础进行研究,只是在与城市规划对接时,再去考虑新总规的区域范围。例如,我们在研究三山五园地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时,需要将海淀镇、圆明园以北的旗营、巴沟地区、蓝靛厂地区等包括在内,但在文本中,可以只提交新总规中规定范围内的内容,而将其他内容放在附录中,以便在与城市规划保持一致的同时,又兼顾到遗产的整体保护。
在《总规》划定的三山五园地区之外,我们可以考虑增加如下研究区域:海淀镇、巴沟地区、万泉庄地区、蓝靛厂地区、长河及其沿线区域、清河上游及其以北的旗营地区、闵庄路以南的小屯村、山后的黑龙潭和太舟坞等。此外,西直门到海淀的御路、万寿寺到海淀的苏州街也应在研究的地域范围之内。
三山五园地区作为一个文化区域,本无明确的边界,区域范围是今人因研究和保护的需要而划出的,我们在勾画范围时,应尽可能将相关文化要素包括进去,以便使文化区域更加完整,以利于三山五园地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内容来源:三山五园研究中心
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孔繁峙:历史名城保护中古都文化的展现
何瑜:“三山五园”历史地位说
邱跃:解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加强三山五园整体保护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岳升阳:三山五园的文化要素与地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