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南京市长江大保护“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新闻发布会“上半场”举行,相关部门负责人通报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午12点30分,“下半场”正式开始,参会记者集体“打卡”南京滨江,见证岸线“重生”。
鱼嘴湿地公园内。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油库变成白鹭广场,油船接驳栈道变成景观栈道,装卸货物的码头变成观江平台。
位于长江三桥和在建长江五桥之间的鱼嘴湿地公园,原是清江油库。油库拆除后,本着影响最小的原则,这里保留了原有地形、建筑和栈桥。
红白相间的灯塔,依依起伏的芦苇,游弋盘旋的白鹭,这里已经成为不少市民和游客的“网红打卡胜地”。
记者一行赶到鱼嘴湿地公园时,不少市民正在“遛娃”、锻炼、休闲,几对情侣和闺蜜,在摆着各种姿势拍照留影。
河西管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蔡国峻说,以前这里,油污遍地、杂乱无章,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临江不见江,邻水不亲水”。后经改造,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顺江而下,长江河西段鱼背欢乐滨江、国际青年文化公园、绿博园、万景园等岸线,近年来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亲水滨江接地气、聚人气,这几段岸线也迅速成为新兴个性旅游热点、南京市民节假日休闲游玩胜地,每年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国内外考察调研300多批次。”
蔡国峻说,美好滨江在增加了周边居民和游客的幸福感、获得感同时,也汇聚了鱼嘴金茂、阿里巴巴、小米、华侨城欢乐滨江等一批创新型企业,有力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河西段的产业升级。
“作为汇集三个南京‘城市客厅’的长江经济带河西段,在未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继续提升国际化水平,打造智慧公园试验区,长三角创新创意中心。”
“现在,这里大树参天,树下百草丰茂,半年多前这里还有66幢违章建筑。我们组成10个工作组,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将其全部拆除!”
“现在,这里是两片绿地草坪,放眼望去格外‘养眼’,但去年之前这里还是两座造船厂,废渣、废气、废水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威胁长江水质安全。我们通过多方努力,一举将其拆除!”
在长江第三大岛八卦洲,街道水务办主任杨胜可和栖霞区发改委副主任马文胤,都对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的岸线整治工作记忆犹新。
经过整治,“江中丽岛”八卦洲原生态田园风光的特色更加明显。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八卦洲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农业嘉年华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正在积极申报第二批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栖霞区八卦洲洲头风光。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董家训摄
“近几年,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栖霞区紧盯问题整改,大力开展长江岸线清理整治,对违法违规占用长江岸线行为进行坚决打击。同时,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对企业关停搬迁后的退役场地进行整治、修复,全力打造连贯的绿色生态界面。”
栖霞区八卦洲长江沿线绿树成荫。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董家训摄
“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同时,栖霞区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先后建成各类科创载体500万平方米。加快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聚焦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其中新型显示领域集聚产业链企业70余家、产值规模近1500亿元;新能源汽车领域集聚产业链企业100多家,计划培育500亿元的产业规模;人工智能领域已落户相关企业、研发机构270家,人工智能产业地标已然形成。
夏日已至,但今年春天幕燕滨江风貌区的628亩樱花“花海”,依然让不少市民和游客难以忘记。
“同样让南京人难以忘记的,还有因开山采石、‘伤痕累累’的幕府山!”南京旅游集团副总经理陆俊,站在幕府山下“百感交集”。
栖霞区五马渡广场。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董家训摄
近年来,南京正式拉开幕燕滨江风貌区环境整治大幕,搬迁工企单位和居民,打造沿线景观绿化工程,开展山体地质灾害治理,配套文化旅游服务设施项目,并创新思维,设计实施填土覆绿法、凿石挖槽法、轮胎织网法等全新的复绿方法,实施山体生态修复,打造南京城北绿肺。
栖霞区五马渡广场地面绘出保护母亲河儿童画。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董家训摄
十多年来,幕府山共种植各类乔木灌木约283万株,引进乔木品种达120多个,平均成活率达98%,整体增加恢复了湿地水系约13万平方米,丰富了幕燕滨江风貌区生态多样性,改善周边环境,幕府山已由原先的荒山秃岭变成如今绿树环绕、景色旖旎的“滨江明珠”,并成为南京主城四大结构性绿地之一和主城区北部重要的绿色屏障。
这一系列整治工作,还彻底改变了幕燕滨江以往脏、乱、差的面貌。幕燕滨江风光带成为反映燕子矶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特色环境的大江风貌区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新去处。
“近江,还要亲江!”陆俊说,2018年以来,南京旅游集团幕燕公司创新长江与岸上旅游资源联动模式,先后启动运营长江旅游新航线,于2018年4月开通“南京—上海”定期航线,2019年开通“南京—武汉”“南京—重庆”航班。2018年10月,首届中国南京国际登高节活动在幕燕滨江成功举办,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幕燕IP旅游品牌。
未来,依据《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总体规划修编(2019—2035)》,继续以“生态、文化、管理、创新”为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大生态保护,完善旅游配套,提升景区魅力,着力将其打造成为以自然风貌、文化底蕴和大江风光为特色,集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绿色、生态、低碳型景观风貌区,将其建设成为区域影响力强、独具风光特色、山水城林交融的自然体验基地,创建现代与历史交相呼应的多元文化平台,构建观光度假于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并在远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来源: 南京日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昔日油库船厂和矿场,今天公园绿地风光带——“打卡”南京滨江 见证岸线“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