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有幸代表我院参加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四川有限公司成立二十周年的年会。会上方圆公司回顾二十年来其为全省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其实这也正好见证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从走进我院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持续的过程。若借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人生“立、守、得”三境界为参照,笔者窃以为我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已走过“立”之境界,正在从“守”向“得”转变。
国际上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质量检验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 20 世纪 50 年代,质量控制的第二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至今的全面质量管理第三阶段。我院在 1992 年引进 TQC 全面质量管理,以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形式,从全过程的各项工作来研究质量问题。当时传统的设计工作思维普遍认为,设计师只需要满足甲方要求,执行国家规程规范,至于质量管理是管理层的事。随后通过全院集中全面学习,让大家领会到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和特点——“全员参与”,把与设计产品质量相关的各个过程加以控制和管理,把事后的检查把关变为事前的预防改进,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以提高设计质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找到方向,立下志愿。此为“立”。
走过最初的迷惘,全院开始接受这一全新的管理模式,并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办公室以推进质量工作。2005 年,编制完成全套质量体系文件,确立“科学规划,服务于城市和公众,严守法规,打造西部第一、全国知名的规划咨询机构”的总体目标和“规划规范、品牌品质”的质量方针,并制定出相应的各种管理实施办法。院领导带领全员职工依靠科学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工作,调动积极性创造性,力求人人关心质量,做好本职工作。经过锲而不舍的执着和努力,终于获得方圆认证公司颁发的 ISO9000 质量管理认证证书。经过在实践中的摸索和改进,根据国际标准 ISO9001:2000 到ISO9001:2015 的变化,从 A 版、B 版、C 版再到 D 版,经过 4 次转版,总体目标也提升到“全国一流智库型规划设计强院”,最新的 D 版文件于 2017 年正式发布。
通过全面贯彻实施 ISO9000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适应组织完善质量管理的需要,体现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使质量管理规范化、质量活动程序化,并建立自我完善机制,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正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坚守自当坚毅,执着而无悔。此为“守”。
“守”后终为“得”。而此“得”并非被动的“得”,应回归到质量管理之初心,持续改进,方有始终。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日新月异,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数字化时代,质量管理也进入到质量管理标准化、融合化阶段。我院的质量管理工作应结合自身工作强度较大、创新性工作较多的特点,一方面持续提升质量意识,针对目前我院部分设计人员对于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逆反”心态,认为质量管理文件操作繁杂,合理性不强,是每个设计人员的额外无效益的工作负担,通过培训和管理双管齐下,提升全院员工质量意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观念成为质量体系运行中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为。
另一方面以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为核心,对低端质量问题把关,也注重新理念、新技术在项目中的运用,既关注项目的合法性、准确性,也关注项目的合理性、系统性,既有底线,也注重弹性,既关注质量管理,也推动技术发展。在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过程中,尽量不让设计人员感到增加多余的工作量,化繁为简,让管理流程更加简洁,进而存在于无形之中,深入到每位参与者的心中。通过不间断地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更好的做到对产品或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对质量的持续改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何通过既务实、又创新的工作方法,实现既有效、又高效的质量管理方式是笔者在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全院员工都应思考的问题,最终一天我们暮然回首,原来这就是质量管理。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随笔】“立、守、得”三境界与质量管理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