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作者:张光玮


 一位建筑师、文物保护工作者对近代建筑保护的困惑:

“(对于近代建筑)发生在历史上和现当代的干预如此频繁而深入,什么是应该保留的“原状”?

另一方面,已经丧失历史信息所造成的“残局”,该如何修补?……

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的、综合的艺术门类,多了一条装饰线脚、少了一层进退关系这样的差别,一定会造成其艺术价值的损失吗?

——来自光玮的问题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近代建筑所受到的干预


近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往往还要处理并平衡在建筑本体上已经产生的大量后期干预和未来使用的需求。近代建筑的结构和材料特点,决定了历史上干预的后果通常已不可逆,而新的修复或改造,在物理层面上也多将是不可逆的。即使外形基本保持了“原貌”、能代表某种“风格标签”的建筑,其材料和构造、部分结构构件、平面布局、内部装修等等也都有可能已经或者还将发生重大变化。比如:墙体、门窗的抹灰、饰面层等,被经常性地重新粉刷甚至铲除重做;为适应功能、审美的转变或保温隔热等需求,对室内外墙体、构件、装饰物进行更换、拆除和装修改造;对楼梯廊道等交通联系和电力、上下水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升级与拆除改造;出于对新材料、新技术的信任与追求,把木楼板甚至木屋架换成混凝土或钢结构、把木门窗换成铸铁+玻璃门窗或其他金属、用水泥重新修葺原来木质或其他有机材料的构件等等;在墙体、楼板、屋架等结构构件老化后,对其加固补强或者替换更新以期继续使用。


这些发生在历史上和现当代的干预如此频繁而深入,对哪些是应当保留的有价值的遗存,哪些是价值不高的后期不当干预,参与意见的利益相关方众多,评价标准也不统一。


这使得在讨论一个近代历史建筑应有的状态时,保持外观形态的“真实”比较容易获得共鸣,而对于内部干预的态度,往往弹性较大。比如平面布局的改变,往往不易全面追溯或屈服于当前功能所需,因此不同于原有平面的后期调整是可以接受的。原有室内做法,在每一任业主手里都可能有所改动,留存多少历史痕迹就是一个建筑的“缘分”了。但带有装饰细节的构件,无论是历史遗存还是后期修复或仿造添加,只要不是工艺粗糙、品味低俗,是能够获得普遍赞誉的。被装修遮蔽的结构形式和结构构件与材料,由于“看不见”,可能曾被改造替换,也可能在修缮时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固修复,只要外观基本保持原样,也大都能被接受。裸露的抹灰、残损的墙面,处理得当的话,与修复后光洁的饰面并置,可以作为时髦的抽象艺术展示。对照明、采光、上下水、电力、暖通等基础设施的舒适性要求更是正义、可以被满足的。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近代建筑被保留的“原状”


上述特点,使得对“原状”的辨析和剥离,是分层次的。在2015年版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对情况复杂的状态,这样阐释道:


“情况复杂的状态,应经过科学鉴别,确定原状的内容。

由于长期无人管理而出现的污渍秽迹,荒芜堆积等,不属于文物古迹原状。

历史上多次进行干预后保留至今的各种状态,应详细鉴别论证,确定各个部位和各个构件价值,以决定原状应包含的全部内容。

一处文物古迹中保存有若干时期不同的构件和手法时,经过价值论证,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采取不同的措施,使有保存价值的部分都得到保护。”


让我们从“北京劝业场”这一知名案例来看看建筑外型基本保持“原貌”,内部被破坏、改造、更新、复原的情况:


(冒昧选取这个案例是因为它较为难得地能获取较清晰的历史照片,尤其是室内照片,同时各种公开的历史资料及工程资料也较为丰富)



案例.

北京劝业场,现存主体大约是在1918年大火后由农商部主持重建的,初始的建造信息并没有确切的文献证据。在现存档案中,可查到重建后经历过数次火灾、维修和增改建的部分记录。其中对屋顶的加建也改变了建筑的外立面和天际线轮廓。在2006年,劝业场旧址和瑞蚨祥旧址门面、谦祥益旧址门面、祥义号旧址门面作为“大栅栏商业建筑”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建国初期历史照片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1956 年公私合营后劝业场改为国营商场,主要经营珠宝玉器、金属器皿、丝织品、刺绣、棉麻织品及土特产品等,同时出售日用百货、皮货、五金电器等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1975年改为新新服装店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2000年改为宾馆,南入口被加建遮挡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1921年农商部公函中所附图纸(上),1928年北平特别市工务局文件附图(下)。下图为申请加建屋顶上的木结构单层房屋的设计图。中部为八角形天井,南(左)北(右)两侧为长方形天井。图上可见中部天井的八角环廊边界贴着柱子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1997年劝业场平、剖面图纸。可见与20年代图纸略有不同,如中部天井楼板超出柱子形成向内挑出的环廊,另南(左)侧入口大厅增加了楼梯




经过2015年完工的修复与改造工程后,劝业场保持了外观及重要立面特征;建筑中庭虽经改造、摧毁、修复,基本气氛也得以重现。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商品陈列所,也是北京首座现代意义上的综合商场,它被整体保存下来,而且后续的利用也很好地延续了历史上的功能和定位。


中部穹顶修缮后,基本保存了修缮前的原状中有价值的细节,包括穹顶天窗、半圆窗洞、柱式线脚、室内吊灯等。原有天井采光顶轻盈的铸铁三角屋架和玻璃屋面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2015年修缮后,外观基本没有改变原状,图为南侧入口立面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新新宾馆时期北侧入口立面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2015年修缮后的北侧入口立面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2015年修缮前室内,图为中部天井后建环廊下部,支撑外挑混凝土板的梁和柱与原结构的交接简单粗糙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修缮前南侧入口大厅,两侧是1997年图纸中出现的楼梯,正前方内部长方形天井已经被后加楼板封闭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中部圆形穹顶在修缮工程之前的面貌,可看到照片下部是天井一圈后加楼板向内侧挑出的环廊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修复后,封闭了长方形天井的混凝土板被切除,恢复了采光中庭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修复后基本保持原有平面格局和竖向交通联系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中部穹顶修缮后,完整保存了原有的建筑特色与细节



在长方形天井的处理上,也颇有意思。这个天井在新新宾馆时期被混凝土板完全封住,下部增加了混凝土梁和柱支撑,导致原来在柱间凸起的阳台全部被毁。从历史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天井本是一层柱子向内退,在二、三层通高的柱子之间,有节奏地安排了一层直线和一层弧形的小挑台及栏杆,视觉感受非常丰富,然而这些历史信息在修缮改造前已经被打断或失去。


保护修缮工程切除后加混凝土板、进行结构加固、植入现代空调水电设施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处理面向天井的界面问题。一方面阳台的历史痕迹已经缺失,一方面后加的混凝土柱和原有柱子紧贴着,强行切割会对原有结构造成严重损伤。此外,空调照明等设施让装修后的楼板和天花的边界比原来厚出许多,这都是历史上不曾有的状况。要在一个残缺的界面上完全按照老照片的提示恢复原貌是非常困难的。


从现状照片可见修缮后复原了弧形挑台,但各层柱子的进退关系被重新组织,二、三层间切割了后期混凝土板后的断面被饰以横向装饰线条,模糊了原有的通高爱奥尼柱式与间隔在柱子之间的弧形挑台的关系,而下部一、二层加建的混凝土框架柱组合并装饰成了通高的多立克柱式。工程实施后通过对装饰细节的重新组织形成统一的“装修效果”,也保证了基本的历史风格气氛,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一种新的“现状”。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修缮后的北天井,历史照片里各层楼板和柱子的进退关系有所改变,横向装饰线条与柱子的关系亦有变化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修缮中的北天井爱奥尼柱头细节,封闭天井的混凝土楼板已被切除,但原本二三层通高的柱子已被打断,三层弧形楼板和栏杆也早已消失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北天井历史照片,可以看到侧面柱子贯通二三层,柱间楼板和栏杆三层呈弧形挑出、二层为直线。一层情况虽照片不可见,但从左下角檐口可知建筑构件是往里退的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小结


诚然,北京劝业场所显示的室内柱位关系和装饰线角这种细节的变化,非了解详情和做过专门研究的人士很难分辨。这种细节丧失,与其说是历史信息的丧失(因为那些历史信息在进行工程干预的时候已经被毁了),不如说是一种艺术感受的缺憾,并不影响我们认为北京劝业场的保护工程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修复的结果依然努力保持了原有的历史氛围。 


这不禁让人思考对历史细节的坚持、对美的感受力,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而专业人员所关注的细节带来的艺术性或视觉审美的差别,又是否能被大众敏锐地感受到呢?另一个角度来说,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的、综合的艺术门类,多了一条装饰线脚、少了一层进退关系这样的差别,一定会造成其艺术价值的损失吗?在中国近代建筑上作为风格甚至一种时尚被引入的装饰符号是否还保有其原生土壤的历史内涵?


显然,不能把对“原状”的坚持等于对“原物”的执着,而忽略了建筑艺术的综合性、整体性和放之建筑发展史上的客观定位,更不用说社会、文化、经济、功能以及更多现实因素对最终采取的干预手段的影响。这是中国近代建筑被持续干预的复杂现状的特点决定的。这与被视为纪念物的古建筑、古遗址或者某些艺术、科学价值特别高的近代建筑进行“标本”式的保护,是不一样的。



文末彩蛋:本文作者与案例设计师的隔空对话


——来自劝业场修缮项目设计师范磊的补充说明


1.为何劝业场中庭的柱子没有完全按照原有造型进行修复?


中庭中后加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依附中庭边缘的砖柱和原中庭边梁而建,连接十分紧密,而砖柱在建成九十余年后,由于材料老化,结构强度非常低,如强行拆除钢筋混凝土柱必然对原有结构造成严重损伤,对建筑安全危害极大,很有可能在拆除时造成文物建筑的垮塌,因此决定保留这部分钢筋混凝土框架,作为本次修缮结构加固的辅助措施。但这种做法彻底改变了中庭立面的欧式柱式构图, 使原本起于二层, 贯通二、三层的巨柱式, 仅余三层的一段,三层以下的柱式部分都被钢筋混凝土框架替代, 彻底消失。因此,需对中庭立面装饰构图做调整。具体做法是:三层以上保留的文物建筑本体欧式柱身、柱帽、檐壁做法,在保留的柱身底部做与柱头对应的柱式柱础;三层以下加建的框架梁柱一、二层通高的罗马多利克巨柱式,但原建筑楼板边缘突入中庭空间的弧形挑台仍然无法恢复。所有新做的装饰形式都取自劝业场内原有的欧式柱式,不另行使用新的装饰题材。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2.在劝业场修缮案例中,如何执行不改变文物建筑原状这一原则?


大栅栏劝业场的建造方式与中国传统建筑一样,仍然由工匠手工操作建造,具体建筑形式(特别是细部装饰形式)的最终确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造工匠的手法,是工匠们生动的创造。对这类建筑的修缮只能根据文物建筑本身呈现的具体建筑语言确定建筑形式,而不能以任何既有的建筑范式为蓝本,为文物建筑强加非个性化的外来建筑形式。


从宏观方面来讲,大栅栏劝业场在本次修缮中建筑形态的最终形成,是综合考虑文物建筑历史与现实情况、城市建筑环境总体需求,以及文物建筑使用者现实权益等方面的因素最终确定的。建筑形态形成的过程也是动态的(有些细节甚至是在施工过程中现场决定的),问题与答案存在明显的辩证互动关系。寻求多赢也就意味着各方皆须让步,从这个角度说,文物建筑最终实现的形态确实是各方诉求相互妥协的结果,虽然妥协必须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但就建筑价值最大化而言,作为修缮工程项目负责人,笔者认为工程的结果体现了不改变文物建筑原状的原则,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预期目标。


对历史建筑的干预及干预效果的评价都不能脱离干预实施时和评价时的历史条件。劝业场现阶段建筑形态的确定,不得不说是当下各种历史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身也会成为文物建筑全周期存在的一个历史事实,对这种形态的批判今后或许会成为一个无定的话题。而文物建筑形态的确定,作为本次修缮工程中一个重要方面,仅仅是众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的个案,不一定具有忤遍的适用性,但作为一个已实施的案例,希望能对北京近代文物建筑保护实践提供或正面或负面的参考和借鉴。


感谢修缮项目主持人范磊老师提供资料:

范磊. 北京大栅栏劝业场建筑形态认知研究[J]. 北京文博文丛,2015(04):53-62.



下期预告

近代中国,建筑业正处在从手工业向工业化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材料、生产技艺、结构都在经历着探索和尝试。独特的阶段性生产特色、技术产物,或者难以复制,或者天生带有缺陷……那么,对这些建筑的保护,将踏上怎样的道路呢?


近代建筑系列往期链接:

【本期主题】作为保护对象的中国近代建筑

【本期主题】上海四行仓库保护修缮策略


本期案例图片来源:

1、历史照片来自网络 

http://www.sohu.com/a/329599510_100123653

2、20年代图纸和修缮前室内照片引自 范磊.北京劝业场建筑特征与修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4

3、1997年图纸引自 王世仁主编. 宣南鸿雪图志[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修缮后照片 作者自摄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作者:张光玮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综合四所所长

日本东京大学博士

译作:《结构设计讲义》《再造历史街区》

主讲音频课程:《时代的侧影——中国近代建筑群》(该课为三联中读《访古寻踪——跟着一线文化遗产保护团队探访中华地标》第七讲)


清源-张光玮文章链接

【重点项目】百年菽庄展陈设计|CHCC2019项目评优系列

【重点项目】鼓浪屿日本领事馆旧址建筑分析与研究——非完结的建筑遗产

【本期主题】景迈山古茶林之传统村落展示利用

【本期主题】在遗产中看见自己——安徽呈坎村古建筑群之村落博物馆构想及其试点探索

踏花行——台湾参会杂记| 爱遗产·爱生活

【新书推荐】《结构设计讲义》

【本期主题】作为保护对象的中国近代建筑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本期主题】真实性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本期主题】活化利用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本期主题】阐释与展示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本期主题】法律专题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本期主题】近现代建筑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本期编辑顾芸培、胡玥,排版廷廷。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清源或邮件bjchcc@126.com。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本期主题】“原状”一直被干预,“复杂”从未被超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面对的状况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