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的决策部署,自然资源部制定出台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并积极推进相关工作。那么,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如何体现出对原有各项调查工作系统重构?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支撑方面,当前存在哪些技术难点?应该如何解决?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发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最大的作用和效益……9月14日,自然资源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就上述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问:构建统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是对原有各项调查工作的系统重构,体现在哪些方面?
自然资源部调查监测司司长苗前军: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为目标,从科学性和系统性入手,遵循自然资源演替规律和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对地表、地上和地下的各类自然资源科学组织,分层分类进行管理。在地表覆盖的基础上,叠加各类管理信息,形成真实反映自然资源利用状况的准确数据,满足自然资源管理的需要。
首先针对存在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出多门的问题,对各项调查监测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其次是解决自然资源统一调查和专业管理的关系,如海岸带、滨海湿地和沿海滩涂,在不同部门管理中采用不同名称,实际范围上存在交叉,就需要统一开展调查;再次是解决自然资源在同一区位重叠的问题,设置了立体的分层分类模型来进行描述和表达;最后是解决统一的顶层标准问题,确保自然资源调查在顶层可控、不重不漏。
注重调查制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集成现代遥感、测绘等高技术手段,突出调查成果的信息化表达和综合展示,保证成果真实准确可靠。在工作组织上,按照“总-分-总”方式组织实施,即总体组织上要坚持统一的总体设计和规划等“六个统一”,对各级、各专业的调查监测工作,分工实施,最后成果要总归口,进行统一汇交和集成,形成完整的调查监测结果。
问:地表基质层是调查监测体系构建中提出的新概念,设置地表基质层以及开展地表基质调查的主要创新是什么?
自然资源部调查监测司司长苗前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是一个“连续、稳定、转换、创新”的过程,地表基质是其中最有突破性的一个创新概念,它所描述的对象在地球系统科学的不同领域均有相关的概念和学科基础,如基础地质学中的地表基岩、松散沉积物或第四纪沉积物等,林草学中的立地或立地条件,农业中的土壤母质,水文学中江河湖海的底质,工程地质学中的岩土层或地基层等。这都可以看出,地表基质的范围覆盖固体地球表面,包括陆域和海域全部国土空间,其本身既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同时也起着支撑或孕育其他相关自然资源的关键作用,是多门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的纽带。地表基质对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以及综合治理都至关重要,是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国土空间统一规划的重要支撑。比如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做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就需要准确掌握地表基质类型,特别是地球物理化学性质,以支撑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地表基质层在自然资源分层分类模型中处于基础支撑的重要位置,地表基质调查既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体系中最具创新特色的内容。地表基质数据主要通过地质调查、海洋调查、土壤调查等综合获取,待条件成熟时,将结合已有相关工作,组织开展全国地表基质调查。
问: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支撑方面,还存在哪些技术难点,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思路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近些年来对地观测技术发展很快,能够做到大范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快速获取与有效覆盖。但从这些遥感影像中提取地表覆盖、土地利用等核心要素的分布及变化信息,目前主要还是靠人机交互的方式,耗时费力;现有自动化分类提取技术的速度快,但准确率低,不能满足“真实准确可靠”的质量要求。因此,“核心要素信息的自动化提取”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一个主要技术瓶颈问题。
我们准备采用“算法为基础-知识为引导-服务计算为支撑”的思路,去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所谓“算法为基础”,就是充分利用遥感影像的光谱和纹理等信息,通过深度学习等多种算法、模型的融合,进行地表覆盖、土地利用的类型识别与边界判定;“知识为引导”是利用植被地带垂直分布、作物物候知识、地物时间连续性等先验知识,进行基于知识的质量检核与优化处理,提升分类的精度;而“服务计算为支撑”是指采用动态服务计算技术,实现各种先验知识、算法-模型的集成发布,构建在线服务计算平台, 支持协同式分类计算和数据检核优化。
为此,我们将组织开展跨学科的科技攻关,研究发展先进实用的技术方法及工具软件,提出可操作的技术解决方案,并开展试点示范。
问: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发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最大的作用和效益?特别是如何服务于社会公众需求?
自然资源部网信办(信息中心)主任蒋文彪: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最大的作用和效益,我们按照自然资源分层分类模型,构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真实反应自然地理格局和自然资源现实状况。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对“一张图”进行统一管理、提供统一服务,形成“一张底版、一套数据、一个平台”。
在此基础上,在部内应用方面,通过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统一数据服务,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耕地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矿产、海域海岛等自然资源日常管理。
在部门间共享应用方面,推进共享应用机制建设,通过接口服务、数据交换、主动推送等方式,积极支撑各部门的日常应用需求。
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将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发布机制。在调查监测工作完成后,涉及社会公众关注的成果数据或数据目录,履行相关的审核程序后,统一对外发布。鼓励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利用调查监测成果开发研制形式多样的数据产品,满足社会公众的广泛需求。
责任编辑:林冬娜、邓小云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部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链接:
http://www.mnr.gov.cn/dt/zb/2020/diaocha/
国地资讯除发布原创文章以外,亦致力于优秀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文章及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长福路219号国地大厦
邮编:510650
联系电话:020-37612453
国地资讯聚焦国内外自然资源、城乡发展、生态环境行业,致力于宣传热点政策,分享新鲜资讯,展示研究成果。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资讯):资讯︱自然资源部就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