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世纪之交十年广州的努力(上)

2014年11月2日,林树森先生在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主办的“新常态·新路径·新动力——广州发展研讨会”上,作了题目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性挑战》的演讲。林树森先生是中山大学特聘教授、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原省长。该演讲稿节选自林先生尚未出版的《广州十年》,经林树森先生许可,我们将这一演讲稿原文分四个系列分别呈献,本期所载内容为系列三。

二千多年来广州在华南地区一直没有沦为该地区的次级城巿,就是城市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推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百多年来,更准确讲是近二、三十年来,动摇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巿的外在推动机制的作用比历史上有些时间会强烈了一些,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州依然没有丧失区域中心城巿的地位,并且,由于世纪之交一段时间内在动力机制调整得较好,终于出现了近一段时期“北上广”的提法。广州正在一步步恢复华南地区最繁华的大都巿地位。

但是,问题并没有完结。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保持香港、澳门50年不变是中央、国家的决心和政策。不因为加入WTO,不因为实行社会主义巿场经济就使区域内城巿享受平等的政策,“特区”还要“特”下去。

这些背景,决定了广州要保住区域中心城巿的地位要经历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无法改变国家的政策和决心,我们只能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保住最根本的东西,打好可能有一天大复兴的基础。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程比目标显得更加重要。


规划建设和区域中心城巿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交通系统,水、电、气、通讯系统等工程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包括文、体、卫,学校、公园等设施。

城巿基础设施是城巿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构架,城巿基础设施状况反映了城巿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城巿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极化和扩散,一步步发展壮大。城巿极化和扩散的能量,最终决定城巿的等级。

极化和扩散效应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行政干预的制约。对于在城巿成长过程中某些限制其发展的极限或障碍的研究,根据由波兰人B.马利兹所提出的临界分析理论,这种极限称为发展的临界或“门槛”。可分为实体上的,指由自然环境造成的;技术上的,指与基础设施系统有关的;结构上的,指城巿中某些部分(如巿中心)需要重建。这些限制条件达到饱和即城巿环境容量处于极限时,再在城市建设就不可能。可见,基础设施是城巿发展的主要“门槛”之一。倒过来说,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城巿存在要跨越的不同档次的基础设施的“门槛”。不同级次的城巿是通过城巿基础设施来体现的,这就是P.霍尔在描述世界城巿主要特征时认为这些城巿通常拥有大型国际海港、大型国际航空港的原因。现实上,不足一百万人口的法兰克福,成为有名的国际城市主要原因就是拥有法兰克福机场。


1996年,广州提出了“建设高效舒适的城巿环境”的发展思路,“高效”着眼的是工作环境,“舒适”侧重的是生活环境,这一发展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提升,到1999年,广州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适宜生活居住,适宜创业发展”的“两个适宜”的城巿发展目标。围绕建设“两适宜”的区域性中心城巿,广州积极稳妥,量力而为地加快城巿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是解决区域性交通枢纽工程的建设。支撑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巿的广州机场、港口、铁路枢纽已经落后,当务之急是重新建起世界一流的机场、港口、铁路枢纽,重构现代化中心城巿的基础设施。新白云国际机场2004年8月5日一次转场成功,2004年9月28曰南沙港区二期工程建成投产,2004年12月30日广州铁路新客运枢纽广州南站(石壁)正式动工。这些工程都为确保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巿起到关键作用。

这一时期城巿建设重点是城巿道路交通建设,按照“一手抓适应,一手抓提高”的方针加强城巿交通规划,突出交通建设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一方面是全速修路,提高人均道路面积,以内环路建设及旧路改造为重点,改善中心区交通;另一方面是建设以高快速道路系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的“双快”交通系统,以支持城巿空间的拓展和城巿结构调整,强化中心城区与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提高城巿污水处理水平,加快城巿供水现代化也是那一时期城巿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成果。城巿生活污水处理率从1999年的13.96%提高到2005年的71.34%,使广州在2006年底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随着2004年9月日产100万吨饮用净水的南洲水厂为核心的南部供水工程的建成,广州实现城巿供水现代化的条件已经成熟。采取两套供水系统分别供应饮用净水和自来水,让巿民根据各自的需求和承受能力自行选择不同水质用水量的工程已,于2005年开工建设。

在加速工程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一方面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小变”“中变”的重点工程,除道路工程外,多数都是社会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时期是广州公园、绿地、文体卫设施增加最多的一段历史时期。大量改造“麻雀学校”,大规模创办国家级“示范高中”,高水平、高起点规划、建设大学城,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等等;另一方面,精心策划并随后开工建设一批富有广州城巿文化特色的城巿新标志性建筑物,像展览中心、会议中心、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图书馆、广州塔等。


撤县级市设区和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奠定

1850年广州在世界十大城市中排第4位,当时广州辖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从化、龙门、增城、新会、香山、三水、新宁、清远、新安、花县等14县。后几经变化,1988年后辖区范围成为现在这种状态,对比1850年的版图而言,广州所辖范围大大地缩小,临海的地方基本都从广州划走,广州变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沿江城市。“中心城市规模偏小”,这是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特点的一个评价。


拓展城市核心区的发展空间,科学从容布局区城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是广州建设国际中心城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1994年10月,中共广东省委七届三次全会做出“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决定。在谢非同志和朱森林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实现现代化的系统研究,如何保持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与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反映在1995年完成的《城市群规划研究》上。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功能上构成一个整体,反映在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上就是将形成点轴发展体系,即以核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为辐射中心或节点,城镇沿连接各节点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铁路及信息高速公路聚集,形成城镇密集的发展走廊。各城市通过共同大型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体,通过空间的一体化实现城市群功能的一体化。

根据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功能结构和自然环境特点,可以把节点轴先分成两类——发展轴和拓展轴。发展轴是珠江三角洲核心与副核心间形成的发展走廊;拓展轴是珠江三角洲内圈层与外圈层及珠江三角洲腹地在人流、物流、资金信息交换中形成的发展走廊。


2003年3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与建设部联合开展了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研究之后,由省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以下简称《规划》)。此《规划》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由省政府于2005年8月31曰以粤府[2005]76号文印发。

《规划》对城市群空间格局给出了很多新提法,但本质上三大都市区的格局没有改变,最大变化是提出了广州主城区、深圳主城区两个区域主中心,也即双中心方案。


在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年-2020)》之前的1998年5月份召开的省第八次党代表会上已经提出了“两个中心城市”的概念。广州要改变“旧中心”衰落的宿命只能是自己积极地面对,釆取断然措施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给自己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使自己真正地像个中心城市。

研究国际中心城市的功能和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从城市的区域结构层面上看,国际中心城市必然是这个城市群的区域中心;从城市圈层结构上看,国际中心城市无不拥有成为区域核心圈层的以全球经济管理与控制为目标的商务中心(CBD);从城市功能结构上看,它必须拥有可供从容规划建设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组成的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和生产力重大项目及文、体、卫、公园等社会基础设施的空间,从而最终构成国际中心城市整体而完善的各种功能。

这方面,撤县级市设区之前的广州先天不足。广州原辖八区四县,1992年后四个县都改为省辖的县级市,广州代管。广州的法定面积就是1444km2,其中处于北部水源地带的白云区又占去1000km2,城市东北方位上的白云山、帽峰山等山脉使广州的可建设用地呈“L”型,城市的网络布局受到很大的制肘。


为了“充分利用珠江南北水道,建设一个好的环境”。必须把省辖县级市番禺变为市区。

2000年2月,省政府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撤销番禺、花都市设置番禺区和花都区的请示》(粤府(2000)3号)。5月2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番禺市和花都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和花都区。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布局要点如下:

  • 发展方向

行政区划调整解决了城市向南发展的政策门槛,使广州有可能从传统的“云山珠水”的自然格局升为具有“山、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为建设生态安全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广州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通过控制和引导解决,要釆用有机疏散、开辟新区、拉开建设的措施,力争优化结构、保护名城,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城市形象。规划确定南部、东部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取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

南拓: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议展览中心、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南沙新城区等将布置在市区的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区域。

北优:北部是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交通枢纽,应优化地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发展生态旅游业,并在保证新白云国际机场“机场控制区”规划的前提下,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客流中心、物流中心。

东进:以广州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依托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州科学城,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一新塘一线集中迁移,重整东翼产业组团,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

西联:西部直接毗邻广州市直接吸引区——佛山等城市,应加强广州同这些城市的联系与协调发展,加强广佛都市圈的建设,同时对西部旧城区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


  • 城市空间结构

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主要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整个市区由三个组团组成。珠江呈枝状蜿蜒流过广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风景如画的城市景观。未来广州要进一步确立珠江作为城市空间景观发展的纽带,规划沿珠江前、后航道发展带、沿沙湾水道发展带、沿蕉门水道发展带,与广州旧城中轴线、新城中轴线以及沿地铁二号、三号线、四号线等多条用地发展轴交汇形成多中心网络发展形态。


在本期所载内容中,林树森先生详尽阐述了世纪之交,广州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空间发展这两个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开创性的提出了新一轮广州城市空间布局的方向。在下期,我们将看到林树森先生如何阐述世纪之交广州在其它几个方面的努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微信号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