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是世界艺术史界在中国举行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盛会,也是中国艺术史学者和国外专家学者相互密切交流、相互切磋的学术平台。普遍性与差异性,是艺术史研究中最有兴味也是最迷人的课题,它涉及社会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地理环境学、遗传学等各种学科,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无比丰富性和必需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重要史实和理论依据。

 

中国艺术史有数千年悠久、连绵不断的历史,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也从中受益。在世界文化大格局中,它具有独特的位置。在这次大会上的学术研讨,不仅能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也能对世界艺术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对今后世界美术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中方筹备委员会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邵大箴



全球文化艺术史界的“奥林匹克”盛会,143年来首次在中国召开!

世界艺术史大会自1873年到今天,这一百多年的路程是如何走来?其间因为战争、社会动荡曾几次中断,最长达20年,但学术研究从未停滞不前。让我们回望一下CIHA的足迹,才会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大会能在北京召开,不仅是中国,也是亚非拉,乃至欧洲美国以外“非西方”世界里的第一次,其意义多么重大!


追溯1873 ► 第一次世界艺术史大会于1873年在维也纳召开。1893年起,先后在欧洲的纽伦堡、科隆、布达佩斯、阿姆斯特丹、吕贝克、茵斯布鲁克、达姆施达特、慕尼黑、罗马,几乎以每两年一届的速度召开。直到1930年于布鲁塞尔成立国际艺术史学会。


早于联合国存在的学术组织 ► 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Comité International d’Histoire de l’Art)在1873年作为学术会议组织出现,并召开了第一届大会;1930年国际艺术史学会成立于布鲁塞尔,后来受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与CIPSH(Conseil International de la Philosophie et des Sciences Humaine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是联盟关系。因此,国际艺术史学会,是早于联合国存在,在联合国建立以后,才划归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艺术史领域的重大影响 ► 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历史上对艺术史的研究曾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往往是历史的转折和创造。如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1866-1929)的图像学理论即是在1912年CIHA会议的演讲中《弗拉拉的无忧宫意大利艺术与国际占星术》正式提出。



名家主编,庞大的作者阵容,云集30多个国家300多位艺术史学者最新成果;共分21个主题板块,展现当今艺术史学界研究进程;共收录325篇文章,英文225篇,中文99篇,法文1篇。


《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全面广泛地记录了此次国际大会的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再一次强调了此届艺术史大会的主题:概念(Terms)——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主   编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自1960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任教。曾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美术研究》《世界美术》杂志主编。此次担任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组委会主任。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主编《20世纪中国美术文艺志·美术卷》《世界著名美术院校教育丛书》《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世界艺术史》。此次担任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组委会副主任。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朱青生,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汉画总录》。此次担任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议   程



第1分会:语词与概念 Words and Concepts

第2分会:标准与品评 The Rank of Art

第3分会:想象与投射 Imagination and Projection

第4分会:欣赏与实用 Appreciation and Utility

第5分会:自觉与自律 Self-Awareness or Self-Affirmation

第6分会:传统与渊源 Politics of Identity: Tradition and Origin

第7分会:流传与嬗变 Translation and Change

第8分会:禁忌与教化 Art and Taboo

第9分会:独立与超脱 Autonomy and Elusion

第10分会:性别与妇女 Gendered Practices

第11分会:风景与奇观 Landscape and Spectacle

第12分会:园林与庭院 Garden and Courtyard

第13分会:传播与接受 Transmission and Adoption

第14分会:他者与陌生 Othering and Foreignness

第15分会:误解与曲用 Creative Misunderstanding

第16分会:商品与市场 Commodity and Market

第17分会:展示 Display

第18分会:媒体与视觉 Media and Visuality

第19分会:审美与艺术史 History of Beauty vs. History of Art

第20分会:专业与美育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第21分会:多元与世界 Connecting Art Histories and World Art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目   录


 

第一卷目录

 

朱青生  对于艺术和艺术史的未来,我们如何展望?


致辞

乌尔里希·格罗斯曼  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郝平  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朱善璐  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范迪安  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主题与文化语境
朱青生  世界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艺术的概念

主题演讲
W.J.T.米切尔  方法、疯癫与蒙太奇
约翰·奥尼恩斯  气的力量:艺术、世界和头脑
弗朗索瓦·朱利安  美,奇特的理念
彭德  赋象艺术论
林木  历史认知与历史真实的严重错位:20世纪进化论史观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干扰与失误
易英  与历史同行:《世界美术》30年


第1分会:语词与概念

薇奥拉·希尔布兰德-沙特 王镛 陈亮  第1分会综述 
陈亮  第1分会综述
米歇尔-卡洛琳·埃克  近代北欧“艺术”一词:观念与手法之间看似矛盾的缺失
让内特·法弗罗·彼得松  “In iollotli, in tultecaiotl”:西班牙占领前后的墨西哥纳瓦特尓人的“心灵、技艺”概念
埃莱娜·阿夫拉米杜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模仿论和对艺术家的驱逐
弗雷德里克·德布比松  食物词汇:美食时代对绘画的描述和思考
奥尔加·帕诺瓦  宋代中国公共和半公共空间中的绘画
朴永信  近代日本和韩国“美术”话语的成形:文化翻译和机构发展
任为  翻译中的失与得:中国近代的艺术与设计
安娜·韦斯利  匈牙利语中“艺术”术语的故事
耿焱  术语、概念和翻译:重思“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
丹妮尔·贝尔克  南非艺术史:去殖民化的可能性
托拜厄斯·沃格特  19世纪晚期巴黎的“非艺术”:从本土与海外视之
阿洛·佩斯迪克  电影艺术观念在其产生初期的多重含义考
西尔维亚·多林克  批量艺术和原创版画:20世纪阿根廷艺术场景中版画制作的定义和问题
维罗尼卡·佩泽曼  绘画作为艺术?“画底”作为19世纪欧洲绘画的材料和观念性术语
朱青生  中国汉代的艺术概念

 

第2分会:标准与品评

安尼卡·韦纳贝里  第2分会综述
杨静  第2分会综述
安杰莉克·德米尔  比利时世纪末的复兴
图塔·帕林  艺术实验的非先锋性概念
高阳  复述与创新:明清绘画品评中的崇古标准及价值
约翰·克莱因  装饰的等级
斯特凡诺·德·博西奥  蝴蝶的翅膀:沃尔夫林与康定斯基论图像顺序与图像边侧反转
穆瑞凤  唐代绘画品评理论的发展
托马索·卡西尼  镜头下的西斯廷教堂:对米开朗琪罗经典作品的不同认知
屈波  新中国美术中层批评:一个历史的考察
罗萨·巴罗齐  只是一幢建筑物吗?佩德罗·科斯塔的《前进青春》(2006年)、劳动和博物馆空间
王淑珍  解析中国当代艺术排名及另类三维排行机制之可能性探讨
刘渟  现代中国艺术史学跨学科背景下的艺术文物价值重构:从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谈起(1940—1944年)
郭红梅  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女性形象(1949—1976年)
科莉娜·迈耶  审视失落绘画评判中的历史标准:地方趣味的影响
泰亚·卢卡宁-希尔维科斯基  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交汇的企业艺术收藏

 

第3分会:想象与投射

弗雷德·S.克莱纳  第3分会综述:艺术史中的想象与投射
邵亦杨  第3分会总结
胡桥  第3分会综述:从“三张床”到三把椅子
卡琳·维默尔  基里科作品中的幻象
加夫列尔·卡韦略  实物和动态影像之间:从安德烈·布勒东的《灰姑娘的烟灰缸》到路易斯·布努埃尔的《维莉迪安娜》 的想象和投射
江伊莉  “異”:变形信仰塑造商代的信仰与艺术
阿萨夫·平库斯  宏伟的想象:中世纪晚期德国的罗兰雕像
安娜·马尼克  索非娅·斯特瑞延斯卡所重塑的古代斯拉夫之神(1891—1976年)
凌敏  中国画中想象与投射的历史变异
邵彦  《洛神赋图》与宋高宗后宫:南宋摹本的功能与意义
沈语冰  中西现代主义绘画的会通之路:塞尚与黄宾虹
莫妮卡·凯斯卡  《耶稣受难图》中的复仇女神:弗朗西斯·培根关于《奥瑞斯提亚》的阅读
于润生  历史主义的想象:以特列季亚科夫的肖像画廊为例
詹姆斯·克利夫顿  神圣脚印中的人和神以及图像再现
斯蒂芬妮·波拉斯  《圣天使米迦勒》的形象再造和迁移
塔玛拉·奎里科  “最后的审判”在西属美洲的视觉再现和与欧洲的关联
詹姆斯·伯顿  艺格敷词与科幻

 

第4分会:欣赏与实用

张春艳  第4分会综述
雷德侯  中国与西方的题词
尚刚  正史与造作:以元朝为例
尼诺·西莫尼施维利  从被称为“博物馆”的物品到博物馆的一件藏品:卡库力三联画的社会地位的变迁
戴维·宾德曼  康德和实用—欣赏的矛盾
盖尔·费根鲍姆  从圣坛到画廊:探究范畴变更的时刻
弗朗西斯科·弗雷多里尼  描述、展示和价值观:历史情境中蓬托尔莫的戟兵肖像画
特莎·默多克  战神的银器:伊利·帕科为约翰·丘吉尔(马尔伯勒公爵一世)所制之杯盘
姚丹  社会身份与笔工:清代湖州“笔客”考
万达·维塔利 芭芭拉·菲利翁  走向情境中的艺术观
乔斯·安东尼奥·冈萨雷斯·萨兰多纳  从岩石到数码,艺术史学和史前艺术
赫尔曼·史林姆  喷泉、水的表演和液压技术:在中国和欧洲的欣赏
吕特·E.伊斯金  功能与美学:作为广告、设计和艺术的19世纪海报
费利佩·哈伊姆维赫  作为当代艺术根源的镜子

 

第5分会:自觉与自律

哈娜·格林德勒 亚历山德罗·诺瓦  第5分会综述
刘晨  第5分会综述
彼得·博科迪  自我认同之前:文艺复兴早期艺术中有自我意识的绘画
塔库马·伊托  多梅尼哥的阴影下:吉尔兰达约兄弟的工作坊绘画实践
杨肖  关于早期德国自画像中“自主性”的思考:重温卢浮宫所藏的阿尔布雷希特·丢勒肖像画(1493年)
克劳斯·克吕格尔  文艺复兴时期图像的具象证据
圭多·雷贝基尼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提香、《拉奥孔》和仿古
克里斯蒂娜·歌特勒  通过隐藏来彰显:巴塞尔艺术博物馆所藏的亨德里·霍尔齐厄斯的《炼金术寓言》
洛伦佐·佩里科洛  “Whiteout”:圭多·雷尼的《未完成》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
埃琳娜·奥尼尔  创作或延续性:卡尔·爱因斯坦、维尔纳·哈夫特曼与《20 世纪的艺术》
索菲亚·努内斯  艺术的自主性及其批判性潜质
李福顺 付阳华  中国岩画断代方法概说
贝米沙  传统或创新?关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近代中国画的欧洲展览和评论
乌兰·奇德米  蒙古画的传统:20世纪蒙古国的自我认同
朱赛虹  帝制中国晚期宫廷书籍装帧的等级表征及其内涵

 

第6分会:传统与渊源

索菲·麦金太尔  第6分会综述
铁铮  第6分会综述
塔蒂安·德·奥利韦拉·埃利亚斯  巴西独裁统治时期的认同政治
莱夫泰里斯·斯皮鲁  认同的形成以及20世纪50年代雅典国家美术馆的永久性收藏展陈
安娜·贡萨尔维斯·马加良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九百派和意大利在南美洲的软实力
伊雷娜·科索夫斯卡  重塑民族认同:中欧与东欧的官方艺术巡回展
詹姆斯·贝蒂 理查德·布伦  冷战时期中国艺术的软实力:路易·艾黎、故宫博物院和坎特伯雷博物馆,以及新中国和新西兰之间的文化与政治关系
珍妮弗·韦  美国的外交政治/工艺政治:论“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越南的艺术与考古学”
谷古宇尚  在边疆: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的俄罗斯艺术家
梅塔·玛丽亚·瓦柳萨伊特  莱昂斯·罗森贝格和立体主义的“法国性”:传统、民族认同和艺术市场
王子林  乾隆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大舜乐取于人以为善”精神的认同

 

第二卷目录

 

第7分会:流传与嬗变

苏伽特·雷伊  第7分会综述:流传与嬗变——来自印度洋沿岸的思考
曾庆盈  第7分会综述
王玉冬  论术语“浮雕”
孔多隆子  质询透明性:论流传和世界艺术史中的“当代日本艺术”
尤莉·诺特  20世纪30年代国画的定位:《国画月刊》的翻译与修订
郭亮  尺牍风景与疆域仪式:欧洲(耶稣会)地图艺术描绘的晚明风俗场景
丁雨  从陈设到镶嵌:浅析东非沿海社会中的中国瓷器
王静灵  图像的转向:论迪兹册中的中国佛教与道教图像
克劳迪娅·霍普金斯  跨文化:西班牙东方主义中的摩尔情怀
沙马尼·慕克吉  转型中的生活:在学术圈、古物市场、外交和宗教中寻找佛教遗迹
道格拉斯·福德姆  英国的东方主义与复制性印刷
桑德拉·M.西劳  期刊路径:19世纪布宜诺斯艾利斯画报中的置换与挪用

 

第8分会:禁忌与教化

达里奥·甘博尼  第8分会综述:与禁共舞
郑艳  第8分会综述
艾德里安·L.凯普勒  禁忌与法力及其解读:从库克及其艺术家到世界
布雷玛·迪亚米塔尼  眼不见心:西非布基纳法索的秘密和圣物
荒木文果  被压制的记忆:锡耶纳圣伯那迪诺在15世纪晚期罗马的合法性
亚瑟·瓦力 卡米拉·达兹  非裔巴西宗教和新灵恩派圣像破坏运动:塑造图像,破坏图像
高士淯  身体风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身体
南希·迪菲巴克  德伯拉的艺术:禁忌、抵抗、政府审查和稳定措施
海德维格·图兰  共产主义、同化和禁忌:亚诺什·马约尔的《莫里茨·沙夫的记忆》
枝村泰典  被覆盖的生殖器:鹰野隆大《和我》的面纱
凯特·麦克尼尔  抄袭等于偷盗:知识产权、文化实践和视觉艺术的交会点
曹庆晖  剥皮变形记:周思聪对“文革”艺术教条与禁忌的拆解
塞巴斯蒂安·P.巴登  豪森综合征和“9·11”以后的前卫禁忌

 

第9分会:独立与超脱

豪尔赫·科利  第9分会综述

宁卓涛  第9分会综述

安东尼·卡特勒  真实性与逃避

高天民  差异化中的历史共建:世界美术史进程中的汉字艺术

马十灯  复制品和重新想象:管理中国的临摹者

筦玉良  画出看不见的流动韵律:张大千画作的真实性突破模式限制

吕奥贝·卡尔代·希康加纳-巴约纳  桌子已摆好,晚餐已端上:汉斯·霍尔拜因于1532年所绘《新世界地图》中的食人者

杜少虎  交互中的适应与融合:早期西洋油画在中国的“跨文化”研究

亚历山大·加约托·米约希  《现代雕塑的发展趋势》:艺术史的真实性和妄想

陈明  反向与超越:世界现代主义艺术语境下的新中国油画

费利佩·塞维利亚·马丁内斯  圣保罗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凡·高作品《静物:花瓶、盘子与花》的真伪问题

张强  “汉字/书写”:经验的追认、反制与谱系再建——在全球化与多元化语境之中重新探讨

马蒂纽·阿尔维斯·达·科斯塔·朱尼尔  令人生畏的空间:性、药和景观

 

第10分会:性别与妇女

布伦达·施马尔曼  第10分会综述
向在荣  第10分会综述
卡伦·科尔德罗·雷曼  “母亲节翌日的抗议活动”:墨西哥抵抗“被绑架的母性”的艺术活动
德尔菲娜·卡布雷拉  不可复制的女神:“末世母马”的艺术与政治
谢里·布克贝格  被遗忘的女性、抽象和性别:德劳内的《政治戏剧》
葆拉·J.伯恩鲍姆  莎娜·奥洛夫:性别与作为流亡者的现代艺术家
胡斌  性别与劳动者的第二面容:毛泽东时代妇女的“赤脚”表达
卡伦·冯·费  戴安·维克托作品中女性主义的演变
滕晓铂  女性主义:中国女学者如何用新视角讲述中国艺术史
塔尔·德克尔  边缘身份:以色列的菲律宾移民妇女的艺术作品
菲莉帕·霍布斯  破坏性变形:罗克渡口编织工作室的挂毯和性别实践
杰奎琳·米尔纳 卡特里奥纳·莫勒  制度性批判的本土化
安特克·恩格尔  直面冲突:克莱博吉尔·恩特拉迪的《美丽的未来》中非洲未来主义与酷儿理论的碰撞
乔安娜·因格洛特  审判中的女性主义:后共产主义波兰的性别、艺术和政治
佟玉洁  性别政治、酷儿政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经验史

 

第11分会:风景与奇观

滕宇宁  第11分会综述
彼得·J.施内曼  生态行动:当代艺术景观中涉及的材料与地域问题
伊丽莎白·兰金  帝国入侵对风景及其传统文化意涵的破坏:谢泼德笔下的新西兰风景
加布里尔·吉  20 世纪晚期的海洋:“被遗忘的空间”及跨产业愿景
马里亚·伊内兹·图拉齐  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重新讨论这一都市奇景
希万尼·戍  死亡与疾病之地:殖民地时期孟买城市的流行病学景观和摄影
马克·戈特利布  沙与血:法国东方主义绘画中的时间体验
玛吉特·克恩  历史风景和进程:生态批评视角看19 世纪墨西哥的“国家绘画”
伊娃-马里亚·森  从运动场所到都市娱乐场所的变迁
翁剑青  景象·人文·图式:明代戏曲文学插图的场景与视觉含义
颜晓军  董其昌的纪游山水画:儒学观念对真实风景的视觉重构
蒋方亭  王世贞与《水程图》册中的运河风景写生
许彤  乾隆朝“江南”名胜图像的制造与传播

 

第12分会:园林与庭院

顾乃安  第12分会综述

薛永年  第12分会致辞

黄小峰  第12分会综述:跨越时空的景观

哈桑·曼迪  阿拉伯-穆斯林传统中园林和庭院的含义与意涵

布鲁诺·本茨  法国马利城堡的花园:一位建筑师的创造

毛茸茸  《寄畅园五十景图》的写实趣味

伊赫桑·兰杰佩 纳杰马·莫塔尔利 伊尔哈姆·巴奇  波斯花园对波斯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

张省卿  东方启蒙普鲁士:从波茨坦园林规划到国际风城市景观规划

伊琳娜·赫梅列夫斯基赫  从马利花园到彼德罗夫:俄罗斯如何接纳一所法国花园的设计

布丽吉特·艾诺  中国和18世纪老低地国家的盎格鲁-中国风园林:影响与异同

杜娟  王世贞在弇山园中的书画交游研究

李啸非  乡绅的桃花源:《环翠堂园景图》与晚明出版业中的图像消费

文以诚  逾墙的视线:17 世纪园林文化中的视像与虚构

刘冠  在场与当时:明清江南园林的艺术特质

 

第13分会:传播与接受

井手诚之辅  第13分会综述
刘晨  第13分会综述
张书彬  神圣导引与视觉朝圣: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的时空逻辑
萨连纳·阿卜杜拉  马来西亚艺术的早期(视觉)现代性:扩大叙事
罗穆亚尔德·齐博佐  欧洲艺术技巧在非洲的传播和采纳过程:对美学实践的影响?
陈艺婕  20世纪初日本的中国美术研究及其回应:以内藤湖南与芥川龙之介对中国文人画的看法为例
田中健一  鉴真在日本的艺术传播与接受
里卡尔多·文图里  曼谷的瓦萨里,或现代艺术如何来到东南亚:以科拉多·费罗奇为例
孙美琳  背离中的继承:试析1939—1949年庞薰琹作品中的“现代”与“传统”
东家友子  中日两国接受珂勒惠支艺术过程的比较分析
范丽雅  透过“日本之眼”的中国画:试论劳伦斯·宾扬对中国画的理解与误解
维里厄·乔普拉 萨马·哈克  共时传播:从玉佛寺拉玛坚壁画说起
张啸 杨得聆  无尽的艺术超链接:网络博物馆扩大艺术的文化后生产

 

第三卷目录

 

第14分会:他者与陌生

梁舒涵  第14分会综述
马里纳·维切利加  中世纪西欧艺术中的罪人和异教徒:伊斯特拉中的两个例子
马里亚·贝尔巴拉  现代早期欧洲动物学中的他者:以犰狳为例
儿岛由枝  澳门《大天使圣米迦勒持圣体匣》:远东一基督教画作之风格、图像志及其重要性研究
泰恩·韦斯特奇  他者的光学:维米尔画中的瓷器
内纳德·马库列维奇  真实的杂糅:文化接触、地域与早期现代巴尔干视觉文化
韩若兰  皇家农业:18世纪在中国和法国工作的皇帝代表
艾利森·利  俄国的西方主义:18世纪俄国肖像画中混合的“我”
马修·马丁  拼在一起的漆柜
托德·波特菲尔德  在殖民地的家中?——雷诺阿父子在印度和阿尔及利亚
安妮·黑尔姆赖希  作为文化交流区的商业美术馆
安·奥尔布里顿  “他者”是谁?“他者”在哪里?——国际与区域诸展及双年展
拉斐尔·卡多佐  断头和理想肖像:20世纪30年代巴西图像志中的真实与典型
李周妍  安东尼·蒙塔达斯的《亚洲协议》:中、日、韩关系转化中的内外视角
翟晶  没有他者性的他者:论三位当代艺术家

 

第15分会:误解与曲用

潘耀昌  第15分会致辞:艺术史中的误读
张坚  第15分会引言
胡隽  第15分会综述:创造性的误解与世界艺术史
拉斯洛·贝克  第15分会综述
维克多·罗林兹  第15分会综述:气氛与创造
赫丽斯塔-玛利亚·莱姆·哈耶斯  错误是发现的门户:乔伊斯的错误和(博伊斯的)艺术发现乔伊斯
陈绮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容貌的认识和误解
安德鲁·佩奇克 艾伦·菲尼克斯 劳拉·里弗斯  超越经验主义:杰克逊·波洛克《壁画》的技术分析与解读
李彩  关于非洲艺术的曲用与误解及相关讨论
克里斯塔·布莱克-马宗达  误读产生的意义:抄写错误及960 年版莱昂圣经
张长虹  中西艺术的“高处相逢”:对吴冠中石涛解读的再思考
线智  一路错到对:在误解中诞生的“泼墨皴法”
罗伯托·肯德鲁  里约热内卢宗比纪念碑:错误背后的释意
蒂里·迪弗勒内  我的大脑,那位艺术家!
陈妤姝  从想象到印象:通过马戛尔尼的绘画观察中国
陈璐  托马斯·阿罗姆创造的中国图像
李丹丹  清末法国耶稣会士范世熙对中国文化及图像的误解与曲用

 

第16分会:商品与市场

傅无为  第16分会综述:商品与市场——艺术史研究的新方向
赵力  商品与市场:美术史研究的新趋势与新起点
马学东  呼吁另一种艺术史: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第16分会场侧记
于渺  市场流变中的艺术自治: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自我流通实践
徐丹  收藏不可收藏之物: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去物质艺术
沈淑琦  从无名小卒到知名巨擘:中介人、商品和齐白石艺术的塑造
克里斯蒂·霍华德  走近“他者”:19世纪到20世纪法国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莱斯·扬科夫斯基  批发收藏品:以康茂洋行为例谈东方艺术的古董商
施茜  从日本伊万里到中国伊万里:18世纪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外销瓷
西尔维斯特·奥库诺杜·奥贝希  新黑人:全球市场中的非洲当代艺术
菲利普·弗尔梅伦 阿努巴·萨卡尔  艺术商品化:全球艺术市场中的印度绘画的流动
塔利亚·贝尔梅霍  被放逐/被绑架的绘画:“二战”期间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艺术市场、收藏与流通
巴贝特·施尼茨莱茵  被劫掠的文物:古代近东文物的交易和对研究的影响
李承铉  当代艺术中的消费社会、新自由主义:安迪·沃霍尔、达明·赫斯特与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
玛利亚·伊莎贝尔·巴尔达萨雷  市场、国家和文化领导权:20世纪初法国对外艺术展览常设委员会的功能
詹妮弗·瓦格里  W.O.奥德曼效应:一个人对美国早期人种学博物馆的影响

 

第17分会:展示

张晨  第17分会综述
伊万·加斯科尔  彼埃·蒙德里安的裂痕
周诗岩  姿态剧场,或重绘瓦尔堡的目的与方法
尤丽  石·纸·书:关于石刻的物质性、展示与感知的若干问题
弗里德里克·舍费尔  作为来世的展示:通过表演式摄影重构和再现转瞬即逝的装置
张文江  观象与展示:中华文明的基础
杰弗里·柯林斯  迷人的古代:展示缪斯
高初  “观看”与“唤起”:战争时期的中国摄影
埃琳娜·富马加利  17—18世纪佛罗伦萨皮蒂宫权力与艺术的展示
连冕  “工”的动力学,一组名词:以“礼”之造物逻辑为线索兼议历代“卤簿”
琳达·博雷安  威尼斯艺术收藏的展示(约1650—1850年)
道恩·奥德尔  中国艺术在早期美国的展示
黄孙权 刘益红  “杀马特”中的现代性:关于城乡空间生产之社会展示

第18分会:媒体与视觉

弗雷德里克·阿舍  第18分会综述

汪悦进  第18分会综述

黄冰  第18分会综述:新媒介技术的诞生是让知识本身更加可视化

奥利弗·格劳  论信息社会的政治图像学

伊莱恩·奥布莱恩  扎根与路线:当代土著艺术的崛起

裴珍妮  后全球视角下的视觉媒体

卡罗琳娜·A.琼斯  占领地球村:奥提西卡与全球化普遍主义的拒斥

唐宏峰  “照相点石斋”:《点石斋画报》中的再媒介问题

吴雪杉  透过媒介:建构“万里长城”的现代形象

史蒂芬·尼尔森  大卫·阿贾耶的大都会之眼

罗清奇  费益安:逍遥的艺术家

爱丽特·祖海尔  公共领域的神风、亲密和争议:小泉梅罗的表演

伊恩·博伊德·怀特  翻译的得与失

 

第19分会:审美与艺术史

克劳迪亚·切里·维亚  第19分会综述
戴丹  第19分会综述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  自然与艺术的共生:一种新样式主义方法
杨尼斯·哈齐尼科拉乌  演绎污迹:早期现代欧洲的另类图画实践
土山洋子  纪实风格摄影中美的效果与真实的世界
马尔齐亚·法耶蒂  从波提切利到奥黛丽·赫本的不完美的故事
卢兹·罗西奥·贝姆德斯·赫尔南德斯  美丽有趣的事:墨西哥审美葬礼视觉艺术批评研究
法比奥·卡法尼亚  18世纪和19世纪之间的美与死亡
卡梅尔·梅奥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弥合差距”:罗杰·弗莱艺术理论中的“美与丑”
姜永帅  标准还是趣味:中国绘画品评史上的神品与逸品
格哈德·沃尔夫  跨文化视角下的超越人体之美
马努维拉吉·珀努杜拉伊  通过观音和湿婆的图像看美的历史和竞技的问题
尤塔·图维森  日本当代艺术中的女性身体:村上隆的Kaikai Kiki
马蒂·梅耶  拜占庭绘本中的性别差异

第20分会:专业与美育

刘平  第20分会综述

郭良实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三种基本类型

胡安·里卡多·雷-马尔克兹  18世纪西属美洲的军事和科学图像:卡斯塔为艺术提供新空间

芭芭拉·富尔洛蒂  赋予艺术以权力:现代早期意大利宫廷中的艺术教育

罗西欧·布鲁克塔斯  新古典主义美学中的油画与蜡彩画

阿古斯蒂娜·罗德里格斯·罗梅欧  西化的艺术家:通过印刷品传播欧洲艺术的正典

谷佳维  春晖中学1922—1925:中国现代美育的早期实践

帕特里西娅·卡雷茨基  中国艺术院校课程的影响: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陈岸瑛  美感何以成为教育的基础:以朱光潜的美育理论为例

陈海涛 陈琦  敦煌艺术的数字媒体阐释:以莫高窟第254窟的阐释影片创作为例

孔新苗  用两个镜子观察:中国艺术学科的现代形态及其知识生产

 

第21分会:多元与世界

范白丁  第21分会综述
托马斯·达科斯塔·考夫曼 伊丽莎白·皮利奥德  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为全球艺术史建立一种经典
克里斯特尔·塞姆特克  19世纪前后的法国古典主义与中国艺术
格雷戈·兰菲尔德  国家社会主义和冷战时期的现代主义的经典化过程
曾群凯  平行地理与平行试验:新疆艺术生态中的艺术史式样和实验
亚历杭德罗·加雷  新地缘:19 世纪哥伦比亚的旅行者及其图像
米莱娜·加里波莉  塑造经典:在漫长的19 世纪作为全球传播媒介的石膏模型
安德鲁·考西  集“原始”与“文明”于一身:西方艺术正典中的多巴巴塔克族雕刻
陈研  装帧与经典:17世纪中国艺术书籍中的蝴蝶装
瓦莱里·冈萨雷斯  今日世界的碰撞:伊斯兰和东亚陶瓷艺术展示之比较
本雅明·宾斯托克  经典建立和重建中的维米尔
安妮特·巴格瓦蒂  借鉴还是再现?——学生练习作品(S.E.A)对形成越南当代艺术经典的影响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购书链接


商务印书馆 2020

ISBN 9787100177207  ¥1680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全三卷)


邵大箴 范迪安 朱青生 主编


美术遗产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图书资讯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