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去年3月

海淀区27个高校合伙人团队全部到位

作为强大的学术力量迅速融入到街镇规划工作中

他们带领学生们走街串巷、深入社区

细致地摸底街镇现状

总结街镇特色及城市病灶

吸收、分享国际优秀规划经验

为街镇治理打造“量身定做”的工作思路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随着工作的开展

来自清华大学的几位高校合伙人

敏锐地关注到了同一个区域——

清河沿线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高校合伙人们在调研过程中

发现人群高度密集的清河沿线

高品质绿色休闲空间严重不足

在日常的访谈调研中和居民们聊起清河

语气中既包含了满满的爱

也时不时的夹杂着几分“恨铁不成钢”的抱怨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同样生活、工作在清河周边的高校合伙人

对居民的呼声感同身受

不约而同的想为清河做点什么

很快

清河绿道联盟” 诞生了


清河绿道联盟高校合伙人成员名单


清华园街道和燕园街道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边兰春

青龙桥街道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刘健

东升镇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邵磊

上地街道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黄鹤

清河街道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刘佳燕

海淀镇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龙瀛

西三旗街道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陈宇琳

马连洼街道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梁思思



在充分解读《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海淀责任规划师工作指引手册》

充分认识到清河在城市更新、

城市双修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后

这个由高校合伙人发起的组织

为清河写下了一封信——

《清河绿道“一条串联文化、科技与生活的城市项链”高校合伙人联合倡议书》(后附原文)

这一倡议与清河沿线街镇正在大力推进的《海淀区“马上清(青)西”地区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不谋而合

更得到了海淀区政协委员的大力支持

今年在疫情逐步趋稳后

5月28日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海淀分局牵头

联合区水务局、区园林局、区城管委

携手清河沿线街镇和相关“1+1+N”人员团队

共同启动了“清河行动”

——清河两岸综合整治提升规划实施工作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清河两岸综合整治提升规划实施研讨会暨“清河行动启动会”



(向上滑动启阅)

清河绿道
“一条串联文化、科技与生活的城市项链”
高校合伙人联合倡议书


一、建设“清河绿道”的必要性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0 年)提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落实北京新总规,需要切实结合基层社区居民的生活生产需求,深入发掘城市本底自然特色和历史文脉,大胆构想,精细设计,营造富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宜居片区。


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全国的高科技人才聚集地和皇家园林集中地,高校多、科技园多、水系多、园林多,但同时也存在人口稠密、开放空间不足、通勤交通压力大、高速公路割裂社区等问题,尤其是中部地区,未能充分发挥本地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城市环境亟待提升。


位于美国科教重镇波士顿的“翡翠项链”,通过串联 9 个不同类型的公园,为科教人才创造了宜居宜业、社会交往、健康活力的城市环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为此,我们特向海淀区政府提出建设“清河绿道:一条串联文化、科技与生活的城市项链”的规划倡议。


二、建设“清河绿道”的创新性


清河流经海淀、朝阳、昌平、顺义四区,西起海淀区安河闸,东北汇入温榆河,全长约 24 公里。其中清河海淀段约11.6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科技和生活特色优势:


(1)清河海淀段正好连接颐和园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古一今两个标志性景观,并串联圆明园、东升八家郊野公园、东小口森林公园等多个公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极佳的生态环境基础,以及引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巨大潜力。


(2)清河沿线分布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中关村软件园、百度科技园、小米科技园、东升科技园区、金隅科技园等多个科技园区,是一条具有极强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产业带。


(3)清河沿线人口密集,聚集了大量科教人才,然而却缺乏必要的开放空间、慢行网络和社交场所,亟待改善交通可达性,提升生活环境品质,提升居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建设“清河绿道”的挑战性


虽然清河绿道已被列入北京“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项目,但长期以来由于沿线涉及多个街区,并需要水务、市政、园林等多个部门协同,一直未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具体而言,清河治理面临以下挑战:


(1)清河由于长期归属水务部门管理,沿线仅有单调的巡河道,缺乏基本的休闲服务设施和丰富的景观环境,亟待进一步开放,提升功能和品质;


(2)清河被多处高速公路分隔,连续性很差,未能发挥绿色出行的应有价值;


(3)清河沿线多段道路为机动车道路,或用于停车场等消极功能,景观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充分共享;


(4)清河位于城市背面,可达性很差,缺乏必要的通向滨水的联通道路。


四、建设“清河绿道”的可行性


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率先全面推行街镇责任规划师的地区,运行半年以来,在单个街区内部有序开展社区环境提升的同时,有基础也有能力推进这一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的规划。目前,西三旗街道、青龙桥街道、东升镇、清河街道、上地街道、马连洼街道、海淀镇、清华园街道和燕园街道等清华大学高校合伙人联合发起“清河绿道联盟”,已得到北京市规自局海淀分局和各街镇责任规划师的大力支持。


近日,清华大学水土学院已协同北京市水务部门申请立项开展清河治理工程,逐步打通清河沿线两岸的慢行步道。如能在此基础上,同步开展清河绿道规划,将清河水系与周边社区、高校科技园区、园林公园景区进行整合联系,必将发挥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效益,成为镶嵌在海淀区中部独具文化、科技和生活特色的“绿腰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校合伙人将竭尽全力,为建设美好海淀人居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高校合伙人是海淀区“1+1+N”

街镇责任规划师模式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海淀区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学术力量

他们与全职海师一样

都是城市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纽带

《清河绿道建设倡议》

则是海淀街镇责任规划师群体

自下而上推动规划落地实施

利用公共空间更新探索长效治理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 “1+1+N”多元团队的共同培育下

已经从一粒种子

转变为破土而出幼芽

请快来和我们一起培土施肥

展开清河未来水清岸绿的徐徐画卷


本内容及图片由海淀分局提供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近期热门文章▼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城市设计特约编辑招募计划,后台回复“特约编辑”。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清华老师联名写给海淀分局的一封信——关于清河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