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规划实践】厦门曾厝垵文创村入口人行天桥设计(渔桥)

【作品介绍】“中国最文艺的渔村”——曾厝垵,在人气高涨的今日,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美丽曾厝垵共同缔造”工作坊应时开展,渔桥便是工作坊诸多作品的代表之一,由中山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完成。


  • 渔桥的来源

曾厝垵曾是经历几个世纪的捕鱼村落,近年转型成为中国首个「手工文艺创意区」,随时间消逝其渔村的历史足迹已无法寻觅根源。在2014年的4月,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厦门大学联合举办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曾厝垵社区工作坊”,并邀请专家、学者、居民共同讨论有关曾厝垵空间美化和社区治理的方案。


作为中国现代艺术村的先驱,学者讨论的范围包括保育曾厝垵现时的生态状况及促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提案。重塑传统捕鱼村落的历史,两位香港年轻建筑设计师陈晋宜 及 曾伟俊走访渔村的每个角落,深入了解曾厝垵村的历史和文化,从捕鱼技术,延伸至鱼自身的独特性,再到捕鱼船的架构,他们设想应重建起连接人民与土地、大海的桥梁。曾厝垵是当地观光旅游的交汇点,设计师们大胆提出以渔桥为手段,以行人的安全和行为为根本出发点,重新梳理环岛路的交通组织,提高流畅度,并提高其便捷性,保证行人的安全。


  • 地理位置


曾厝垵位于厦门岛东南部,邻近厦门大学,距离鼓浪屿仅5.5km。桥址位于曾厝垵圣妈宫路口处,横跨环岛路。天桥上部采用异型钢桁架结构,全桥长84.6米。

图1 渔桥的地理位置及周边关系


  • 设计原则


1)尊重和听取思明区曾厝垵社区居委会的意见和建议;

2)符合环岛路的设计标高、路基横断面布置及最小净空要求;

3)主体结构安全合理,造型简洁明亮;

4)建筑艺术造型与曾厝垵文创村人文景观、艺术气息相协调。


  • 设计理念


1)百年渔村的延续;

2)借助传统渔船构造的灵感;

3)巧用渔船的外观造型;

4)利用渔网、鱼骨等渔村元素辅助渔桥的构造元素。


图2 渔桥的设计灵感来源


  • 渔桥的多元结构


渔桥并不单纯是一座行人走道,建筑结构和功能同时考虑到其多元功能性:


A- 海上的连接


面向宜人的海湾,曾厝垵村极佳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交汇点,却在纵横交错的道路网下变得难以良好衔接。旅客不但连找出村落入口都十分困难,更别提有游客知道附近海峡隐藏着美丽的海边境地。渔桥除了连接村落到隔海相望的海湾,亦可减低行车挤塞的情况,引导旅客直达曾厝垵村及海滩,重新建立观光热点。


B— 交通地标


渔桥独特的设计及结构能令游人有强烈的识别性,让行人及车辆在远处找到方向,起了地标性的作用。


C- 公众广场


桥的两侧皆引入现代设计、装置艺术及设备,形成公共广场。除了让原本缺少公共空间的曾厝垵村增添休憩的地方,也为特别的节庆活动提供场地。


D— 观光瞭望台


桥的外形彷照鱼身弧度,中段「鱼肚」位置设计成瞭望台,朝向西面海域,欣赏曾厝垵村的同时,亦让途人俯瞰海边夕阳景色。


图3 多元结构和功能:海上的连接、交通地标、公众广场和瞭望台


  • 渔桥的设计特色


A- 鱼儿弯—瞭望台


渔桥启发自鱼身流线弧度,利用丰满的鱼肚勾勒出瞭望台的空间,同时巩固渔桥的核心结构。


B- 鱼骨架—结构造型


跟传统捕鱼船的木板鱼骨架构一样,渔桥以一系列鱼骨支架形成骨干,支撑起桥的整体结构。


图4 独特的造型设计


图5 宽阔的「鱼肚」观景台


C- 渔桥—文化标志


渔桥由桥身设计到基本结构皆以捕鱼文化为蓝本,为村民、游客、市民带来交通的便利、休闲的观景瞭望台,亦成为当地渔村文化的标志。


图6 渔桥的全景透视图


  • 结语


曾厝垵入口人行天桥(渔桥)是“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曾厝垵社区工作坊”的一项成果,亦是当地村民、村集体与社区规划师共同创造的代表作,更代表村民、市民、游客等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渔桥从蓝图变为现实后,曾厝垵入口将又新增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