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众乐乐】2014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

#编者按# 古语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倡议同学们通过“众乐乐”这个小栏目,把参加学术会议、专业课程、学术考察的体会与收获与大家分享,投稿信箱:guozy@planning.org.cn。今天这位同学与大家分享的是其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2014年会所收获的信息。

 

话说笔者前些天去深圳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2014年会。年会主题是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教育,大会报告主讲嘉宾大腕云集,包括了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张庭伟教授,等等。笔者当堂认真滴记了笔记,回来后凭着自己粗浅滴认识,对吴志强教授和叶嘉安教授发言进行了归纳整理,在这里与同学们分享,有不到之处,大家一起商榷哦~

吴志强教授

吴志强教授首先介绍了历时3年的城镇化调研,他们发现:1990以后出生的农村年轻人将来极少会务农。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到2040年当这批年轻人50岁左右的时候,中国谁在种地?因此,中国城镇化的根本问题不在于18亿亩耕地,而在于人,在于人的市民化。真正地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整个社会的城镇化。

吴志强教授通过对世界各国城镇化规律的研究,发现现代国家建立在城市文明的基础之上,城市是现代化的载体;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中都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终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具有高收入、高城镇化率的特征;……。吴志强教授提出,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不能再走“卖体力、卖环境的”城镇化道路,而是需要走“智力城镇化”之路;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来治理环境、采用可再生能源、解决居住和社会平等问题,这样的城镇化才是国家提升的途径而不是不可持续的耗光资源、产生社会不公的过程。

最后,吴志强教授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规划教育要持有永续观和创新观,要有理性力和协同力。

叶嘉安教授

叶嘉安教授以“是否需要全球统一的规划教育课程设计?是否需要全球统一的规划系统?”为引子,提出城市规划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需要考虑当地现有及可见将来的社会、经济、地理、政治环境,他认为,适合其他城市的规划,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城市,以前适合的规划,不一定适合现在或者将来的城市情况。也就是说,规划系统和规划教育不能生搬硬套,不同背景下,规划系统和规划教育应该有所不同。

随后,叶嘉安教授回顾了西方城市化的历程,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以及规划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他认为,西方规划发生了从科学系统规划到公众参与规划的范式转变(paradigmshift),规划重点发生了从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发展到城市更新以及地方营造和营销的转变。叶嘉安教授认为,中国未来城市和规划发展面临着自己独特的挑战:人口密度高、人均GDP低,经济增长急速,独特的政治体制,等。规划系统、规划教育如何做到“全球视野,地方规划”?如何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培养规划师以应对当前和未来城市发展的挑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点小小收获,总结到此结束,难免有主观、疏漏之处,同学们如果发现了什么问题,欢迎跟我联系!

 

作者:郭城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关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