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文章编号】1002-1329 (2020)09-0129-08

【中图分类号】TU984.11+3;X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819/cpr20200813a

【作者简介】

汪小琦 (1982-),男,硕士,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高  菲 (1979-),女,硕士,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五所所长兼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谭钦文 (1979-),女,博士,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肖竹韵 (1990-),女,硕士,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工程师。

* 本文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2020年第9期。


精彩导读


【摘要】合理构建通风廊道是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基于高静风频率城市的特征,以典型城市——成都市为例,准确剖析空气污染的成因,探寻一套以保护风源为根本原则构建通风廊道体系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跨学科多专业合作研究,创建风频率空间评估模型,实现在城市规划管控尺度精准划定城市通风廊道,为精准标定城市通风廊道提供创新方法参考。
【关键词】大气环境污染;高静风频率城市;城市通风廊道体系;风源;风频率
PLANNING FOR VENTILATION CORRIDOR IN CITY WITH HIGH-FREQUENCY STATIC WIND: A CASE STUDY OF CHENGDU CITY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a reasonable ventilation corridor is a main means to effectively reduce air pollu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 with high-frequency static wind and taking Chengdu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air pollution, and explores a set of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o build a ventilation corridor system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protecting wind source. Then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the paper creates a spatial evaluation model of wind frequency, to accurately delimit urban ventilation corridor in urban planning. It aims to provide an innovative method for accurate calibration of urban ventilation corridor.

KEYWORDS:air pollution; city with high-frequency static wind; urban ventilation corridor system; wind source; wind frequency


1

 引言

我国古代,人们筑城布局时讲究堪舆之道,即是通过协调城市与气候资源的关系实现局部气候调节和灾害防治的目的。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由此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重强调要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首要的一条即明确表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编制《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依托现有城市绿地、道路、河流及其他公共空间,打通城市通风廊道,增加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城市‘热岛和雾霾’等问题”。

近年来,构建城市通风廊道体系是我国城市规划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许多城市包括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分别因地制宜的构建了城市通风廊道体系,并纳入城市规划管控。在诸多城市中,高静风频率城市的通风廊道构建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受特殊的大气环境影响,雾霾污染、热岛现象严重,已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亟待构建有效的城市风道体系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另一方面,高静风频率城市意味着无风或少风,平均风速小,通风廊道体系应该怎么建、如何建是个问题。

成都是全国典型的高静风频率城市,成都市对通风廊道系统的研究探索,将提供一些积极的实践参考。


2

 通风条件差是高静风频率城市

 形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静风评价标准的讨论

在环境科学中,静风是指风速低于监测设备最低阈值的风。其中,手动监测设备监测距地面10m高处风速小于0.5m/s为静风,而自动监测设备监测距地面10m高处风速小于0.2m/s为静风。从风速对空气污染的影响角度,一般认为距地面10m高处风速小于2m/s时,大气流动困难,空气中污染程度会急剧增加。因此,从缓解城市空气污染的角度,距地面10m高处风速小于2m/s作为判定为静风的标准更具有实践意义。

2.2  成都是典型的高静风频率城市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四川盆地和新疆塔里木盆地是全国大气自净能力最差的两个地区。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受盆地特殊地形影响,属于静风频率极高的城市。根据成都市各气象站2007-2016年监测数据,城区多年年平均风速仅为0.75m/s;按照0.5m/s的城市静风判断标准进行统计,成都市的静风频率高达40%。成都市的平均风速基本仅为其他城市的一半,而静风频率则为其他城市的2倍左右(图1~图2)。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1  国内主要城市平均风速比较

Fig.1 Comparison of average wind speed of major domestic cities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2  国内主要城市静风频率比较

Fig.2 Comparison of static wind frequency of major domestic cities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2.3  基于排放总量和空气优良率结果推断

成都常年维持静风、小风,通风条件极差,非常不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导致极易形成污染天气。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18》,进一步对污染物质排放总量进行比较,发现成都同比其他城市排放相当或者更少的情况下,空气质量的优良率却低于其他城市。由此推断,通风条件差是高静风频率城市形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图3~图4)。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3  国内部分城市2017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对比

Fig.3 Comparison of air pollutant emissions of major domestic cities in 201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4  国内部分城市2017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对比

Fig.4 Comparison of air quality excellence rate of major domestic cities in 201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

3

 高静风频率城市构建通风廊道

 的现实意义

3.1  国外成功案例解析

德国斯图加特市是典型的高静风频率城市,由于四面环山的盆地地形,斯图加特市常年静风频率较高,市中心年平均风速仅为1.5m/s。19世纪40年代,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和严重的交通污染,加之风环境不利于污染扩散,斯图加特大气环境问题突出,曾被冠以德国“雾都”之称。为缓解城市气候污染问题,1970年代,斯图加特采取多项污染减排措施,减少污染排放,同时开展了城市通风系统的规划实践,引导城市合理开发建设。经过近20年的有效管控,以及合理的城市开发和建设,1990年代后该市反而因良好的空气质量成为著名的“疗养胜地”。城市通风系统的合理构建与有效管控,是实现斯图加特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途径。

3.2  环境监测数据解析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要达到城市建设、产业结构相对稳定还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过程,因此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不可能在短时间大幅减少,因此,污染物排放治理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显现在空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上。根据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近5年的环境监测数据,发现成都市这种以静稳天气为主的情况下,重污染天气的缓解只能通过特定气象条件如降雨、刮风才能实现,其中以风为主导改善因素的占67%。将风速、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气象条件与PM2.5改善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风速和降水量均与PM2.5改善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将风速与降水量指标与PM2.5浓度显著改善时间段进行数据比对,发现1.2m/s以上的风和1mm以上的降雨能够对重污染天气实现有效缓解。构建通风廊道能够提高进入城区的平均风速,因而能有效缓解大气污染问题(表1)。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表1  成都市近5年PM2.5浓度改善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Tab.1 Result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improvement rate of PM2.5 concentration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Chengdu in recent 5 years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注:PM2.5浓度改善率=(前一天PM2.5浓度-当天PM2.5浓度)÷前一天PM2.5浓度。

3.3  小结

从成都的建城史看,在隋唐时期就形成了东北-西南走向顺应主导风向的路网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顺应自然风向、引风入城,是成都市古之已有的营城理念。在高静风频率城市构建城市通风廊道,虽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但却是在兼顾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实现人力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天气条件缓解空气污染问题的有效举措,体现了尊重自然环境、科学筑城的发展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实践。


4

 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体系

 的构建要点

4.1  先进案例

4.1.1  德国斯图加特:为保护风源划定三区两级的保护体系

斯图加特作为高静风频率城市成功构建通风廊道的代表,其通风廊道体系尤其值得学习。在斯图加特的通风廊道体系中,风是最珍贵的气候资源,故保护风源是构建通风廊道体系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斯图加特运用软件技术,识别出山区是自然风源的产生区域;城市边缘区是实现空气向城市中心区流动的主要区域,因此将山区、城市边缘区和城市中心区形成3个通风控制区,并且在城市边缘区识别出主要通风通道划定为一级通风廊道;在城市中心区内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构建冷热微循环,将冷热岛之间实现空气流动的廊道划定为二级通风廊道。
4.1.2  日本东京:根据风源及作用大小构建三级通风廊道体系
日本东京通风廊道体系构建了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为目的的城市通风廊道体系。首先,东京的通风廊道体系根据风的来源和作用范围划分为海陆风、山谷风和补充风道3类,主要发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其中,补充风道是基于超大城市土地利用的差异造成城市不同地区温度高低有别,进而引起局部空气流动而构建的风道,它可以使城市局部地区在没有外部风源的情况下促进空气流动,是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构建的借鉴。
4.2  高静风频率城市三级通风廊道构建的总体原则及体系构成

学习借鉴斯图加特和东京的风道系统构建原则,对于高静风频率城市,风是最珍贵的气候资源,因此获取和保护风源是构建通风廊道体系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为了获取和保护风源,基于我国城市规划国土空间分类管控的特征,构建高静风频率城市三级通风廊道体系(表2)。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表2  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体系

Tab.2 Ventilation corridor system in cities with high-frequency static wind

4.3  高静风频率城市三级通风廊道的识别
4.3.1  科学寻风识别一级通风廊道
以保护自然风源为目标在生态区域识别通风廊道,应充分遵循风源规律。目前城市规划对于风源的认识仅限于城市风向频率玫瑰图,需要将数字化的风向频率统计转化到空间上并作出分级评价,以风频率空间评估为基础,在生态区识别出风频率高的区域,识别为一级通风廊道。
4.3.2  引风入城识别二级通风廊道
同样需在风频率空间评估基础上,结合城市通风潜力评估分别从最小风阻和最大风频两个原理出发,运用GIS的“最小成本路径法”进行路径计算,在城市建设区内将规划土地利用方向为绿地、河流、道路等城市开敞空间,宽度不少于590m的廊道,识别为二级通风廊道。
4.3.3  创造风源识别三级通风廊道

创造风源的原理是通过识别出城市冷岛和热岛,利用冷热岛之间形成的局部环流所创造出的风源,运用GIS的“最小成本路径法”进行路径计算,将绿地、河流、道路等城市开敞空间且宽度不少于30m的廊道识别为三级通风廊道(图5)。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5  成都市“9+29+N”三级通风廊道体系划定方案

Fig.5 Plan of “9 + 29 + N” three level ventilation corridor system in Chengdu


5

 风频率空间分布评估方法探索

5.1  从风源特征分析筛选出具有空间评估价值的要素

风源特征理论上应包含风向、风速、风的高度3方面要素。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主要为风向和风速数据,风的高度目前并未纳入常规监测,据调查,成都市唯一一个具有分高度监测能力的气象站也未对风源高度展开日常性的监测,因此很难识别出风源高度的特征。同时,根据2012年6月发布的《风力等级》国家标准分级,高静风频率城市的风速均处于软、轻风范围,难以在空间分布上找到差异特征。因此,高静风频率城市对风源的空间评估,只能选取风频率这个关键因素,将城市风向频率玫瑰图的数字化频率统计,转化为频率空间分布评估,作为通风廊道识别和划定科学依据和基本遵循(图6)。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6  成都市风向玫瑰图与风频率空间评价图对比

Fig.6 Comparison of wind direction rose chart and wind frequency spatial evaluation map in Chengdu

5.2  融合多学科创新风频率空间评估方法 

5.2.1  整体技术路线

目前有一些可以用作风环境空间评估的模型,但是应用于城市规划中通风廊道的识别和划定都存在一定问题。气象部门常用的WRF模型,主要应用在气象预测,反映气流瞬时空间分布特征,不能反应长期风环境规律;从定界考虑,WRF模型对应空间误差范围有几公里。城市规划常用的CFD模型,仅适用于中小城市组团的风环境模拟(10km2左右),用到整个城区范围会导致运算量巨大,若简化模型又会导致模拟效果的准确性偏差较大。因此,课题组运用合作优势,综合多个学科创新探索出应用于城市空间规划的风频率空间分布评估方法,开创了城市规划全新评估角度,形成了总体技术路线(图7)。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7  风频率空间评估技术路线
Fig.7 Technical route of wind frequency spatial evaluation

5.2.2  具体技术要点

(1) 气象学:利用WRF模型实现气象数据的空间再现

WRF模型(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是通过对气象规律的物理参数化进行气象模拟研究的专业模型,要提高模型模拟的准确度,需对下垫面及高程数据进行高精度本地化。本次研究中以Modis卫星遥感数据、中科院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结合成都市建成区高精度建筑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本地化,经验证可有效提高模拟准确度。利用本地化WRF模型模拟得出的大气物理过程样本,可用于下一步空间规律研究(图8)。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8  WRF模型模拟结果示意

Fig.8 WRF model simulation results

(2) 环境科学:聚类计算实现气流轨迹可视化

为使气象指标数据表征的信息更为具象化,可用气流运动轨迹刻画大气物理过程。运用环境科学聚类计算的方法实现气流轨迹的可视化。本次研究利用WRF高分辨率模拟数据驱动Hysplit单粒子拉格朗日传输模型,计算成都市气团路径轨迹,并对其基于角距离进行聚类,得到更为直观的气流轨迹。同时,计算得到气流轨迹后,可对进入成都市中心城区的气流轨迹进行准确识别和筛选,使研究成果更具针对性(图9)。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9  传输模型模拟的气流轨迹

Fig.9 Airflow trajectory simulated by Hysplit transport model

(3) 地理信息系统及统计学:建立空间网格以统计学方法找寻气流空间分布规律

为进一步研究气流轨迹的空间分布规律,运用ArcGis建立空间渔网模型,将轨迹信息投射到1km*1km的空间网格中,按网格统计经过该网格的气流轨迹频率,实现在空间上对风频率的量化统计(图10)。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10  气流轨迹统计结果

Fig.10 Statistical results of airflow trajectory

(4) 城市规划空间分析方法:分级插值转化为可应用于城市空间规划的评估底图

为便于明晰直观的评估判断,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气流轨迹统计结果进行级别划分。本次研究中通过自然断点法,将风频率分为由高到低的5级,便于从评估图中直观反映出高风频区域(红色区域)位置。同时,由于WRF模型本身精度限值,模型精度最多达到1km,还难以达到指导通风廊道准确划定的精度要求。鉴于风频率在空间中为连续分布,不会出现突变,因此可采用空间插值法进一步提高评估结果精度。研究中将1km×1km的空间数据进行插值,精度达到100m×100m,可用于指导城市规划中空间定界(图11)。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11  精度100m*100m的风频率空间分级评估

Fig.11 Wind frequency spatial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map with accuracy of 100m * 100m


6

 研究应用

风道体系识别和划定所涉及的一些技术思路可以广泛运用于城市的规划实践中,以最大限度实现利用自然天气条件缓解大气污染、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风道体系识别划定涉及的技术方法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途径主要包括:

(1)作为论证城镇发展边界调整、项目选址合理性的重要依据

基于风频率空间评估图,可以将对风环境的影响作为考虑因子,从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城镇发展边界调整、规划项目选址等规划方案的合理性,通过对多方案定量分析判断,为规划方案比选提供决策依据。

运用实例1:城市主导风向上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案比较分析中,同样遵循组团化布局的前提下,分别从“强化交通主干带动力”和“增强同城化组团吸引力”两个维度提出了两种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案。基于风频率空间评估,方案一与方案二相比,会影响区域整体通风水平下降12%,从环境承载力角度方案二优于方案一,可以为方案比选提供量化比较结果(图12)。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12  城市上风向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案比较分析
Fig.1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chemes for delimitating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in the upwind direction

运用实例2:城市主导风向上某项目选址方案比较分析中,首先基于风频率空间评估,两个方案均不会对周边区域通风水平造成明显差异化的影响;进一步配合使用CFD模型,两种方案对下风向城区的风速并不会造成衰减;但从贯穿风角度分析,方案一对贯穿风的影响仅为方案二的50%。在项目尺度,运用多种模型模拟同样可以从环境承载力角度为方案比选提供量化比较结果(图13~图14)。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13  城市上风向项目选址方案贯穿风比较分析

Fig.1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chemes for selecting project sites in the upwind direction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14  城市上风向项目选址方案风度比较分析

Fig.14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wind degree of project site selection schemes in the upwind direction

(2)旧城区改造时指导提出保护通风环境的设计条件

通过风频率空间评价模型,结合旧城区精细到建筑尺度的通风潜力评估,运用GIS的“最小成本路径法”进行路径计算,可识别出现状地块内部的风道,在旧城改造时将其作为开敞空间控制的设计条件,指导打通潜在风道,实现旧城通风条件改善。

运用实例3:以成都市某旧城改造项目为例,在项目改造条件提出时,以不改变现有通风条件为改造原则,基于风频率空间评价,结合通风潜力评价运用GIS的“最小成本路径法”,识别出了两条穿越旧城地块内部的通风廊道,纳入地块改造方案的设计条件,保证原通风廊道在新方案中作为开敞空间控制,保证旧城区通风廊道的贯通性(图15)。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15  地块内部潜在风道识别示例

Fig.15 An example of identifying potential ventilation corridor within a site

(3)引导新城科学布局

根据风频率空间评价,可指导新城区在规划建设中预先保留高风频区域与引风入城通道,形成通透舒朗的城市格局;结合避免热岛产生的布局要求,对组团规模、功能集聚度进行引导,避免气候问题产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运用实例4:成都东部新城规划中,首先在风频率空间评价的指引下,优先将高风频率区域进行识别,纳入城市生态格局,并作为城市组团间绿隔区予以控制和保护。此外,通过研究找寻热岛形成与空间布局的规律:控制组团规划不超过10km2、形成块、点、线的分散型绿地建设模式和高强度热岛区域旁布置规模以上绿地等。按照布局规律,结合组团功能和用地条件,指导东部新区空间布局,努力规避“城市病”的发生(图16~图17)。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16  成都市东部新区一级风道规划方案

Fig.16 Plan of primary ventilation corridor in new district in eastern Chengdu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图17 成都市东部新区组团布局引导

Fig.17 Layout guidance of new district in eastern Chengdu

以资源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规模的硬约束,以自然生态格局作为城市发展格局必须满足的基本前提,造就山水田林湖城有机融合的生命共同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遵从的原则,是城市规划最新的指导思想。基于高静风频率城市的通风环境特征,以保护风源为基本出发点,构建城市通风廊道体系并以此作为重要的生态格局性要素,是对上述原则和思想的有益实践。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基于环境监测大数据,借助城市地理系统与气象监测模型实现学科间的跨界融合,以科学模型和量化计算为主要判断依据,也充分体现了城市规划工作的创新性和科学性。下一步,课题组会持续跟进,进一步采集实际监测数据对基于成都高静风频率特征构建的城市通风廊道系统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提供更可靠的验证数据。

( 致谢:特别感谢由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共同组成的《成都市风道系统构建与规划建设管控研究》课题组的支持与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蓉,张存杰,梅梅.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气候特征与应用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0):3601-3610.

ZHU Rong,ZHANG Cunjie,MEI Mei.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Self-Cleaning Ability Index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8,38(10):3601-3610.

[2] 冯娴慧. 城市的风环境效应与通风改善的规划途径分析[J]. 风景园林,2014(5):97-102.

FENG Xianhui. The Environment Effect of Urban Wind and the Planning Approach to Improve Urban Ventilation[J].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4(5):97-102.

[3] 成青燕,张东方,杨蓉,等. 气象条件与成都市空气质量的关系研究[J]. 自然科学,2018,6(1): 53-62.

CHENG Qingyan,ZHANG Dongfang,YANG Rong,et al.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and Air Quality of Chengdu[J]. Nature Science,2018,6(1): 53-62.

[4] 梁颢严,李晓晖,何朗杰. 广州城市尺度的热环境改善区划方法[J]. 城市规划学刊,2013(7):107-113.

LIANG Haoyan,LI Xiaohui,HE Langjie. City-Scale Zoning Method to Improve Thermal Environment of Guangzhou[J]. Urban Planning Forum,2013(7):107-113.

[5] 任超,袁超,何正军,等. 城市通风廊道研究及其规划应用[J]. 城市规划学刊,2014(3):52-60.

REN Chao,YUAN Chao,HE Zhengjun,et al. A Study of Air Pat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Urban Planning[J]. Urban Planning Forum,2014(3):52-60.

[6] 尹杰,詹庆明. 武汉市城市通风廊道挖掘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7(10):58-63.

YIN Jie,ZHAN Qingming. The Divided Method of Urban Ventilation Path: A Case Study in Wuhan[J]. Modern Urban Research,2017(10):58-63.

[7] 赵红斌,刘晖. 盆地城市通风廊道营建方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中国园林,2014(11): 32-35.

ZHAO Hongbin,LIU Hui. Research on the Methods of Building Ventilation Corridors Among Basin Cities: Taking the City of Xi’an as the Example[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4(11):32-35.

[8] 杜吴鹏,房小怡,刘勇洪,等. 基于气象和GIS技术的北京中心城区通风廊道构建初探[J]. 城市规划学刊,2016(5):79-85.

DU Wupeng,FANG Xiaoyi,LIU Yonghong,et al. Construction of Ventilation Corridors in the Beijing Central Urban Area[J]. Urban Planning Forum,2016(5):79-85.

[9] 詹庆明,欧阳婉璐,金志诚,等. 基于RS和GIS的城市通风潜力研究与规划指引[J]. 规划师,2015(11):95-99.

ZHAN Qingming,OUYANG Wanlu,JIN Zhicheng,et al. RS and GIS Based Ventilation Potential Study and Planning[J]. Planners,2015(11):95-99.

[10] 张海娟,赵智杰,李广茹,等. 基于大气环境影响分析的工业园区规划选址方法[J]. 环境工程,2014,32(2):135-138.

ZHANG Haijuan,ZHAO Zhijie,LI Guangru,et al. Method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al Park Based 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J].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4,32(2):135-138.

[11] 张峰. 基于GIS的大气污染扩散模拟与评价系统研究及应用[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9.

ZHANG Feng.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tmospheric Dispersion Simulation &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GIS[D]. Chengdu: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Open Access】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