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成都的重要定位和光荣使命。今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既是对成都前期探索公园城市形态实践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成都更好诠释新发展理念城市表达的深切期许。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正是公园城市的人民属性和人本逻辑,成都主动担当公园城市首提地和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首倡地的政治责任,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突出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特质,在生态价值转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创新空间治理等方面先行先试。
10月24日,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再次迈出重要一步——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在天府新区举行。作为一项面向未来探索城市发展新路径的系统工程,示范区建设蕴含着农耕城镇的乡土守望、工业城市的标准高效、生态城市的绿色低碳、世界城市的开放包容,而其价值取向也正是本次论坛所要传达的内容——以人为本、美好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成都大胆闯、大胆试。两年多来,围绕服务“人”、建好“城”、美化“境”、拓展“业”等方面,成都积极探索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
这些天,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工作人员施玉洁十分忙碌。她所在的规划管理处牵头编制的三个规划——《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9-2035年)》《成都市全域公园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5)》《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建设实施规划(2020-2025年)》基本完成并形成了送审稿。接踵而来的,还有一系列后期工作需要去对接。
“从基础调查、专家讨论、大纲编制,再到修改完善、意见征求,中间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致且严谨。”亲历了规划形成的施玉洁如是说。她举例,单是《成都市全域公园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5)》一项规划便酝酿了近两年时间,中间反复征求了多个领域权威专家的意见建议,并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进行了深度对接。这中间,让施玉洁感受颇深的是,不仅要吃透最新的精神和要求,更要不断学习、拓宽眼界,加快丰富和提升自己。

这样的感受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挂牌之日起,便开始滋长。从“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到“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让她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还有工作内容的扩展和更新。
“摸着石头过河”的不仅是施玉洁,挂牌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进行了诸多探索。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要如何切入?完善好顶层设计是一切工作的基石。在公园城市理论研究方面,邀请了多个领域权威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系统开展公园城市“两山”发展指数、全域公园体系等20余个专题研究,强化了公园城市研究、规划和咨询。
公园城市规划体系编制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构建了“公园城市规划—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及总体规划—区(市)县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三级规划体系和“设计导则—技术规范”二级技术标准体系。专项编制《天府新区公园城市总体规划》《天府绿道总体规划》等20余项规划,制定各类技术导则50余项,精准标定了公园城市成长坐标。

为理顺公园城市推进机制,成都市还成立了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公园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在机构改革中整合组建市、区两级公园城市建设管理机构。
2020年9月3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公园城市研究中心在成都挂牌成立,这意味着在努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规划的前瞻研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在应《先锋》杂志邀请撰写的主题文章中提出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探索的示范和借鉴价值:
王凯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出公园城市理念;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交给成都的政治任务,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是探索现代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互促共进的绿色城镇化发展新模式。3年来,成都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以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发展建设为统揽,深入开展公园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出台并推行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发展建设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从理论探索创新到体制机制创新、从区域生态保护到生态价值持续转化、从科技创新到产业生态圈构建,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到社区治理,从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到“三城三都”创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实践涉及广泛、投入巨大,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对于新时代绿色城镇化发展探索,具有以下几点示范和借鉴价值。
一是以绿为底,塑造自然与城市融合的空间形态。强调城绿共荣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坚守生态底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生态空间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与城镇空间协调布局。构建城市生态廊道,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和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是以园为纲,引领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保护修复核心生态要素和景观资源,推进全域公园体系和天府绿道建设,倡导健康低碳的绿色生活方式。“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促进数字智慧产业、科技创新产业与自然风景高度融合,以高质量环境建设带动高端产业要素聚集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以景为媒,促进生态价值高效转化。创新城乡公园体系、绿道网络、高品质步行街、高能级商圈的建设模式,营建多元复合的公园城市场景,创新生态建设投入产出平衡机制,发展新业态,培育新消费,植入新服务。
四是以文为魂,激发城市发展活力。调整过往城市“仅强调公园绿地作为景观和游赏空间”的规划建设理念,秉持以人为本、多元融合的理念,将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多元服务功能的空间载体,传承创新地域文化,倡导现代生活方式,加强对外交流与开放发展。
五是以旅兴农,推进乡村地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保护修复灌区林盘田园,彰显地域文化特质,提升乡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生态型田园经济,构建“农业+”高能级农业产业生态圈,加强城乡绿道和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对流和联动发展。
在东门码头,乘坐一艘古色古香的乌篷船,顺着锦江而下,途经合江亭、兰桂坊等地,欣赏两岸美轮美奂的光影秀,领略不一样的锦江风物、人文风情。如今,“夜游锦江”已成为成都的一张独特名片。

这般美好享受,来自于成都市厚植公园城市生态本底的不懈实践。一组数据证明:1-8月锦江流域优质水体率达97.6%,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滨河景观风貌逐步提升。从“护城河”到“景观河”,再到如今的“都市滨水公园”,作为天府绿道体系的核心“一轴”,锦江公园正以崭新的姿态挺入3.0时代。
不仅仅是锦江公园,整个天府绿道体系也正在焕发生机。当前,全市绿道累计建成4081公里。100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穿插其间,植入书店、花店、商店、咖啡馆(茶馆)“三店一馆”基本设施,实现“绿道让生活更美好”的建设初心。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汪小琦以锦城绿道为例,算了一笔“绿色账”,“建成后,将形成133平方公里的生态公园、20平方公里的生态水系、24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8条一级通风廊道,同时保护35平方公里的基本农田。”

塑造公园城市大美形态,成都要营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巨大绿色空间,在“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思路下,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生态美境。
作为“城市之眼”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景区,已成为人气爆棚的网红新地标。这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第一个先导性、示范性、引领性项目,立于此,尽收眼底的绿,苍茫辽远,葱郁绵延;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奥体城、三岔湖等地标尽收眼底。
作为引领成都“东进”的支撑性工程,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全面建成后,全市人均增加10平方米净森林,每年固碳31万吨、释放氧气23万吨,创造30余万个就业岗位。
根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提供的一组数据: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成都实现新增绿地面积190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9.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9平方米。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成都市已记录的鸟类达495种,成都观鸟协会关于鸟类个体监测数量较2017年增加近万只,达29987只。

逛绿道、逛稻田、体验川西民俗、吃全世界最大的一锅蒸农家土碗、带孩子参加田园艺术教育、住林盘民宿,闻稻香听蛙鸣……走进位于大邑沙渠街道的祥和村,各种精心规划设计的村落场景,让市民游客得以体验已基本成形的“林盘+湿地+绿道+农田大地景观”农业公园社区形态。
崇州市的鲜道·幸福里,将餐饮与音乐融合,引进社区音乐厅资源,打造音乐盛宴、音乐咖吧、音浪火锅、灯光音乐秀、乐享悦舍民宿等特色消费场景,并联动精品林盘打造,带动了群众发展稻田小龙虾种养、民宿、烧烤、亲子等业态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公园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鲜明标识,更是生态文明时代营城模式变革的必然要求。
在前期公园城市建设中,成都有着许多生态价值转化的例子:天府沸腾里,讲述了一个天府绿道的火锅故事,成为成都近郊休闲游的一张新名片;猛追湾·香香巷通过营造宜居宜游“新社区”,讲述了成都的市井生活……
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思路,依托公园、绿道等绿色资源和开敞空间,当前,成都已统筹布局1764处、399万平方米文体旅商设施,全面提升42个商圈、63个特色商业街区,培育生态体验、文化创意、生活美学、体育运动等新兴业态和生活方式,公园城市成为新业态的成长发育之地。

诸多“网红”的制造模式背后,记录着这座城市理念的转变。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成都以330个公园城市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为载体,探索COT等政府社会合作共营模式,建立兼顾经济性和公益性的市场化城市运营体系。
据介绍,目前,68%的天府绿道项目社会投资占比在50%以上,高新区江滩公园等项目社会投资占比达到90%,公园城市成为政府社会合作共营新模式的探索实践之地。
9月30日晚,世界花卉园艺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花落成都的消息一出,蓉城的夜又一次沸腾起来。举办这一全球顶级的国际性园艺展会,必将成为成都公园城市品牌的展示窗口。
诚然,世园会成功申办背后所彰显的,是成都不遗余力建设公园城市的信心与底气,而成都要向世界推介的是“公园城市”这张崭新的城市品牌。
毋庸置疑,构建公园城市品牌生态系统,成都已厚植起城市品牌IP生长的土壤。通过建设世界级旗舰项目——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都江堰精华灌区、熊猫之都、锦城公园,以及一大批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其目标正是要逐步建成一批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生态样本,企业热衷的生产生态融合空间,市民点赞的生活消费场景。

通过近三年来的探索,公园城市建设已初显成效。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19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7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22.4%,居全国主要城市第7位;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千兆省会城市,成为国内首批5G试点城市;森林覆盖率达39.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8%,较2017年提高1.2个百分点,空气优良天数较2017年增加52天达287天……
近年来,成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2019年,成都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被GaWC(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组织及网络)评为世界城市Beta+级,跻身世界城市60强行列……
公园城市示范区正有力驱动着成都这座城市转型、蝶变。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先锋杂志等.
“中规院·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公园城市研究中心”挂牌成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公园城市 未来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