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六合区龙袍街道长江经济带10公里沿线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现场,曾经的露天废弃矿坑“摇身一变”,500余亩耕地田畴绵延,待天气稍暖即可播撒紫云英种子培肥地力。六合通过生态修复,长江沿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坑“变身”千亩良田。



龙袍街道长江经济带10公里沿线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所在地,曾是团结砂矿,盛产建设用砂,开采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挖掘,一个个露天矿坑接连出现,最深的有40多米。只要起大风,黄沙漫天飞,窗户都不敢开。”团结村土门金组村民金永明回忆道,2010年,砂矿被叫停。虽然黄沙纷飞的日子一去不返,但一个个裸露在外的矿坑犹如一道道无法愈合的创口。
六合区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让矿坑变了样。“我们不但通过挖方填方按设计标高填平了矿坑,还回填了60厘米厚的耕植土,配套了沟渠和泵站,新建了环形道路,使复垦土地达到耕种要求,全部移交给项目所在社区(村)。”市规划资源局六合分局地矿生态科科长阮兆峰介绍,修复完成后,团结村一下子新增耕地500余亩。“这块田旱能灌、涝能排,无论是流转给大户,还是自己种,村集体经济都会受益。”团结村相关负责人高先阳说。
废弃矿坑“蝶变”优质田块,打开了发展新天地。横梁街道雨花石村通过南王矿区生态修复获得近400亩农用地,用以招引都市休闲农业项目,已有10多家企业前往洽谈考察。“雨花石村坐拥横梁‘小天池’、南王水库等旅游资源,如果有一个让游客留下来的项目落地生根,势必引爆乡村旅游。”雨花石村党总支书记张诚介绍,目前,村里已与一家实力相对雄厚的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截至2020年12月,六合区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净增千亩良田,预计年新增粮食产量约760496公斤。”

市规划资源局六合分局负责人陶玉明表示,在恢复生态和修复地形地貌景观的基础上,六合区把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工作有机结合,拓展了区域发展空间,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价值,实现了修复生态、消除地灾隐患、盘活土地资源的“多赢”。(孙敬清 倪缪康)



来源:南京日报
审核:陶乐
审稿:杨丁丁
发布人:潘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长江沿岸10公里,废弃矿坑变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