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文章导读】从民生项目开始…

图片源自网络。

 

在“大院制”环境逐渐蜕变的今天,在“单位制社会”适应市场运行机制不断解体并重建的当下,你是希望居住在一个封闭、单调、公共服务设施类型单一的居住区,还是选择街道生活气息洋溢、出门就有24小时便利店、步行即可到达商店的社区?估计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对于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除工作以外,生活本身才是更为在意的目的,柴米油盐般普通生活的滋味更贴近生命的本真需要。

单位造社会背景下的大院生活似在逐渐远去,都市人向往更加自由、自主的生活空间。当然,中国各地尤其南北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同甚至迥异,因此,什么样的商业服务环境更加宜居,标准可能并不完全一致。但是,自由属于普世价值,不同的人内心或多或少向往个性和自由的愿望,应当被认识并得到承认。

如何让生活空间更加具有选择性,以此适应人的个性需求,让生活空间更加便利舒适,以尽量满足人的自由的愿望,可能是规划师终身的职业追求。居住区商业设施的选择和调配应得到规划师相当程度的重视,毕竟,我们规划设计的空间是给大多数的普通人使用的,而这大多数的人的需要,可能就是规划正义的标准所在,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完全可以成为规划师引以为豪的一项工作和事业。

《城市规划》杂志2015年第9期刊登论文“空间尺度的意义——邻里中心模式下珠海市住区公共设施规划的思考”。作者刘泉等规划师尝试从空间的角度,梳理和认识住区公共设施规划理念的问题,根据对佩里等的住区规划理论的审视,重新思考居住区本来的目的。文章认为,住区公共空间的目的是促进区域内公共生活的开展,并将“柴米油盐”和“文教体卫”并列为居民重要的公共生活需要,提倡规划师在居住区规划当中,对涉及的一些基本民生项目,包括菜市场等加以重视,合理规划布置,以达到便利居民日常生活的目的。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从日常工作中抽出一点时间,从平时面积动辄以平方公里计的大项目中脱离开来,变换大众民生的视角,一读此文,当有所收获。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关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