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耕地保护|从规划设计到智慧监管,全链条守护粮仓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出自耕地保护的岁岁丰年。从规划设计到智慧监管,我们一直以耕地保护全链条服务,守护大国粮仓的金色丰收。




01

绘就粮基


以科学的规划,优化粮仓空间格局。


在珠海,这座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基础,面向耕地保护2035年目标,谋划“一廊三区多点”的农业空间总体布局,打造“大集聚、长稳定、多元化、优品质”的耕地集聚区,优化耕地保护格局,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推珠海高质量发展。



在梅州蕉岭,以石窟河沿线碧道建设为引领,强调流域水生态环境重塑,推动沿岸耕地连片提质、村庄风貌优化提升和生态山林固碳增绿,并提出构建“一廊四区”的总体空间格局,探索“以水润田,以田促产,以产聚人”的乡村振兴之路。



02

沃野聚仓



以集聚促转型,助力充盈新时代大国粮仓。


综合利用盐碱地是我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支撑性工程之一。在白城镇赉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的第一大县,借助镇赉县土地整治国家试点工作,提出科学选址、因地施策、精细设计和精准治理的整治策略,针对不同盐碱地类型,以水压碱、以稻治碱,在盐碱地上建万亩粮仓,建成后预计新增1亿吨粮食产能。


在深圳光明区以旱改水等实践绘就超大城市田园综合体,并积极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和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利用模式,对永久基本农田外一般耕地进行集中优化调整,将一般耕地空间精确落位,促进一般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统筹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及一般耕地质量建设,减少城市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以及耕地占补平衡压力。



在广州南沙以国有企业作为新型经营主体,试行“多田套合” 整治模式,推动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的集中连片整治,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全方位保护提升与布局优化。探索以保护促利用的国际化大都市“耕地+”实施新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和文旅产业,实现耕地的高效产出与长效管护。


在韶关南雄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珠玑镇、古市镇、主田镇、湖口镇、黄坑镇等多个镇的低效园地、草地、低产旱地改造为灌溉水源充足、交通畅通的高质量水田,助力南雄新增了274亩耕地、7633亩优质水田、180万斤粮食产能。




03


智守丰年


当传统农耕遇上现代科技,粮仓守护有了更智慧的答案。


我们开发耕地保护监管应用系统,为全国耕地建立动态数字档案库。在“天府粮仓”四川,建设耕地智慧监管应用系统,围绕“批、供、用、补、查”业务链条,解决全省数据底板、分析规则、审批方式、监测模式、业务贯通、数据汇交等不一致问题,按照省级审批、市(州)初审、县级填报的分级分权限管控方式,以“一个库、一个系统”的方式统一全省耕地保护监管应用。



我们以人工智能融合遥感,精准高效识别耕地撂荒、耕地侵占等行为,助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智能监管。利用中低分辨率多光谱以及雷达影像数据,进行光谱植被指数、雷达特征的提取,构建时序数据,联合高分影像辅助撂荒地的判别,质检准确度达到92.1%。



从东北黑土地到天府沃野,再到珠江三角洲;从规划设计到智慧监管,国地科技累计提供专业咨询20000+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超300万亩,完成补充耕地/垦造水田/恢复耕地超10万亩,以耕地保护全链条服务,守护中国粮仓的金色丰收,温暖千家万户的三餐四季。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科技):耕地保护|从规划设计到智慧监管,全链条守护粮仓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