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首都机场航站楼:见证首都民航事业发展


首都机场航站楼:见证首都民航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北京的空中大门,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北郊,是中国三大门户复合枢纽之一、环渤海地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群成员、世界超大型机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分为T1、T2、T3三座航站楼。


首都机场的规划建设,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解放后,北京的民航业获得了新生。为大力发展民航业,分担原有的民航运输压力,在设立民用航空局之初就决定在北京新建一个大型民航机场。


1949年11月

民航局在北京开始选址准备兴建机场。

1953年

选定现在的机场位置。

1955年

开始兴建。

1958年10月

竣工使用。


一座有着10000平方米航站楼和一条跑道的现代机场赫然呈现在世人面前,首都机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民用运输机场。当时的首都机场是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机场,成为全国航空的枢纽。


 首都国际机场T1航站楼 


但随着航空客运量的急剧增长,原有航站楼已不能适应需要。1971年7月,周恩来总理提出要修建一个国际航站楼以适应需要。


国际航站楼是在原来机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基地和市政设施进行建设的。在总体规划中,确定了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并考虑到节约用地,少占耕地。要求在用地上使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从1971年11月至1973年5月,周恩来总理几次听取航站楼设计的汇报,并审查方案,做了指示。总的指示精神是,搞得太大、太堂皇不好,要“经济、朴素、适用、明朗”。


直到1973年8月,才正式确定航站楼建筑面积为5.8万平方米,连同其他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1975年11月破土动工。1979年10月建成。1980年元旦正式投入使用,自此“首都机场”正式更名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设计年客流量为350万人次。       

首都机场航站楼:见证首都民航事业发展

图片来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首都国际机场T1航站楼是我国当时最先进的机场,是我国第一个卫星式、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航空港。


此后T1航站区经历了前后7次扩建,包括行李分拣大厅的改建、主楼及引桥等的扩建,并将航站楼面积增至8万平方米,旅客吞吐量提高到每年800万人次。


 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网的数据,1993年首都机场T1航站楼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已远超T1航站楼承载量。


除了旅客量的巨大压力之外,作为北京首次申办奥运的硬件条件之一,T2航站楼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首都机场航站楼:见证首都民航事业发展

T2航站楼(图中虚线处)位于T1航站楼东侧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工程从1995年开始动工建设,历经4年建成。包括一座32.7万平方米的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航站楼,以及建设面积16.7万平方米、可停放5000多辆汽车、当时亚洲最大的停车楼等17个配套项目。


1999年11月1日,首都机场T2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营,设计年客流量为2600万人次。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航站楼,标志着我国航空港的旅客流量处理能力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首都机场航站楼:见证首都民航事业发展

图片来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 


随着民航的高速发展及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国际运输增长,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1航站楼及T2航站楼的吞吐量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在位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1航站楼及T2航站楼东侧又修建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以落实建设综合性枢纽的要求,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

首都机场航站楼:见证首都民航事业发展

T3航站楼(图中虚线处)位于T1航站楼及T2航站楼东侧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2002年

北京市规划院完成《首都机场扩建工程城市规划条件及要求》《首都机场东扩外部市政工程设计综合》等,为机场扩建提供规划设计条件。

2003年8月

国家发改委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首都机场扩建工程的项目建议书。

2004年

编制完成《首都机场总体规划》,规划预测到2015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年飞机起降架次50万架次。

200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建设成为大型的、现代化的、具有国际和国内双重功能的综合性枢纽机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于2004年3月开始三期扩建工程,到2007年底全面竣工,整个工期仅为三年零九个月。


2008年,T3航站楼正式启用。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南北向长2900米,是目前世界第二大单体航站楼,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


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由主楼和国内候机廊、国际候机廊组成,配备了自动处理和高速传输的行李系统、快捷的旅客捷运系统以及信息系统,总建筑面积98.6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枢纽机场航站楼。


首都机场就此成为亚洲地区第一家拥有三座航站楼、三条跑道、双塔台同时运营的超大型国际机场。

首都机场航站楼:见证首都民航事业发展

图片来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T3航站楼投入使用后,首都机场滑行道由原来的71条增为137条,停机位由164个增为314个,第三条跑道可供世界最大的空中客车A380客机起降。


整座建筑的设计首次引入了先进的BIM技术平台。通过引入先进理念,T3航站楼也初步开启了以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创新了开发模式,并以此拉动了城市区域发展。


从首都机场T1、T2航站楼,到T3航站楼,这场空中国门的巨大变革不仅见证了首都民航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也是中国伟大开放和飞速发展的缩影。



参考资料

[1] 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 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 [M]. 1986 .

[2] 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辑部. 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资料 第三卷 道路·交通 [M]. 1989 .

[3] 马国馨. 都·城——我们与这座城市 [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20 .

[4]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品集1949-2019》编委会.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品集 [M]. 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 .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

进入“北京城市故实”专题

阅读更多故事内容

首都机场航站楼:见证首都民航事业发展


您与京城,一之隔!

首都机场航站楼:见证首都民航事业发展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首都机场航站楼:见证首都民航事业发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首都机场航站楼:见证首都民航事业发展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