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赋能 逐梦笃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碳中和地学研究首席科学家 中国地质科学院原副院长 何庆成
业务转型 准确识变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以高起点组建、建实建强为准绳的基础上,结合地热(干热岩)资源调查、地下空间利用等项目实施,组建了“碳封存与利用技术创新团队”。面对着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现实,加快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制度革新等方面迅速作出转变,充分发挥自身基础地质专业优势,抢抓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全球科技发展先机,拓展深地研究服务领域,积极寻求地质调查和支撑服务工作的转型升级。
通过典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地质调查、山东东营废液深部地下灌注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等项目和研究,获得了第一手数据,系统掌握了一套深部地质空间开发利用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为中国地质科学院转变观念和业务方向、力争做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和地质储能领域的引领者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才加持 积极求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
中国地质科学院“碳封存与利用技术创新团队”是一支以中青年成员为主、具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学历和国际工作经历的专业技术团队。
创新团队结构合理,在团队负责人的统一指挥调配下,能够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务实创新。以“精准对接需求,全面支撑服务”为目标,累计完成横向项目合同额2172万元,取得良好效益。在项目实施和新技术研发过程中,我们充分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激发并保留了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实现青年人才的自我成长,团队中的每位青年人才在项目实施中均能独当一面,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科技创新 主动应变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
目前在减碳方面,主要有减排、增汇和封存等方式,地质封存是实现二氧化碳长期与大气隔绝的一种有效方式。如何找到稳定的可封存的地质结构并科学评估其空间储量和可行性,如何找到一种高效、可靠、经济的方式来解决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所面临的技术困境,是地质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创新团队成员参与了鄂尔多斯盆地10万吨/年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研究,以及我国首个深部咸水层高污染废物处置数值模拟与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形成了裂隙-多孔介质多相-多场流耦合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技术流程;研发出基于地球物理探测的探测评价综合平台,可有效预测及监测二氧化碳地下运移分布与封存总量;提出利用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及煤层气开采安全评价准则及效率优化技术方案,为应对气候变化及地表环境恶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谋定方向 勠力笃行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起步之年。展望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然吹响,碳封存与利用技术创新团队也将继续聚焦破解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领域“卡脖子”难点问题,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在深部地质空间碳封存与利用多尺度多场有效耦合机制、精细化三维数值模拟实际应用、二氧化碳封存运移与监测、利用储气驱动采油采气等推广应用上奋力攻坚,在涉碳政策咨询上主动请缨,在激活碳交易市场活力上破堵治淤,进一步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发起和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创建更有指导意义的样板工程,以创新驱动发展,勇攀地球科学高峰,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i自然全媒体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系列谈|科技赋能 逐梦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