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 韦延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我们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创新发展现代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的信心和决心。
创新测试方法为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提供支撑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我国资源以单一矿产少、共伴生矿产多、品位总体不高为特点。精准高效测定岩石物质成分及元素同位素组成,是制约资源调查评价与找矿突破的关键技术。
基于这样的需求,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创新团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岩石矿物微区分析难点,探索同位素分析新方法,建立了小激光斑束同时测定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高空间分辨率矿物元素线扫描定量测定分析方法,以及基于飞秒激光—多接收质谱联用技术的高精度Sr同位素微区原位测试方法,有效支撑了关键金属成矿研究、矿产资源综合调查评价以及勘查开发;研发多元素同时测试技术,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现代分析仪器的实验测试技术方法,有效支撑了我国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稀散金属“三稀资源”调查评价;研发了现场分析技术装备,车载野外现场实验室平台及其配套快速分析方法,应用于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江西等地区的铜铅锌多金属矿产勘查现场;建立的页岩气地质调查关键参数现场测试技术方法体系,实现了页岩气含量、气体组分、总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参数等页岩气资源评价关键指标的野外现场在线准确测定,支撑了鄂西、陕南等地区页岩油气调查评价。
生态修复示范地球化学技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新的发展理念要求自然资源开发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而矿产资源开发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扰动,需要形成相应的保护修复技术加以解决。
自然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的研发团队,发挥地质实验测试技术优势,创新拓展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中多环芳烃衍生物、短链氯化石蜡、硝基苯、烷基酚等高效环保系列分析方法,使检测目标物由102项拓展到230项,极大地提升了水土有机污染物检测能力,支撑了全国地下水调查与监测工程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专项,通过在雄安新区应用示范,形成了土壤有机地球化学调查技术方法。建立完善了水、土壤和植物样品中硒、砷、铅等元素形态分析方法,揭示了地球化学元素迁移与循环规律,通过在江西德兴、赣南地区矿山应用,建立了酸性矿山和稀土矿山废水地球化学修复技术。研发新材料,建立了根系微地球化学障土壤修复技术,在张北、赣南实现了工程化应用,藜麦等农作物增产增收明显,有力支撑服务脱贫攻坚,获得社会好评。
强化基础研究助力地质实验测试质量提升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要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地质调查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技术标准和标准物质是一项基础研究工作,需要不断加强。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地质实验技术标准研发团队,聚焦资源环境测试分析需求,研发测试技术标准和标准物质。在矿产地质领域,研制了稀土、关键金属、天然气水合物、海洋沉积物等领域的77种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制订了测试技术标准20项,其中铼锇等4种标准物质填补了国际空白。在环境地质领域,研制了52种成分分析和重金属提取态国家标准物质,制订了测试技术标准10项。制定的《地质分析标准物质的研制》获批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基于实验测试技术标准建设,建立了地质实验测试质量监控体系和监控平台,促进了地质样品测试质量提升。
坚持“四个面向”构建现代地质实验测试技术体系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既是新时代地质实验测试科技创新的目标方向,也是广大地质实验人肩负的使命责任。
作为地质行业国家级实验测试技术研究机构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科研事业单位,我们坚持“四个面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更好地支撑解决资源环境重大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服务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瞄准深空、深海、深地等科技竞争制高点和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等基础研究问题,研发微区原位无损分析技术和高精度同位素示踪技术,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战略性矿产、清洁能源、水资源以及环境问题,创新测试技术方法,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服务高质量发展。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树立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构建自然资源测试分析技术体系,支撑自然资源开发保护,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研发痕量元素含量及形态分析技术,揭示元素迁移循环与转化富集规律,支撑“健康地质调查”,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每个科研单位、每位科技工作者,都应把握时代之势,顺应时代之潮,立足时代之需,在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i自然全媒体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系列谈 | 坚持需求导向 开创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