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建筑遗产》学刊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举办了论文写作与投稿暨《建筑遗产》学术交流论坛。共同就建筑遗产保护理念、学术论文的写作及保护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论坛在上海交大东下院会议厅举办,交大建筑学系主任刘杰教授、副主任赖达祎副教授,以及王林教授、黄印武副教授、杜骞助理研究员,与交大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本科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刘杰教授代表交大建筑学系致辞,论坛由赖达祎副系主任主持。
交大建筑学系主任刘杰教授
我刊副主编张晓春副教授以《从期刊角度看学术论文的写作》为题,通过分享了部分学术论文案例,讲解了论文研究与写作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论文写作的技术规范,涉及论文写作的选题、材料、论述、结构、方法等内容,特别强调了研究选题、写作中合理引用和参考文献规范标注的问题;讲座指出,学术论文的写作包含了选题、研究和写作的过程。讲座还介绍了《建筑遗产》学刊和Built Heritage这两本期刊的宗旨和特点。
《建筑遗产》副主编张晓春副教授
编辑部主任刘雨婷副研究馆员以《遗产保护与建筑史研究中的历史文献问题》为题,站在期刊审稿的视角,从面子、里子和底子三个层面,对遗产保护中的历史研究和建筑史研究中有关历史文献搜集、使用等问题进行分析。从作者、书名、版本等细节和基本问题入手,指出常见错误,给出解决办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从查找史料到获得史实,再到进一步探究历史规律的过程中,研究者必备的史学修养。
《建筑遗产》编辑部主任刘雨婷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刘涤宇副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他长期从事的历史图像研究问题,并以《拷问历史图像——作为建筑史研究素材的图像应用潜力再探讨》为题,以三个历史图像实例,探讨如何处理作为建筑史研究中重要史料的图像。图像自身虽然能够直观呈现出一些信息,但这些未经辨析和批判的直观信息既可能具有误导性,也可能因其直观而掩盖了更值得注意的内容。所以,处理历史图像材料,需要经过不断追问甚至拷问,才能充分发掘其信息的层叠特征,拓展其在建筑史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建筑遗产》责任编辑刘涤宇副教授
交大黄印武副教授的演讲题目为《用建筑修补地形——以榆林窟服务与管理用房设计为例》,他以遗产保护地的建筑创作实践为切入点,与大家分享了瓜州榆林窟环境整治与管理及辅助用房设计到建成的整个过程。该项目面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苛的设计限制要求,将建筑设计作为完善遗产环境的一种方式,统筹整合建筑形态、流线组织、使用功能和管理需求,积极参与施工过程控制,在弱化建筑个性表达的同时,服务于遗产价值的表达。
交通大学黄印武副教授
最后,王林教授作为点评人主持了提问环节,交大设计学院博士生们就论文写作及图像文献解读等问题与讲座专家进行了问答交流。王林教授表示,学刊从建筑遗产保护类学术写作、历史研究方法和手段、历史环境建筑创作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入探讨与讲座分享,让在座师生受益匪浅。同时深感各位老师对于学术研究的沉浸和专注、严谨与求实,充分展现《建筑遗产》学刊高品质办刊的精神与追求,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交通大学王林教授
作为《建筑遗产》学刊走进高校系列活动的第一站,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系近年来在木结构建筑历史与技术领域、建成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再创作,以及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会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合作,共同推动建筑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和影响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建筑遗产学刊):论文写作与投稿暨《建筑遗产》学术交流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