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获奖项目 |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

获 奖 项 目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项目地点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

编制时间

2017年-2018年

项目规模

4.9 平方公里

项目主持

庄宇

项目完成单位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员

庄  宇、杨春侠、林美凤、卢济威、赖绍雄、张其扬、郑荣泉、何镇文、林华山、黄  凯、耿慧志、王 一、裴晏昵、陈  杰、吴闽林

编制完成时间

2018年2月

获奖情况

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三等奖、2019年度福建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规划背景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漳州作为海丝文化的节点城市,正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随着“厦漳一体化”发展计划和厦漳城际轨道R3线上坂站的落实,201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五湖四海”的生态战略和“西进北延”的发展思路,启动漳州西湖片区的城市设计,推进“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建设。
 

1.1 

场地的特征


漳州西湖片区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西部的芝山镇,距主城区6.6km,占地约4.9平方公里,是老城区、高校园区与金峰开发区等的衔接地带。西邻九龙江,远望圆山风景区,东临金峰开发区,北至金峰水厂,南起惠民路。总体规划中,该区域作为主城的北部延伸,主要承担居住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功能。

基地呈狭长形,南北长约3.7公里,东西最宽处约2.3公里,区内植被丰茂、水系贯通、地形变化丰富,并规划多片滞洪区。同时,遗产资源多样,既有新石器时代的覆船山遗址,也有家族宗祠等12处市区级文物点和29株百年以上的古树。

如图1所示,片区西侧依托九龙江,水资源充沛,整体地形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地形起伏,最大高差32米,植被茂密,有多片香蕉林、芒果林等树种形成的生态绿斑,生态环境极具保护价值。

获奖项目 |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图1、漳州西湖片区影像图

来源:漳州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1.2 

面临的挑战


西湖片区的未来发展面临三大挑战,即“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如何兼顾城市洪涝防治和高品质城市的塑造”、“如何避免江滨路和防洪堤坝对滨水区与城市的切割”。

——步行可达性问题:标高14米的防汛堤坝阻隔了九龙江与城市,使得西湖片区临江却不见江;

——交通阻隔问题:南北向滨江快速路过境交通,东西向金峰大桥过境交通穿越片区;

——保护与开发问题:生态低洼地形、原始生态斑块与城市建设形成低质量的剥离。


1.3 

目标和愿景


本项目中的“根植场域”,即以顺应生态、顺应文化、顺应发展为原则,确立发展目标。顺应生态包括尊重大地地形、滨水资源、生态绿斑;顺应文化包括尊重历史保护建筑、村落文脉(祠堂文化)、文物古迹(覆船山);顺应发展包括高效合理利用轨道交通资源和城市北进拓展需求。结合区位优势、特色资源以及挑战,城市设计提出四方面发展目标和愿景:

——依托老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漳州北部特色活力片区;

——结合高架轨道上坂车站,形成对外辐射交通枢纽及对内公交换乘中心;

——兼顾产业发展和市民生活需求,打造服务配套齐全的高品质全龄居住街区;

——利用山丘林带、滞洪湖体和原始地形,整合九龙江滨水资源,凸显湖光山色的生态环境特色。

1.4 

设计理念


从上述问题和发展愿景的分析,西湖片区的未来需要突出既有场地的特征,更需要将大容量的开发形态合理地嫁接到场地,打造“根植与此”的有机结合特征,为此,我们提出三方面设计理念和相关的十二条策略:

生态城市理念:利用现状自然要素,塑造水绿系统;坚持紧凑发展,适当提升局部区域的开发强度;倡导低碳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绿道系统;采用海绵城市技术手段,应对地方气候。(深化设计策略见图2中的1-5)

活力城市理念:城市设计致力于营造功能高度混合的15小时活力区;化解超大街坊尺度,促进步行;发挥公共空间在不同时段的使用价值;打破公共资源的条块分割,鼓励分时共享;兼顾多种人群需求,创建“居住、就业、旅游”综合片区(深化设计策略见图2中的6-8)。

景观都市理念:西湖片区采取“拥江发展”策略,营建“江-湖-城”共构的城市有机体;将洪涝规划与都市景观融合;通过地形重塑,消解堤坝对滨水区的空间阻隔(深化设计策略见图2中的9-12)。


获奖项目 |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获奖项目 |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图2 规划理念图示(左)  

图3 城市设计总图(右)

来源:作者自绘制


规划要点


2.1 

整合滨江路和防汛堤坝,基于行为活动特点,塑造“堤内堤外一体化、通江达湖”空格局


通过二层步行平台跨越北江滨路下沉隧道,连接堤外郊野公园,形成九龙江和西湖“水绿一体化系统”。原本步行不宜到达的堤外郊野公园成为城市重要绿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其中将设置多项运动主题活动,更好地满足生态园市民锻炼和康养的需求。


获奖项目 |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图4 场地剖面

来源:作者自绘


2.2

依托地形地貌和防涝规划,融合海绵城市概念,创造蜿蜒起伏的自然山水生态景观


结合防涝和滞洪要求,城市设计切合原有地形形成蜿蜒曲折的多层次湖面,并保留多个山丘,形成湖面、曲水、瀑布等多样的水体景观。规划地形顺应自然地形并兼顾地块开发需求。和原有的生态植被密切结合,保护三十余颗古树和多片生态林斑块,形成密林峡谷、林中湿地等植被景观。

获奖项目 |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图5 现状地形与规划地形分析

来源:作者自绘


2.3

利用场地和堤坝高程,衔接轻轨车站,组织立体步行系统和混合功能,激发城市活力


城市设计结合地形、堤坝和江滨路,塑造多基面的步行街道。将R3上坂车站的站厅与堤坝上的城市外滩连接,形成串联商业中心、漳州一中、医院和养老院以及立体骑楼区的二层步行及电瓶车系统,创造了“步行友好”的西湖片区,也为日后与跨江的圆山风景区、水仙花海、荔枝花海等贯通提供可能,为城市的“拥江发展”战略打好基础(图6)。

设计中强化轨道R3线上坂站的快轨“集结”作用,布局辐射周边地区的公交枢纽,建立绿色有轨电车系统和共享单车网络,以及市民和旅游团队的小车大巴,形成“进得来留得住”的公共活动和旅游中心区。


获奖项目 |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图6 二层步行系统及公共交通体系

来源:作者自绘


2.4

植入多元公共设施和功能体系,塑造特色风貌及公共福祉空间


在引入住宅开发以及适量的办公和商业设施的同时,设计更注重湖区的社会共享和公共生活,特别植入了“闽南传统文化中心”、“漳州水仙花艺术中心”、“蚂蚁艺术工作坊” 、“西湖画院”等公共文化和体育休闲项目,使西湖成为漳州市民公共生活的热点地区。同时,布局“漳州一中”等多所中小学和二甲医院、养老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使全社会都能分享到生态园建设带来的福祉。


获奖项目 |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图7 主要公共设施分布

来源:作者自绘


城市设计在“面江临湖”地区布局拥有文化商业娱乐功能的“城市外滩”和“西湖港湾”,同时还依山就势设置了“西湖塔”、“林中树屋”、“康山小镇”等体验性地标酒店,以及“长堤烟树”、“湖山观止”等诸多景点,并特别建议在“主湖区”安排“漳州一台戏”系列山水演出,形成平时、周末、假日、庆典等不同时段的场景活动体验,创造城市“醉美”特色区。结合“漳州古城”等市中心景点,激发“目的地”的旅游需求,使“公园城市”成为漳州“旅游+”经济大发展的引擎之一。

2.5

保护漳州特色文化和历史印迹,形成承前启后的文化基因和“新旧共生”特色片区


设计力求保护不同时代的本土历史遗存信息,通过各种物质化的形态载体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在兼顾遗产保护的同时,运用城市设计的思维和方法,采取空间布局、建筑表皮、景观配置等协调手段,实现“新旧共生”的目的。

项目保留“覆船山”等12处历史文物遗存、保护“林氏耕礼堂”等19处宗祠、民居等老建筑和场地,多处道路和景点名称也融入了“谢溪头”等原地名的取义,以及恢复“古码头”等历史场景意向,通过新旧共生形成特色片区,使市民和游客能够体验文化印记,留住往日乡愁,再续文化创新(图8)。


获奖项目 |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图8 观音庙与上坂轨交站的“新旧共生”

来源:作者自绘


城市设计节点


节点既是体现城市设计中形态组织关系的关键点,也是未来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优质环境和地方特色的重要场所。在本项目中,为落实有机城市的具体策略,形成与建筑、市政、景观等工程项目的良好衔接,提出了多处整合不同形态要素的节点设计作为后续工作的起点。限于篇幅,本文仅以立体骑楼商业区和上坂站交通枢纽区为例简要介绍。

3.1 

立体骑楼商业区


立体骑楼商业区沿西湖北岸贯穿商业商务区、居住区、文化休闲区,并结合堤坝自然地形形成“堤内堤外一体化”的城市临湖开放空间。作为步行系统中的重要节点,结合既有微地形和周围设计高差形成两层的立体商街,上层衔接了堤坝区高程的城市客厅和上坂车站区的步行主街(图9),下层结合排涝河道、码头和周边道路的高程构成滨水入口广场(图10)。商业街长约400米,两侧保持商业界面连续,高宽比为1:1.5,吸取闽南传统建筑特色,设置进深3m净高5m的骑楼空间,形成适应本地气候特征而简洁明快的建筑风貌。


获奖项目 |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图9 上层骑楼步行街平面及透视

来源:作者自绘


获奖项目 |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图10 下层滨水入口广场平面及透视

来源:作者自绘


3.2 

上坂站交通枢纽区


有效整合周边土地和交通资源是交通枢纽的设置的关键点,上坂轻轨站交通枢纽区设计采取了“交通换乘便捷、人车集散立体、功能形态紧凑”的设计原则,在站区内立体设置空中轻轨站和地面公交有轨电车等交通场站设施,通过二层步行系统与紧邻的商业、办公和居住等城市功能形成整合,并延伸至立体商街和临江公园等公共区域,成为形态紧凑、功能复合的城市活力中心。依托枢纽站的出行优势进行区域高强度开发,设置多座城市综合体,并结合湖体等自然景观塑造疏密有序、错落有致的城市形态。枢纽区紧凑立体的开发模式有效节约了土地,将更多土地留给了市民、游客的开发(图11)。


获奖项目 |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图11 上坂站交通枢纽平面及透视

来源:作者自绘


获奖项目 |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图12 漳州西湖生态园鸟瞰图

来源:作者自绘

 

获奖项目 |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图13漳州西湖生态园沿九龙江城市轮廓线

来源:作者自绘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获奖项目 | 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