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盟 | 赵燕菁专栏
赵燕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和经济学院双聘教授
困难的选择:
内循环还是外循环
我今天借这个主题想谈谈外循环和城市化的问题,空间的部分由于时间问题我就简单提及。先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突然想起内循环了?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最早在社科领域专家的座谈会上,提出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实之前很多专家提出中国的外循环“不靠谱”了,现在要出问题了,未来可能要以内循环为主,所以才提出来这么一个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放弃外循环,所以提出来内外双循环。实际上其中的困难在于,到底是选择外循环还是双循环?从这张图(图1)大家可以看出来,中国和世界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外贸依存度超高,日本这些国家外贸依存度已经很高了,但是我们比他们还高。不过也有一个趋势,就是近年来(2007年、2008年以后),我们国家的对外依存度开始下降了。我想我们先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进行外循环?如果这个外循环的原因不存在了,我们就可以走向内循环了。
▲ 图1.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比较
资料来源:陈果,自由贸易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微信公众号“陈果A股策略”2017年11月12日发布。
01
外循环的原因
货币
现在国内大部分的研究都认为,我们无法解决内循环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市场,所以必须出口。只要我们解决了内需的市场,就不需要依赖外部的经济,就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内循环。但是,我想提出一个观点供大家讨论:
中国经济没有办法实现内循环,真正的原因不是我们缺少石油,也不是缺少美国的市场和技术,而是在最底层缺少支撑经济内循环的货币。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出口给别人?其目的是换来货币。如果换来的货币不是特别需要的,我们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出口。真正的原因是中国需要的是货币,所以必须通过出口来换取货币,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国际分工。
分工模式
▲ 图2. 世界不同收入国家的M2与GDP的比值情况比较
有没有货币,社会分工的水平大不一样。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是,依赖货币分工(市场)的比重越高,经济就越发达, 资本(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正相关)形成能力也就越强。
世界上有不同种类的分工。其中有靠货币分工的,也有靠非货币分工的。比如,我国以前的计划经济就是靠非货币分工。图2统计中把世界各个不同收入国家创造货币的能力与其GDP进行比较,越往上的高收入国家M2越高,紧接着中等收入国家次之。总而言之,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即货币经济越发达,社会分工越发达,发展水平越高,GDP就越高,大概形成了这么一个正相关的关系。所以我们为什么需要货币?关键是要解决货币不足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创造出跟发达国家同等的货币,才是经济的问题所在。
英国的经济长期以来对外输出,靠市场来扩张。它为什么在国际贸易中需要顺差?同样是贸易,为什么逆差不行?凯恩斯指出,如果增加顺差,政府可以增加对外的投资,这是唯一的办法。为什么要对外投资?因为贸易为顺差的时候,贵金属(货币)会向内流,所以政府可以降低国内的利率,也就是本国的资本会便宜,这样在国内的投资在和其他的经济体竞争中才具有优势。凯恩斯是从货币的角度理解顺差的意义。获得货币的地区,在贸易中可以极大地提高本地的分工效率,因为它的资本会比货币流出的地区更便宜。因此,货币流出的地区,长期下来人口增长快过资本的增长,经济一定会引发内卷,就是说人均的资本会下降,这个时候贸易的顺差和逆差会对不同的货币区产生完全相反的经济影响。
货币饥渴
中国历史上也是如此。历史上我们为什么不发达?就是因为长期以来,货币处于饥渴的状态:中国的货币从来都没有满足过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看到几个大的朝代,从秦朝、汉朝一直到宋朝,都是货币创造的高峰,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高峰。所以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几乎也是货币发行量的函数。中国的内循环在元朝以前的宋朝达到高峰。
外循环的开启
从元朝开始,中国变成外循环了。整个欧亚大陆在元朝成为统一的货币区,这个时候中国的货币和西亚的货币是流通的:西亚卖出商品,中国的黄金流到西亚。明朝虽然国家独立了(把元朝干掉了),但是货币没有独立,,所以明朝没有恢复到宋朝的分工水平,而是继承了元朝的制度,基本是计划经济。朱元璋早期的政策和我们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非常相像。
因此,在没有货币的时候,就必须走回计划经济的道路,才能维持最基本的分工。那么明朝是从什么时候经济开始繁荣的?就是大航海带来了外部货币,开启了中国的白银时代,也就是货币流入的国际大循环。中国经济在明朝的后期,白银大规模流入以后,基本上达到了宋朝时候的巅峰。当然所谓的白银时代和西班牙人在南美发现了一个超级银矿,运到中国换取丝绸、瓷器有关。中国因为在元朝没有货币,我们的黄金、白银都流到西亚,造成了经济萎缩。而明朝末年通过贸易顺差,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中国经济快速恢复,在江南一代发展出非常繁荣的市场经济(特别是张居正改革以后,用白银来交税)。
货币周期
▲ 图3. 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航线示意图,左侧红点为马尼拉,右侧红点为墨西哥阿卡普尔科
资料来源:于圣明,历史上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今日中拉贸易的机遇,观察者网
因此,中国的经济周期基本上和货币流进流出有关。比如说,明朝为什么灭亡?就是因为1640年前后,日本的白银和葡萄牙的白银都开始出现问题(断流了),所以中国的明朝一下就完蛋了。到了康乾盛世的时候,白银又恢复了,所以我们回到康乾盛世。世界白银减产以后,中国又出现动乱(太平天国)。之后美国和墨西哥的白银进入中国,我们就把太平天国给剿灭了。后来的洋务运动,跟美国和澳大利亚发现的银矿密切相关。到了民国的时候,全世界都跑去采用金本位,这个时候世界上白银特别充裕,而中国采用的是银本位,所以在民国的“黄金十年”,货币一下子变得非常充足,当时全世界都在金融危机,都在流动性不足(黄金非常有限),反而中国逆势增长,这才有了“黄金十年”的说法。
但是,等到美国人琢磨过来,发现黄金不够了,他们也要用白银来发行货币的时候,中国的白银又开始向美国流。1933年美国出台了《白银法案》,就是把美元和黄金、白银同时挂钩,中国的“黄金十年”又戛然而止。所以,中国的货币流入和流出,基本就决定了中国的经济周期。从大航海(白银时代)开始,中国的货币问题几乎就是贸易问题,中国的经济问题就是货币问题。中国的兴衰完全和货币的流入流出正相关。贸易外循环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与其说我们缺少需求,要把东西送给人家,不如说我们缺的是货币,需要进口大量的贵金属。一直到今天,贸易和货币的共生关系,也未发生本质的改变。我们出口给外国,和当时民国出口给外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为了创造货币。
02
改革开放
内生货币
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中国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和明朝非常的相像,共产党一执政发现没有钱,美元黄金都被运到台湾去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采用计划经济。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跟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很多政策,包括户籍政策、人口流动等都非常相像。
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因为中国缺少贵金属,所以基本都是用实物作为本位,生产多少实物,就把实物作为物资,用物资做抵押发行货币。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货币也非常不足,因为你必须要压缩当下的消费,才能有剩余的物资创造货币。
中国那个时候的货币基本上没有信用一说,全都是靠现金和存款,现金加上存款就是人民币发行的总量。所谓的现金和存款,就是退出流通的物资的符号。因为中国没有办法用货币进行分工,所以当时中国计划经济一直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 图4. 人民币发行总量与现金和存款(1995-1978)的关系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主页上提供的货币信贷数据
国际循环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1987年,王建提出了“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战略,也就是所谓的“两头(资本和市场)在外,大进大出”。中国没钱,我们就用外国的资本。我们太穷了,没有市场,就把东西卖给外国人。中国中间生产环节的劳动力特别便宜,我们就在中间劳动力环节收一道。结果是美国人你就不用干活了,活我替你干,生产出来的东西再卖给你。
这个战略在1987年提出来以后,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这是因为中国当时的货币还是内生的货币,是计划经济时期的货币。1994年,人民币和美元并轨以后,我们的货币就成为挂钩美元的货币了,人民币出口的顺差就等于美元储蓄的增加。相当于白银成为我们国家的货币一样。实际上,当时的人民币就是美元的一个符号,因为我们和美元基本是挂钩的,这个时候(1994年)我们国家出口迅速增长,进口美元发行人民币。和明朝一样,一下就使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分工水平迅速提高。
中国的货币从这个时候开始,又从内生转向了外生。中国从内循环,又变成了外循环。我们之所以外循环,就是我们国家缺钱。顺差就意味着进口美元,跟明朝大航海时代、民国黄金时代进口白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两个时代都创造了经济的繁荣。如果我们没有顺差生成货币,就没有我们1990年代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货币革命
但是,我们要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中国的顺差,就意味着别人的逆差。为什么当初中国不改革开放?大家可以注意到,以前的发达国家,都是为了争夺市场和为了争夺顺差,如果改革开放之后是逆差,最后的结果就是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爆发?就是因为鸦片战争之前,我们对英国大量的是顺差,最后英国一定要通过鸦片贸易来平衡中国出口的顺差,形成顺差之后贸易对它是才有用的。中国的虎门硝烟以后,人家就“揍”了我们一顿,因为它一定要变成顺差。中国在历史上都是这样。
▲ 图5. 20世纪90年代之前,传统私募债券市场占据美国债市半壁江山
资料来源:美联储、兴业研究
为什么美国突然就变好了?美国不要顺差了?美国不光是对中国保持逆差,美国对全世界都是这样。但是,美国不仅没有像凯恩斯所说的那样导致经济箫条,而且还和中国一起成为全世界的赢家,中国赚钱了,美国赚更多的钱。我给出的答案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世界的货币生成机制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
原来世界上的黄金、白银全都是有限的实物货币,如果这个货币转移到你们国家去,别人的货币就减少;你要是发展了,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货币;你大量顺差了,那别人的货币就会减少,别人的经济就会衰落。所以,在实物货币时代,你的发展就是以别人不发展为代价。但到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货币(也就是美元)和实物脱钩了,它变成了一个信用货币。信用是什么?信用就是你只要未来能够有东西做抵押,我就能够创造美元。只要我给你贷款,我同时就在创造货币。所以货币就变成无限的了,关键就看你有没有信用了—只要你有信用,生产多少货币都行。这就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
信用货币
▲ 图6.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前后美国的贸易差额
资料来源:刘建江,《美国贸易逆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因此,美国人就不在乎顺差了,因为他们根本不靠顺差来获得货币。
相反,他们是靠卖货币来做生意,等于美国能够(通过美元)无限地挖出白银,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美国的贸易基本上是平衡的,还有顺差。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相当于一下变成挖出来的白银了,它可以无限地挖白银,可以无限地输出货币。所以,我们全世界卖东西给美国,跟美国卖白银给我们是一个道理。美元就是现在的白银,但是美元是源源不断的。
中美互补
显而易见,这个世界国际经济大循环,不光是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同时还改变了美国的经济。在过去四十年,我们中国是最大的劳动力市场,美国是最大的资本市场。这样一互补,中国一下钱就多了,美国一下劳动力就多了。中国和美国联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因此,所谓的全球化,其实就是中国和美国的分工,其他的国家都在旁边看着。全球化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和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发达国家里面美国发展最快,发展中国家里面中国发展最快。
▲ 图7.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前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实际小时工资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美国劳工统计局(BLS)以及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EPI)。
中国的劳动力通过货币,大量替代了美国的劳动力。所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和解体之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在上升,而美国的劳动收入一直不增长,从70年代末期开始,美国的中产阶级收入基本没有增加,但是美国的财富可是翻了好几倍。那个时候美国1万多美元变到现在6万多美元,可实际上美国的劳工阶级的收入并没有增加,这些钱全都跑到资本家手里去了——这就是美国的问题。
03
外循环解体
为什么这种外循环分工玩不下去了?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理解中国为什么从外循环好好的要变成内循环为主。好像是美国逼着我们转型,其实不是这样的。
货币解决
这个问题是因为中国导致的,而不是美国导致的。在这个交易中对美国是有利的。大家可以看这张图(图8)。在2008年前,中国的货币比日本、欧盟和美国都少,是最低的。但是到了2008年以后,中国的货币开始急速地上升,而我们的贸易顺差并没有这么快地上升,就是我们并没有出口那么多东西给美国,换取美元急速的增加,而我们的货币却出现了急速的上升。中国货币的曲线完全脱离了顺差的曲线。
▲ 图8. 世界各经济体M2变化曲线
资料来源:CEIC全球经济数据库
土地信用
这些货币是怎么生成的?我们必须要给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是中国的货币也变成信用货币了:我们只要有信用,我们也可以内生自己的货币,就是不用进口美国的货币,也可以内生货币。现在进口美国的货币,实际是央行结算以后生成的是M1、M0,生成的是基础货币,但是市场上真正流通的货币是M2。M2是用我们国家自己的信用生成的。按理说,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能使用信用货币,创造足够的资本,就是因为没有信用。反过来也意味着,2008年前后,中国一定有一个巨大的信用被创造出来了,才能创造这么多的货币。
▲ 图9. 中国的房地产隐藏着货币生成的秘密
资料来源:陈见南,“450万亿!中国房产总值超美欧日之和,但股票市值为何只有1/10?”,微信公众号“数据宝”,2018年11月发布。本图经重新绘制而成,采用2018年统计数据。关于中国房产总值的计算公式是:房产总值=平均房价*总人口*平均住房面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7165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49973亿元,则平均房价为8737元每平。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平方米。据此计算,中国房产总值达到475万亿元。当然,上述计算方式可能出现高估的问题,主要问题就是使用2018年房产销售均价可能高估实际房产均价,因为存在大量并非商品房的房产。
互补解体
货币内生了以后,随着资本数量的增长,中国的内卷化消失了。原来我们是劳动力特别过剩,外国所有人的活儿都做——因为劳动力太多。但是从2008年前后开始,突然我们国家自己的劳动力不够了。这并非劳动力总人口开始减少(没有发生战役、瘟疫),而是说明资本增加了。
资本增加原来一直比劳动力慢:我国古代的资本一直是土地,土地是固定的,劳动力一直在增加,人均的资本就会减少。现在资本的增加快过劳动力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在变慢,同时另一方面意味着资产有一个爆炸式的增长,不知道从哪儿来了一大笔资产,使得劳动力在很短的时间内不够了。这张图是劳动价格和资本价格的比:越平,说明资本越少,劳动越多。
▲ 图10. 1970-2015年亚洲主要经济体劳动力价格与资本价格比值的变化
资料来源:APO Productivity Databook 2018, Asia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大家可以看到2005年前后,中国有一个非常陡的增长。大家想想劳动力在这个前后没有突然的增加。比如,大家并没有突然从2005年前后开始生孩子了,人口基本是平稳的,但是我们的资本迅速地增加。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中国经济的拐点出现在2005年前后,那时突然创造出了足够的资本,所以才我们能够在2008年的时候逆势增长。全世界都没有钱的时候,我们中国还推出了4万亿。
循环解体
现在中国有钱了,这个时候美国开始要追求顺差了。为什么?因为美国所谓的逆差,大家总以为美国赚了便宜,实际上美国对全世界各国的逆差,都是以牺牲本国的就业和牺牲本国的市场为代价的,这和当年西班牙一样的。虽然当年西班牙的白银很多,但是全被英国人通过顺差给挣走了。所以,真正的资本生成和真正的工业化是在英国发生,没有在西班牙发生。美国这样做也是和当时西班牙那样做一样,它天天卖钱,进口的必然是货。这些货物所附着的劳动和就业全都跑到外国去了。中国和美国的双方分工是不可持续的,所以特朗普说美国也要制造业回归了。
美国一开始追求顺差,说中国赚了太多便宜了,我们要把制造业带回美国,这个时候全世界的外循环就不存在了,又回到早期所有国家都要追求顺差的时候,就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的时代。因此,中国现在从外循环转到内循环,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整个大环境变了。我们不要指望特朗普下台,拜登会变得更好,而是中国和美国的分工再这样分下去,美国的社会的分化就完蛋了。美国的工人阶级一定要找一个自己的代言人。在现在的全球化分工里面,是中国的劳工干掉了美国的劳工。中国的劳工和资本家形成了一个组合,把美国的劳工甩到一边去了,这在美国是不可持续的。
如此我们就解释了内循环的必然性,而不是权宜之计和暂时的。因此,我们现在有两个前景:中国要想实现内循环,必须要生成足够多的货币—必须像宋朝一样,而不能像明朝一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内循环。然后,中国才能像美国变成全球化的主场。如果中国没有生成足够的货币就强调内循环,强调中国不依靠美国,要反击美国的封锁,要跟全世界的经济体脱钩,或者被美国脱钩,中国就会被逼得回到改革开放之前:没有货币大家只好回到计划经济。
04
单循环走向双循环
最后讲一下单循环走向双循环。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从内循环向外循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所以从政府到学术界到民间,都想我们千万不要回到内循环,太可怕了,因为内循环就意味着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计划经济,那个时候大家都经历过。所以我们所有的人都说,无论如何都要和美国挂上钩,千万不能被全世界给甩了。但是美国现在就是想甩了中国,就是不想让中国发展,认为中国老想吸美国的血。
美国经验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可以看一下,在世界历史上内循环有没有崛起的?我们不说中国古代的宋朝,因为宋朝毕竟不是工业化时代,我们就看美国。美国崛起成世界大国的时候,实际上它并不是跟全球化完全挂钩的。美国有一段时间是叫光荣孤立,就是欧洲的事儿全不参合,但是你也别惹我。按理说,美国的经济孤立在北美大陆上,应该是不断衰落的,因为他的分工范围很小。但美国成功地通过内循环,在美洲创造了足以和旧大陆相匹敌的市场和经济规模,甚至最后碾压旧大陆。
美国怎样做到的?美国最主要的关键,是没有像中国的计划经济发展受到抑制,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解决货币的问题,美国解决了货币问题。美国刚建国的时候也没有黄金,美元跟废纸一样。汉密尔顿创造了一个信用货币,不用黄金、白银做抵押来发行美元,而是用美国财政部未来的收益——税收做抵押,一下子就创造出足够的货币。因此,美国并不需要像欧洲、日本老的殖民主义国家通过海外殖民、战争、掠夺和赔偿来获得资本。美国长期地奉行孤立,通过大规模城市化,将北美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
我们可以看出来,美国孤立的成功,实际上是因为他的货币是有双层构架的:一个是在内循环方面,美国的美元是信用货币,所以它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只要有信用,就可以生成美元。但是美国又靠和黄金挂钩参加了全球分工,因为英镑和世界其他的货币都是和黄金挂钩的。美国避免了对黄金的依赖,他无须把内循环和外循环挂在一起。因此,美国就能够独立地在北美大陆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市场,这是因为美洲大陆的美元是信用货币。
中国对策
回过头来我们可以想想中国怎么办?中国和美国其实非常类似。我们这样的大国走到一定程度以后,完全靠顺差从别的国家掠取资源是不现实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可以,但是中国不行。如果中国的顺差无限增大,全世界都是逆差,人家就别过了,美国也是一样。中国这种大国发展到一定体量之后,必须要内生货币。中国必须要自己成为自己货币的创造者,而不能靠把别人的财富转移到自己国家来生成货币。美国的崛起和宋朝的繁荣告诉我们,其实内生的货币不是不可能的,只要货币能解决,就不要害怕会回到明朝,或者会回到计划经济时代。而且,中国和美国一样会成为一个主场,而不是必须要把东西卖到别人的市场里去。
城市角色
最后,简单讲一下和城市的关系。中国的货币是怎么创造的?中国的货币就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生产出来的货币如果没有人要就会是个大麻烦。如果中国出现通货紧缩和社会分工的下降,中国的城市化就会停止。中国的城市化基本是货币的曲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时候,就是我们国家货币供给最充分的时候。
中国过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2000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化快速的发展,说明我们解决了中国的资本问题,因为城市化特别消耗资本。我们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最大的成功是解决了货币内生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个意识。现在很多人说我们的债务是坏的,中国的债务已经占到全世界的多少多少。其实大家可以看出,所有进入现代经济的国家,债务一定会高。债务越低的国家,经济就越落后。
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债务,是因为有需求。要是不创造债务,现在所有的投资都必须压缩消费,必须把今天消费省下来的钱进行投资。债务不是这样的:今天还可以照常消费,但是投资的钱来自于以后的钱。有人说,中国是把以后子孙的财富都用了。现在要是不用,这个财富压根没有,子孙也没有,得用了以后才会有。所以债务多不一定不好,中国就是在债务增加的阶段发展的才快;债务少也不见得好。关键是看产生债务以后,修的路,修的桥,对应的是不是有价值的资产。在大沙漠里、荒山野岭里修路修桥,没有形成资产,这样的债务就是有问题的。如果修的高速公路和高铁,都能带来税收,它就是好的债务。因此,债务不分大小、多少,而是分好坏。现代增长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依赖减少过去的积累,而是要创造出能够产生资产的债务。我们不妨想想,能够带来好债务的资产在哪儿?它们不会在荒山野岭,不会在农村,不会在海洋,而是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都集中在城市里面。
这就是城市规划师为什么在内循环里面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我们才能创造好的资产(当然我们也能创造坏的资产)。好的资产才能带来好的债务,只有好的债务才能发行货币。中国的货币和美国的货币一样,就是通过贷款生成的。不是通过有没有节省(省下来的钱存到银行里),或者用黄金、白银和美元做抵押,而是有一个好的故事、好的信用、好的抵押品,就能够把钱贷出去,在贷款的一瞬间生成货币。只要债务在增加,社会融资在增加,就证明货币在增加。一旦这个债务减少了,咱们就完蛋了。因为债务减少了,在现代的货币生成里面,同时意味着货币减少,这两个是一回事。
我们一定要在城市里面创造足够的资本市场,创造能够抵押的信用。大家可以看一看中国的货币是什么生成的?中国的货币大部分都是房地产生成的。中国的股票市场是10万亿美元的规模,和日本的股票市场差不多,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大概是欧洲的二分之一。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比欧洲大三分之一,比日本大三倍。欧洲的资本市场要小于美国的资本市场一个数量级,欧洲的资本市场又比日本的资本市场大,日本的房地产市场大概10万亿,日本的股票市场大概6万亿。中国的股票市场跟日本差不多,但是中国光是房地产一项创造出来的社会融资,(中国银行和房子相关的抵押品创造出来的收益),大概是65万亿,超过了美国、日本两个资本市场之和。所以为什么中国本来是一个穷国,但突然发现中国特别有钱。不是因为我们有钱,是因为我们的资本一下膨胀了。这些资本从哪儿来?就是我们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来的。
因此,如果在没有找到新的资本市场之前,我们把房地产市场给打垮了,我们就会同时断送掉双循环。因为房地产虽然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但它是我们银行信用的主要来源,从而生成了我们的货币。没有货币,我们的分工水平会迅速下降。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房地产市场),才能够抵抗美国要我们从外循环走向内循环。如果美国人可以决定我们能不能实行外循环,但内循环是我们说了算。我们能不能玩好内循环,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像当年北美市场一样,创造出自己足够的货币。这样我们就不能回到改革开放之前,而是要像汉密尔顿一样,生成足够的信用货币。信用从哪儿来?我们国家现在的信用就在房地产市场。在还没有创造出股票市场、债务市场,就先把房地产市场打垮了,我们国家最后的结果是货币没了。货币内生不了,内循环就实现不了。
我觉得这是目前我看到的最危险的。现在住建部非要跟房价过不去,打压房价。我们就没有想到它的副作用会在在货币这块出现。战役胜利了,不见得能赢得战争。我们打赢了所有的战役——把房地产打压下去了,土地也卖不出去了,我们输掉了整个战争。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全局来思考现在的政策。
最大风险
土地金融崩溃是非常危险的。从8月份开始,第二轮集中供地的时候,不少城市的住宅用地都出现流拍。我们知道,中国除住宅用地之外的其他用地都不赚钱,工业用地甚至还要赔钱,办公、酒店用地早已过剩了,真正能赚点儿钱的就是房地产。杭州、合肥、成都,这些都是中国的明星城市,都是中国最需要信用的城市,结果都流拍了。
▲ 图11. 历年房地产销售面积与社会融资总额的相关性
资料来源:wind,东证衍生品研究院
千万不要以为房地产价格低就一定是好事。有人说长沙、重庆房价低,经济发展不也挺好吗?大家要注意,只要房价低的地方地价一定低。地价低的地方,政府要想建设同样的东西就必须负债。因此,这几个城市负债率一定是最高的。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的结果是什么?不是地方政府卖不出去地没钱了,而是大家都要还钱去杠杆,这个时候银行的债务就消失了。原来银行手上持有大量的债务,现在债务消失了。大家一起到银行取钱这个银行会完蛋,大家一起到银行去还钱银行也会完蛋。因为当银行的债务没了的时候,市场上的流动性货币也没了。因为我们是信用就货币,是靠贷款生成的。
所以,现在最着急的是央行,央行比住建部着急多了,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因为只要没有房地产,地方政府的抵押品就不值钱,房价下跌,地价就下跌,就要补充抵押品。地方政府哪儿有钱呢?我估计在未来几个月之内,我们国家的社会资本融资一定会急剧下降。大家一看社融下降了,就知道我们国家的货币没了。所有M2高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所有M2低的国家都是穷国。虽然我们国家不是特别富,但是M2特别高,一旦我们国家M2消失了,就会一夜回到改革开放之前,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货币也消失了。
信用需求
中国必须要创造货币的需求,因为现在我们有信用。如果现在没有人需要货币,这样就创造不了资产,从而无法形成债务和贷款。因为我们国家所有的货币都是在银行里通过借贷创造的。如果大家都不借钱了,反正地也不赚钱了,房子也不赚钱了,没有人开发、没有人建设,这个时候我们国家的生成货币要下降。
为什么要实施“一带一路”?为什么要替外国人建基础设施?就是让外国人借中国的钱,我们才能把货币发行出去,我们要得到货币。改革开放日本给中国大量的日元贷款是用中国的资产作抵押的,这些全都是日元信用的来源,所以日元才能成为国际货币。我们现在走的就是日本的老路。大家在做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创造能够产生回报的资产:创造的资产越多,就越需要货币,也就越需要贷款——这应该是我们城市规划一项重要的职能。我们国家没有人专门去设计生成项目,虽然按理说这应该是发改委的事儿。你必须生成项目,生成项目之后才能创造资产,有能够赚钱的资产,才能去银行举债,才能创造出货币。
现在中国大量的项目,都是地方政府创造的。现在地方政府也要熄火了,因为地卖不出去了。我觉得如果中国房地产市场出问题,一定要有一个新的债务市场接过来,但现在股票市场更不靠谱。要实现内循环,我们国家的货币怎么生成?地方政府的债已经很高了,我建议国家现在的国债要像美国的国债一样,把(货币生成的任务)接过来。这个时候就要中央政府用你的信用到央行去举债,你举债才能生成货币,而且它的规模要能替代地方政府土地生成的债务。这个规模是非常大的,中国的房地产创造的信用是几十万亿(在银行抵押出来几十万亿的债务)。股票市场也要改革。
住房问题
最后,我们要看看所有的基础设施投资里面,好的资产在哪里?我提一个建议,“十四五”期间一定要把住房变成产生信用的一部分——是保障房,而不是商品房。商品房是通过土地创造的地方政府的信用,股票创造是的企业的信用,我们的保障房是要把每一个劳动者未来的收益贴现过来,成为家庭的重资产。所以要把住房当成与当年铁公鸡基础设施一样的重要投资。因为建设住宅现在目前来讲不会过剩,它还是安全的,和建更多的高铁和机场不一样。当然不是说免费给人提供,而是说创造出金融工具——必须是贷款才能够创造出货币。
我曾提出用“先租后售”的办法:先找银行借钱创造出货币,然后收租金,到期以后房改再还给银行。通过这样一个循环来生成货币,可以避免像美国这样产生阶级分化,让我们的劳动阶层,也能参与到资本的增长里面去。美国之所以产生这么严重的阶级分化,是因为美国的股票市场都是被极少人拥有的,大量的人都不拥有资本。所以在财富的分工里面美国越富,它的贫富差距越严重。如果中国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也一定会走向美国这条路。因此,一定要让每个家庭拥有住房,拥有资产,可以跟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步。
纲举目张
我们所有的战略一定要集中。不是说今天把教育整一下,课外辅导整了,明天又把医疗整一下。这些都可以,但是真正的核心只有几个,一定要抓住那几个。你糊里糊涂把这些全整完了,最后房地产也完蛋了,股票都下跌了,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国家没有货币了。中国的股票市场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我们要保的,它现在即使有再大的问题,但是现在能创造货币,能解决我们更基本的问题,我们就忍它一下。所以,我觉得时机变得很重要。我认为中国下一步应该尽快解决大规模提供保障房的问题,争取做到新加坡的水平,这样中国就能够在新的竞争中获胜。
结论
结论很简单。第一个结论是说中国要双循环,货币是我们的关键。千万不要其他的一通“循环”,最后没有货币,没有货币以后也就没有需求。
第二个结论是说城市在双循环里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为我们创造的资产信用来源,也是生成货币主要的源泉。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双循环里面扮演的关键角色。
总而言之:
货币内生,双循环才有基础;
城市在信用创造中扮演关键角色。
本文根据赵燕菁教授在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共同承办的,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道规划–双循环与城乡空间优化会议上的发言整理。经赵燕菁教授审定后发布。
■
青盟 | 赵燕菁专栏
赵燕菁 | 弦歌如缕 岁月悠扬–记中规院老情报所与《国际城市规划》
赵燕菁 | 为什么说“土地财政”是伟大的制度创新–兼答路乾(肆)
赵燕菁 | 为什么说“土地财政”是伟大的制度创新–兼答路乾(叁)
赵燕菁 | 为什么说“土地财政”是伟大的制度创新–兼答路乾(贰)
赵燕菁 | 为什么说“土地财政”是伟大的制度创新–兼答路乾(壹)
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最有理想的规划师
在想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
我们是来自中国两岸四地规划工作一线的青年规划师,我们认为规划师应当心怀理想。我们强调原创,提供独立思考的专业平台和催化创新思想的熔炉。
我们崇尚硅谷马车轮酒吧的“非正式交流氛围”,它曾是硅谷奇迹最神秘的催化剂。我们营造规划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广场–U-AGORA,希望在这个广场上远瞻前沿,近接地气,呼应时代。
我们真诚期待你的参与。欢迎投稿,参加或发起活动。我们的微信号:chinayouthplanner;邮箱:chinayouthunion15@163.com。同时敬请关注官方微博: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赵燕菁|城市化与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