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烟台市特色小(城)镇总体规划》案例,该案例是我国第一个市域层面的特色小城镇总体概念规划,提出了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探索了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功能,在支撑新旧动能转换、承载就地城镇化、引领乡村振兴三个方面与特色小(城)镇培育进行了充分衔接。以下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小城镇规划”。
2020年9月19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的“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小城镇规划优秀案例分享交流活动在线直播开展。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圣凯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的项目《烟台市特色小(城)镇总体规划》作为优秀成果案例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传统上特色小(城)镇规划主要针对个案,本案例是我国第一个市域层面的特色小城镇总体概念规划,提出了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探索了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功能,在支撑新旧动能转换、承载就地城镇化、引领乡村振兴三个方面与特色小(城)镇培育进行了充分衔接。
特色小城镇是国家探索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抓手之一,同时,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现实层面,烟台的小城镇近年来遇到了转型动力不足、发展停滞、人居环境品质不高的问题。2017年起,在国家特色小(城)镇创建工作的推动下,无论是山东省还是烟台市,对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发展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烟台的自然地理条件体现为“八山两平原”的特点,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本案例对当地资源,比如农业、矿产资源、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传统的政府文件和统计资料获取的基础上,团队又以田野调查为手段,获取了大量的微观数据。
就研究对象而言,烟台市有106个乡镇、街道在规划范围内,从中选取了13个涵盖烟台市各种主要资源类型的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又针对规划、住建、发改、国土、农业、旅游等部门,以及乡镇领导、重点企业等完成了260份问卷,获得了比较扎实的基础资料。
烟台概况
烟台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内,是重要的中心节点。烟台的经济总量2019年在山东省处于第三位,仅次于青岛和济南。
从研究范围来看,烟台市一共有153个乡镇街道,其中已经融入城市的街道,不在规划研究范围以内,所以,团队将18个独立街道、82个建制镇、6个乡,最后合计106个乡镇街道作为研究单元。
1、烟台小城镇现状整体特征
首先,烟台小城镇的发展总体上平稳向好,经济状况好。
其次,空间差异上(从规模以及其他指标来看)西北部城镇发展较好,而东南和中部乡镇的发展水平较低。
第三,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但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农业方面发展较好,但是绿色和品牌化水平并不高;工业方面支柱产业比较清晰,但是主要分布在县级城市,乡镇级的主导产业不够清晰;第三产业方面,主要还是传统的批发零售物流仓储等为主。
第四,小城镇的发展呈现分化的态势,尤其是沿海化和集中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空间上,近年的增长地区集聚在沿海,个别的在重要的交通通道之上,其他的普通乡镇获得的发展机会比较少。
第五,山海城岛的风貌多样,山水林海田构成了烟台重要的风貌要素,但是景观特色缺失。常见行列式的布局,城镇布局单一。
第六,旅游资源丰富,但转化不足,没有成为较强的发展优势。
2、烟台小城镇现状发展趋势和问题
第一,特色小(城)镇带来的投资热潮,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第二,投资项目总体体现烟台的地方特色,“旅游+”与“+旅游”的趋势比较明显,但是普遍出现的是景区式的景点,缺乏全域式的思维;
第三,各个乡镇的特色比较鲜明,但是特色品牌的名声没有形成;
第四,新兴项目成为本地发展的新代表或新地标,在当地得到较高的认可度;
第五,城镇风貌普遍特色缺失,面貌相对落后,提升人居环境是未来工作的核心;
第六,大地景观缺乏整体的统筹的景观设计,用地破碎化和城乡对立割裂问题显著;
第七,从小城镇的集聚能力来看,小城镇的就业机会缺乏是最主要的短板,但同时邻里氛围是加分项;
第八,子女教育、设施完善是小城镇居民向县城或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
3、研判小城镇整体发展形势
从国内发展趋势来看,普遍的收缩和高度分化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背景,同时小城镇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城乡一体化的阶段,小城镇仍然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也必须承认,我国并不具备小城镇普遍崛起的必要条件,建设中心仍然需要择优培育。
从烟台的发展趋势来看,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突出烟台市的自然特色,包括烟台市在海洋、林果、资源、文化方面的特色。
基于前面的分析,规划提出了烟台市小城镇发展的五大目标,同时也提出了强化产业重构、完善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文化再造、创新管理机制五个发展策略。
面向发展目标,基于对烟台市小城镇当前发展情况的认识,规划提出未来烟台市小城镇应该承担三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支撑新旧动能转型,主要是重新树立小城镇在烟台市产业功能体系中的作用。
第二,承载就地城镇化,主要是强调小城镇通过产业功能的完善,以及公共服务的完善,成为乡村地区就地城镇化重要的载体。
第三,引领乡村振兴,主要是推动小城镇向乡村公共服务的延伸来提升功能。
5、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潜力评价
规划提出了一种新的小城镇评价方法与决策思路。作为市域层面的特色小(城)镇研究,要为市域层面小城镇特色发展提供方向,既包含特色化发展的方向,也包含着培养成功的可能性。
案例从特色和潜力两个角度提出新的评价方法,结合评价结果,把小城镇特色发展的潜力分为五个等级。这个评价结果成为遴选小城镇进行特色培育,以及后续推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6、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路径
借鉴欧美、日本等小城镇发展的模式,通过多种模式的梳理,可以得出结论:特色资源和IP的运用是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模式。无论是依托自然资源的日本小城镇,还是基于工业技术发展的欧美小城镇。
同时,能够发展相对比较成功的小城镇,往往是在两大优势之间至少具备一样:其一是区位优势,基本上是属于大城市的近郊区位;其二就是资源禀赋的优势,小城镇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先天资源条件。
基于上述分析,案例针对小城镇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的特色化发展潜力,把烟台市小城镇划分为11种培养对象,并通过把11种类型的小城镇特色化发展与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挂钩的方式,推动各个主管部门对各自主导功能下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进行规范和引导。
1、规划类型探索——我国第一个市域层面的特色小(城)镇概念规划
本案例是规划团队当前接触到的第一个市域层面上的特色小(城)镇总体性概念规划,是从传统的针对个案的特色小城镇规划到市域统筹的突破。以烟台市82个建制镇、6个乡、18个独立街道为规划对象。
基于这样的基本情况,团队认为其发展核心,首先是特色资源,决定小(城)镇能否够取得特色化发展方向的基础;同时,技术水平和发展潜力则决定其具有特色化发展资源前提下,培育成功的可能性。
2、工作方法探索——提出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案例提出了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分析法,从特色资源、基础水平、发展动能三方面对小城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四个层面33项评价指标。这些基础数据的获得,既包含宏观的统计数据,也包含微观的田野调查结果。
建设特色小城镇是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首先要理清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概念,以及二者相互支撑的关系。
规划团队认为“特色小镇”强调的是产业板块和工作板块,是特色小城镇能够培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同时“特色小城镇”以行政区划为单元,为特色小城镇提供了管理主体,也提供了空间的载体。
在供给侧改革角度,要强调小城镇在市域层面产业体系重构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小城镇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小城镇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完善服务功能,能够充分发挥其在城镇化中的作用,也就是案例所提出的小城镇三大功能承载——支撑新旧动能转换、承载就地城镇化以及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文章内容来自:小城镇规划
▌注:本文为国匠城编辑、排版,转载请在明显位置标明来源
已有4003名规划师加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市域层面特色小镇总体概念规划案例推荐:烟台市特色小(城)镇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