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它是老舍笔下的“驼铃古道”,它是千百年来连通京城与塞外的“千年古道、百年老街”,历时了五年的修缮改造与保护更新,今天的它重焕生机、大放异彩,成为吸引着大批年轻人前来参观游览的网红打卡地,它就是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点任务,也是2022年冬奥会展示石景山区乃至北京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古道足音”一经播出,吸引了广大市民对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热切关注,引发了相关人士的热烈反响和共鸣,他们是切身参与街区修缮改造的规划师们,是统筹谋划、汇聚合力推进街区保护更新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管委会、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石景山分局、社区等政府工作人员,是极具文化创意的商户,是祖祖辈辈扎根于此的老模式口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心中的“古道足音”。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用规划绘蓝图 让古道换新颜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石景山模式口是一个有独特魅力的地区,是北京中心城唯一具有京西历史文化特征的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和所有城市建成区一样,这里也存在各种现实矛盾和问题。这里既承载着一代代居住在这里或关心这里的人们的情感记忆,也担负着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各种苦辣酸甜。模式口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通过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制定全面的保护区更新目标和实施有计划的保护更新策略,模式口从民间早市聚集地转型为有历史文化活力的地区,有更多的人到这里探访模式口,因它的神奇与神秘而发出感叹。


作为石景山金顶街街道和模式口社区的责任规划师,我们的规划工作默默地伴随模式口的变化。看到模式口在第二季《我是规划师》节目中以新鲜的视角呈现出来,我们为模式口的保护更新成效感到欣慰,为规划工作感到自豪。


现在的模式口保护更新有了更加全面的支撑,从规划研究到设计营造,从组织管理到策划运营,从制度建设到试点探索,从专家的关爱呵护到在地社区民众自发而积极的参与,模式口的未来有了更加多元的路径。规划对模式口的期许已经落地生根发芽,各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共建共治共享、人人都是规划师这些城市治理理念在模式口地区转化为生动实践。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所副所长

金顶街街道责任规划师  鞠鹏艳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古道足音——从精美绝伦的法海寺壁画到驼铃声声的出关隘口,模式口穿越时光的轨迹,向我们诉说了他的前世与今生。通过城市有机更新,模式口告别了拥挤与脏乱,重新找回了充满活力的古街风韵。规划师们通过20几年来的努力和坚守,秉承“文物保护是核心、有机更新是遵循、民生改善是重点”的原则,成就了模式口的新生。由此生动的案例联想到责任规划师工作,愈发感到在推动城市更新进程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要进一步发挥责任规划师的优势,打通首都规划精细化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首先要着眼基层,深度参与规划实施工作。模式口的更新过程中,老爷庙旧址的保护、龙王庙广场的更新、老民居的加固改造、街区功能业态的定位等等都是以保护规划为抓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最终实现了街区的活力复兴。责任规划师要真正做到扎根街道社区,深入了解街区的空间资源情况、难点和痛点问题、以及居民的真实诉求。在规划实施和城市更新过程中统筹考虑民生保障、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品质提升等问题,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二是要积极拓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口街区改造过程中,规划师会同街道办事处解决了内涝的问题,使老街走出阴霾雨过天晴。在城市更新中要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基层前哨”作用和创造力,助力“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逐渐走向政府自上而下引导和全民自下而上参与的治理格局。三是以项目为抓手,探索创新城市更新路径。模式口为我们提供了传承保护老城活力复兴的样例,而今年正在开展的“建党百年·服务百姓·营造属于您的百个公共空间”的城市公共空间提升活动,将会带来更多的不同类型的城市更新样例。我们将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的作用,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出一条上下合力、资源节约、群众满意、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实施路径。

——委学习实践班学员 吴鹏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悠悠驼铃,钟声杳杳,之前从未曾想到过在京西还有这样一条厚重的道路,它一头连着驼铃古道隘口,一头通向城市未来方向,站在这里似乎能听到历史与今天的对话。面对这样一座历经沧桑沉浮、极具辨识度的村落,千年古街文物保护,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街区业态提升优化如何整体推进成为摆在规划师们面前的三大命题。


在规划师们一张张图纸、一次次讨论、一步步丈量中,我们看到了答案——坚持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引领,在保护中找准功能定位:一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扎深城市更新的根基,为未来模式口地区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力量;二是全力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夯实民生改善的支柱,引领居民参与规划、形成共治格局;三是不断引入前沿消费业态,繁荣区域发展的枝叶,让驼铃引得来人更能留得住人。

——委学习实践班学员 杨波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京西古道重要节点,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记忆。龙形大街、驼铃古道、法海寺、承恩寺、田义墓等作为重要载体承载了模式口厚重的传统文化。2002年,模式口被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2020年,文保区更新计划开启。


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大街上,感受着独特的京西文化,切身体会到了古道重生后所焕发的勃勃生机。规划师们的精雕细琢,为石景山区的城市更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总体规划上先行保护,措施上先行控制,形成了更新改造的基本底色,不断推导推演进行校正,找到契合的保护方案、更新措施及织补内容。发动专家团队,调用相关数据,用好测绘所形成的基础平台,将平面转化为三维空间效果,梳理公共空间,整治沿街立面,分离过境交通,采用生态化及海绵城市建设手段,既强调整体性保护,又着力提升功能业态,把历史意蕴融入现代生活。


改造后的模式口正逐渐恢复昔日繁华,不仅为老模式口人留住了乡愁,也成为了极具辨识度的打卡地。不仅再现了老舍笔下的古道风采,也恢复了千年古街的历史风韵。

——石景山分局第一学习实践小组 安静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京西古道模式口,悠悠驼铃数百年”。《我是规划师——古道足音》让我对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重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对政府主导、多方力量汇集参与到模式口恢复性修建和保护性修缮的精神所折服,再次以新旧更迭的视角领略到了石景山之美,石景山之变,石景山之新。


身为规划事业的一员,有幸能参与到节目的前期拍摄和选点等工作,对节目的播出更是欣喜和期待。《我是规划师—古道足音》从宏观层面讲述了模式口历史街区的前身今世,以微观细节的变化和更新,通过邂逅、雨、开锅、归来等小章节的叙述,动态勾勒出了模式口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和改造历程。在政府主导下,模式口文保区改造坚持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最大限度保护了街区格局、肌理,积极探索共融共生的实施路径。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落实好“管委会牵头、政府部门把关、设计单位支撑、专家委员会论证、属地街道参与”五结合工作机制,全力配合好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让历史文化街区能被更多人知晓,让千年驼铃古道再现古街新风韵。

——石景山分局第二学习实践小组 李曌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跟随着《我是规划师》的镜头,我们一起走进了石景山模式口。说起“驼铃古道”的模式口地区,总不禁让人想到法海寺、骆驼祥子、承恩寺、田义墓等等,这也正体现出模式口在石景山区的历史文化地位。模式口地区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它所代表的城市更新必须兼具文化内涵、功能需求和商业价值的协调统一。


历史文化街区代表城市的“记忆”,体现城市发展的脉络。模式口的改造,贯穿了人文历史情怀,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整个改造的“魂”,为改造后依然住在这里的居民留住乡愁,为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历史。


居住环境改善也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需要重点考虑的环节之一。通过房屋修缮、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满足居民生活和地区发展的功能需求,从而一改昔日破旧、拥挤、落后的城市面貌,是整个改造的“形”。


作为历史街区,只有具备了“魂”和“形”的基础,做到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才能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反之,过度的商业开发会从根本上切断整个历史街区的文化脉络,从而造成“千城一面”。模式口地区改造不仅是街区改造、城市更新,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作为规划工作者,要想办法、出实招,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建设出人民满意的城市。

——石景山分局第三学习实践小组 孟婧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模式口地区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有连接京城与塞外的龙形古道,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从这里走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古道消失,这里陷入了落寂。为了保护这颗沧海遗珠,2002年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21年9月,历时五年修缮改造后的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遗留的石墙,历史文脉清晰,肌理独特,饱经风霜又独具味道;精雕细琢的屋檐、石阶,绽放着独特的姿态。古老与现代相映,历史与未来交融,古街恢复了昔日繁华。


作为规自工作者,观看《古道足音》之后,结合本职工作,感触颇丰。实践证明,现代生活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能够增强文化底蕴,优秀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能够焕发无限生机。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关键是让历史文化与城市规划和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发展相融合。只有在保护中建设,在传承中发展,才能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守护好城市生命,使其在展现历史底蕴的同时散发现代魅力。

——石景山分局第四学习实践小组 唐金丽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观看完《我是规划师》第二季《古道足音》,感受到了真正的“古道 斯存”,也在节目中见证了充满古韵的模式口,是如何在繁忙喧闹中蜕变重生。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当今正面临着历史风貌保护和街区更新及基础设施提升的多重发展需求,在节目中我们见证了规划工作者们从启动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缮整治相关规划工作到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发展难题从而促进城市更新发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陪伴参与式规划。规划始终离不开公众的参与。而且我觉得公众对于规划的参与也体现了他们对于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价值的认同,他们在环境改善上有着自己的见解,在文化活力上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专业的差异,而我们的规划工作者们从专业角度帮助他们对标认知差异找准历史保护方向,促进社区居民达成广泛共识,点燃了广大基层群众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热情与期待。作为规划工作者在现今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更应该注重公众参与,充分倾听民意,真正做有温度、有内涵的规划。

——通州分局学习实践小组  周晓颖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2021年11月29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我是规划师》第2季之《古道足音》 节目,这一期的主体是关于北京老城外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的“模式口”。模式口位于石景山区中部,东与琅山村为邻,西至模式口隘口,南至金顶北路,北靠蟠龙山。此地原名磨石口,因盛产磨石而得名。此地古为京西重镇,西山的煤炭、木石,均由此处入京。


但随着社会发展,曾经的京西重镇、繁荣古道,如今已不复往昔辉煌,破败的历史古迹,杂乱的街巷面貌都无声的诉说着如今的凄凉。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改善老旧小区居民生活质量、使模式口重新焕发活力,寻求经济发展新业态,一大批专家学者、规划工作者携手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在地方政府的综合协调调度下,在保留模式口特有文化符号的基础之上,秉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基本原则,勇于创新、积极作为,使模式口旧貌换新颜。


通过“模式口”的更新改造,我们需要认识到对于规划工作者而言,我们的工作有群众看得到的地方,也有群众看不到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更是如此。城市发展的历史如何保留和再现,如何让历史文化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如何将历史文化与新生事物有机结合,都是需要重点思考和关注的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物质发展,文化建设工作同样重要,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通州分局学习实践小组  原振华


政企合作话更新 激发城市新动能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观看《古道足音》后,深刻感觉到规划师在模式口城市更新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模式口是石景山区唯一一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前该片区生活环境差,类似“城中村”,全街遍布占道经营的小商小贩,还有著名的法海寺早市,国保、市保文物单位周边环境较差。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责任规划师的关心指导下,在实施单位的积极努力下,我们始终坚持“文物保护是核心,环境整治是前提,有机更新是遵循,民生改善是重点,业态提升是关键”的核心理念和工作思路,通过近五年的时间,模式口老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不断引入新业态,激发了街区活力,成为石景山新一处“打卡点”,更加坚定了我对模式口的改造信念。下一步将持续推动模式口改造提升,力争把模式口建设成为彰显历史文化魅力和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部建设办公室(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管委会)副主任 李如松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第二批1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一片,东西向的模式口大街作为京西驼铃古道,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文化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这里街巷狭窄交通不畅,历史文化特色渐失,功能业态繁复庞杂,公共服务设施短缺,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有机发展的和谐共生之路。近年来,伴随着综合整治和修缮改造计划的实施,对模式口地区进行整体保护、有机更新,让人们重新遇见了模式口。


作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一份子和一名规划自然资源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延续文脉,承载乡愁是保护区发展的核心,也是保护区发展的历史使命。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可以让模式口被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让更多的人走进模式口,感受模式口。如今,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已正式开街,文创市集和多元化的商业业态为古老街区带来新的动能,千年驼铃古道再现古街新风韵。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规划引领,探索创新机制,注重文化传承,循序渐进,多方共治,逐步推动模式口的保护与复兴。

——石景山分局规划编制与城市设计科 张悦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是2002年北京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街区规划启动与改造更新前,飞线漫天、停车难、出行难、排污难,成为困扰民生的突出问题。既要保护丰富的文物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民生改善,提升生活幸福感,这是摆在我们规自人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也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使命。很荣幸作为一名规自人,见证了在众规平台和“五结合”机制下,专家、当地居民、规自人、责师以及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模式口的变化,历史文化街区内违法建设拆除工作有序开展,市政设施建设不断补充完善,重现街巷肌理展现古老村庄风采,重塑公共空间为居民补充生活休憩、邻里交流等公共空间,切实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模式口开街后,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无形中对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保护、地区活力更新和基础设施提升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去努力探索模式口地区保护更新的规划路径,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激发街区内生动力,让千年驼铃古道再现古街新风韵,实现环境整治与民生改善并举的城市有机更新之路。

——石景山分局规划实施科 许多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历史上模式口大街曾是北京城区向西的主要通道,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区域外部到达主要通过五环路、阜石路等城市快速路衔接石门路、金顶北街、永引渠南路。经过多年修缮改造,现在模式口大街街区风貌已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了一处充满繁荣发展活力、生活气息浓厚的开放式空间,承载着历史变迁的文化遗产,展现了京西古道的发展轨迹。


未来模式口地区将加快南北侧道路建设和内部胡同、小巷改造,结合文保区房屋肌理形成活络的线网步行空间。建立合理管控措施在满足居民停车需求同时疏解模式口大街,打造焕然一新的步行街区。搭建历史文化特色浓厚的内部旅游公共交通系统,引导游客通过地铁、公交接驳摆渡车参观游览,从而提高区域总体交通运行效率,让更多的人见证京西数百年历史的沧桑变化,欣赏大雄宝殿三世佛像的精美绝伦,品尝模式口地道的传统美食,享受片刻的舒缓和沉醉。

——石景山分局市政交通科 王冰一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我是规划师《古道足音》这一集把我们带到了石景山区模式口的驼铃古道,通过回顾历史、对比整治修缮前后的蜕变,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规划师的魅力。原来的模式口村低端业态聚集,私搭乱建严重,居民生活质量每况愈下。为重现京西古道的繁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2017年石景山区全面启动了对模式口文保区的整治修缮工程,集中对违法建设和私搭乱建进行清理整治。作为一名执法工作者,有幸参加了这次整治活动,忘不了一次次深入现场为老百姓解读法规政策,忘不了从起初的不被理解到后来的支持与肯定,更忘不了当地居民对修缮整治后的憧憬和期盼。


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原来我们眼中这些静止不动的散发着威严之气的古老建筑焕发新生,真正实现与历史的第二次重逢。曾经的“脏乱差”,到如今的“满街景”,具有京西和本地特色的民俗景观遍布其中,模式口老街环俊聚秀、两袖繁昌的神韵风采又回来了。当然,“模式口开街”只是一个开始,更新提升还将继续。

——石景山分局执法队 李诗雨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自2016年模式口村社区正式启动改造以来,作为社区工作者,亲历着每一天的改变。在这当中,有些许的不理解,不认同,而现在的我愈发理解了模式口修缮改造是以保为基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五年来的改造是有形的,是可以看到和参与的,为了改造而进行的大量调研工作,最大限度的保留文化遗产而制定详细合理规划,反复的进行方案设计和更改,力求保留更多的模式口原有文化,最终能够承现给大家的模式口,是幕后无数人的倾心付出。不仅要感谢所有参与模式口修缮改造的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以及《我是规划师》栏目,是你们加速了模式口改造步伐,让我们模式口人有希望有信心,相信模式口的明天会更好。同时也向模式口属地百姓五年来的付出表示感谢,没有他们的配合,也不会如此顺利地推进保护更新。

——模式口村社区居委会委员  任媛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作为项目的亲历者,我们泰福恒公司是2020年来到模式口,参与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项目的。现在回想起刚到模式口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模式口大街东口的公厕,因为年久失修,刚从东面进模式口就闻到臭气,前面有块石头写着“京西古道”,如果让这样一个场景作为模式口地区入口形象实在是太差了。我们团队决定坚决要改变这个重要节点的形象,使它成为模式口地区的新亮点、新名片。后来和设计沟通,决定将公厕重新改造,利用有限土地和“京西书局”共同建造成一个整体建筑,这片区整顿好了,入口形象好了,百姓的环境好了,回想项目在建设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也就都值了。这只是举了一个节点例子,其实改造好每一个节点都来之不易。看到片尾,看到一张张新旧对比图,自己有些激动了,感觉能见证模式口地区的重新繁荣与兴盛,我深为我们团队感到自豪,感谢参与这个项目的每一位工作者,希望通过建设改造,模式口街区能被更多人熟知,更加繁荣,更多人知道法海寺壁画。

——北京泰福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张皓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走进一条古商道,追寻一段历史的脉络,讲述一份精彩人间故事。《我是规划师》以其综合的视角,专业、开阔、人文的方式,复盘了模式口城市更新的建设历程。


作为模式口建设的参与者,重新阅读建设的历程,感慨良多。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建设发展的必选项。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的路径探索,模式口的建设成为有益实践。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城市现代生活的需要、浅山区与城市扩展的冲突解决,是伴随建设过程中需要持续思考的内容。人与城、山与城、历史与今天,在模式口更加呈现出紧密相关性,而面向未来的思考方式,为模式口的发展建设寻找到了一种解决的方案。更加精细化、渐进式,强调在地性、重民生、重未来的设计,使区域建设呈现出可持续,动态发展的更新模式。


“古道足音” 细腻、温情、专业的讲述了模式口历史与今天,讲述了这里今天的城市更新,让我们站在今天期待明天更加美好。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史丽秀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提起咱模式口的历史,我们当地老住户都是骄傲自豪的。模式口,原名“磨石口”,以盛产青石磨刀石而得名,是通往京城的交通要道,而那时最重要的运输工具便是骆驼,村中商贾云集,驼队迤逦,驼铃声声不绝,京西古道就留下了“驼铃古道”的美称。据村里老人讲,骆驼队来回一趟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曾有模式口村人赶着骆驼通过八达岭的四十五里盘山道,穿过四天四夜不见人烟的大草原,奔波半年多,把货物从北京一直运到苏联境内……像这样的传奇故事,在赶驼人中还流传着很多。而模式口村民靠着这条古道,在清末至民国最为兴盛繁华,在京西一带享有盛名。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模式口在静谧中渐渐没落了。我们这些老居民从祖父辈儿就住在这儿,虽然对模式口感情很深,但说实话,过去模式口的环境真的比较差,交通不便,房屋漏雨,道路积水,条件很不好。政府开始改造后,特别是近一年,模式口大街发生了很大变化,街区环境整体提升了,房屋也修缮了,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我们特别满意,老百姓获得了真正的实惠,现在大街上的人气也越来越旺了,商铺越开越多,希望今后的模式口越来越好,成为北京的“西锣鼓巷”。

——模式口老居民  孙玉华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作为模式口的老商户,我们看着它越变越好,过去虽然也开着买卖,但周边环境较差,挣得也不多。前几年,政府改造模式口,看着街区渐渐改变,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有老街的特色和味道,还开了年轻人喜欢打卡的网红院子和文化陈列馆,街上游客也多了,我们心中日渐欣喜。听说模式口商街重新规划招商,要引入更多的文化体验、特色餐饮和老字号美食,我们也在这筹备了一个新铺子,更新业态、升级店面,在老街坊的支持和新客人的光顾下,新开的商铺生意很好,看了《我是规划师》栏目后我才了解到模式口街区改造的背后还有这么多人的辛勤努力,感谢这些参与模式口修缮改造的专家学者和建设者们,你们让模式口日新月异,逐渐重现昔日的商贾繁华。

——模式口老商户  杨靖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模式口地区改造升级,让我们有机会能在老舍笔下的“驼铃古道”上开一家庭院式咖啡,与石刻文物园做邻居,背山临街的一进院落,红墙灰砖,古树参天,景色别致。项目实施单位制定的商业业态提升计划和我们在古院里开咖啡厅的想法不谋而合,疫情期间,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从设计到开业仅用时4个月。院内布置了融合模式口历史文化的微缩展览,可以让人们在咖啡的香气中感受历史变迁,感受时间在模式口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烙印。2020年10月开业以来,依托这种文化展览加咖啡休憩的新颖模式,让咖啡店得到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喜爱和鼓励,我们也在和客人们的交流交往中不断提升和进步。希望这种古朴中式的院落加上西方咖啡文化可以给咖啡爱好者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咖啡店老板  史伯涵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早些时日到访过法海寺,在壁画带来的震撼下也惊喜于山下的老街。驼铃古道给我的感觉是闲适,溜溜达达一下午,喝了果茶,吃了炸糕,还买了一只小飞鼠。沿街的店铺不是林立,而是与当地的居民相得益彰,是在别处难觅的烟火气。《我是规划师》的播出会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真的值得推荐。也是看了栏目,才知道这个地方是近几年才发生的改变,疏解整治,环境改善,注重民生,相关单位真是下了大力气,从保护到更新,从过去到未来。为模式口有好的规划感到高兴,为模式口能切实的发生改变感到高兴。

——游客



《我是规划师》将与您相约一场

不一样的沉浸式体验

体验由规划带来的不尽精彩

体验属于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


每周一晚21:00

北京卫视不见不散!


本内容及图片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学习实践班、石景山分局、通州分局学习实践小组提供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沿着铁轨与河流的方向,开启一场横跨老北京的旅途

我是规划师丨转角遇见幸福

2021十大“北京最美街巷”揭晓!名单拿好,去打卡!


您与京城,一之隔!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古道足音”唤醒百年老街 绽放古今融合新风采 ——《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三集引发热烈反响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