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概念是10年前产生的关于如何将通讯和信息科技运用到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效率,增强竞争力中,并且提供给我们新的解决城市公平,贫困,社会崩塌,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城市发展概念”(Harrison C,et al ,2010)。智慧城市经常被描述为将真实城市的形态和运行数字化模拟;各种基础设施与电子设备组合,并通过网络相联系,提供实时城市动向状况;通过数据整合、分析、反馈,以提高效率、平等、安全和生活品质。城市规划作为城市运行的总体筹划,必将与智慧城市发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普及。首先,移动网络,移动设备,社交网络,以及互联网等服务的普及让更多人加入到由数字和信息集合而成的网络中来,于是在城市内形成巨大的信息流,而这些信息流正是智慧城市可以运用并加以处理的材料。其次,遥感技术和网络数据抓取技术等一系列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收集和捕捉城市中流动的大量信息数据的能力。再者,智慧城市对这些收集到的数据的再处理再挖掘,给数据增加了附加价值。现在流行的大数据技术基本就是基于这样的原理。
智慧城市的建设影响到城市发展运营的各个领域和层次,这一方面为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内容,需要各个层次的城市规划在编制时考量智慧城市相关的因素和条件;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兴起带来的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政策制定的步骤、新的城市管理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等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工具,从而促进城市规划的进步和发展。
事实上,智慧城市的很多典型应用已经在西方国家实现。欧洲、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开始在各个层次上用智慧城市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目前全球(不含中国)约有2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我国也高度重视智慧城市的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部与发改委等各相关部委先后出台措施指导、鼓励智慧城市的发展,并批准了200多个试点智慧城市。
详细内容请关注《城市规划》2014年第11期杂志,《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基于各种空间尺度的实践分析》,作者:王鹏、杜竞强。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