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作者:王开/树下小人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配乐:

加泰罗尼亚官方颂歌《收割者》,为纪念1639年与1640年的加泰罗尼亚人民反抗马德里压迫、寻求独立的收割者战争而创作,是加泰罗尼亚人追求自由的象征歌曲。



从地缘、语言到身份认同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在千百年来的地缘、历史、和经济作用下,加泰罗尼亚地区产生了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即便在成为西班牙一部分的500多年里,加泰罗尼亚依旧有自己的语言和习俗。加泰罗尼亚语(又名瓦伦西亚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同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一样源于拉丁语。


但需要注意的是:加泰罗尼亚从来都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王国或国家的名称,也从没有一个能涵盖这一概念的领土范围。它是某一具有独立文化体系的地域概念,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吴语区或粤语区的意思(但无论吴语还是粤语,都是汉语的方言分支,并不能称为独立的语言。且在中国即使方言有差异,却同属一个文化体系)


因此加泰罗尼亚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西班牙王国的加泰罗尼亚自治区,首府为巴萨罗那;但在广义的地缘和文化角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加泰罗尼亚语地区(Països Catalans),即指所有将泰罗尼亚语作为口语来使用的地区。这个概念所涉及到的地区范围就非常广泛了,涵盖了西班牙东南部、安道尔(安道拉亲王国,毗邻法国和西班牙的“袖珍国家”,也是唯一一个将加泰罗尼亚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法国南部意大利撒丁岛的部分地区。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深灰色区域是加泰罗尼亚语地区,下图显示其在欧洲的主权范围


加泰罗尼亚特有的文化体系带给加泰罗尼亚人极强的身份意识,加泰罗尼亚具有与西班牙迥异的文化传统和独特技艺。同内陆的马德里所处的梅塞塔高原(Meseta Central)不同,加泰罗尼亚所在的埃布罗河平原是连接伊比利亚半岛和欧洲大陆的通道,也是地中海的重要港口。历史上受到过迦太基文化(巴塞罗那城就是由迦太基国王、军事家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巴卡Hamilcar Barca建立的)、罗马文化、哥特文化、基督教文化、乃至阿拉伯文化的影响(马赛克装饰),也有地域因素造就的海港文化,包容又独特。


如果说今天的巴黎是“天堂与地狱并存的世界”,那么巴萨罗那就是四季如春的温暖人间。这座滨海的艺术之都,没有太多贵族的留痕、也没有太多难民的流离,巴萨罗那就是一座人人可以享受地中海暖风与阳光的公民之城,整洁、平等、有序,崇尚自由与勇气。这座城市无疑是加泰罗尼亚的中心和精髓。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从远航归来,携带着掠夺来的大量黄金和珍贵的植物(包括烟草),在巴塞罗那港口凯旋归来,随后将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从这里传遍世界。


分与合:政治联姻与革命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1469年,年仅17岁的阿拉贡王子费迪南德和18岁的卡斯蒂利亚公主伊莎贝拉结婚。1474年,卡斯蒂利亚公主伊莎贝拉即位,成为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女王伊莎贝拉一世(Isabella I of Castile);随后的1479年,她的丈夫阿拉贡王子费迪南德即位,称为阿拉贡国王费迪南多二世(Ferdinand II of Aragon),两人共治国家,合称“天主教双王”(西班牙语:Reyes Católicos)加泰罗尼亚地区作为阿拉贡王国的一部分并入西班牙王国,如同奉献给新成立的西班牙王国的“嫁妆”


随着夫妇二人将奈斯尔王朝(西班牙境内最后的穆斯林帝国)首都格拉纳达攻陷,雄踞在西班牙700年的穆斯林被驱逐出伊比利亚半岛,这标志着西班牙全境首次被基督教世界统一,基督教世界“收复失地运动”(西班牙语:Reconquista)终以胜利告终。


插入一篇有关格拉纳达(阿尔罕布拉宫)的文章(点击图片阅读)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图片上方文字意为“我主国王费迪南德和女王伊莎贝拉,卡斯蒂利亚与阿拉贡之王”


因为王室联姻而造成的合并,并没有使加泰罗尼人对卡斯蒂利亚民族(西班牙人的主体民族)有多强的认同感,反而从合并那一刻起,加泰罗尼亚就没有放弃过独立的意图(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区、巴伦西亚地区要求独立的情况类似)。此类事件的平息,往往只能依靠马德里中央政府的强力军事镇压(最著名的是发生在17世纪的收割者战争,同样以加泰罗尼亚失败而告终),而这更加激起了加泰罗尼亚的反抗情绪。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西班牙国徽,其中左下一面以红黄横纹组成的旗帜代表了阿拉贡和加泰罗尼亚,常被称为“令旗”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加泰罗尼亚独立运动旗帜


20世纪20年代,西班牙波旁王朝末代皇帝阿方索十三世(Alfonso XIII,1886-1941),就曾严酷镇压过巴塞罗那的革命活动。1936-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矛盾双方就是以马德里政府为首的国民军(奉行右翼偏法西斯主义,以法西斯独裁者佛朗哥为首)和以巴塞罗那、巴伦西亚为根据地的共和军(奉行左翼共产主义),内战空前惨烈。


1937年4月26日,纳粹德国臭名昭著的秃鹰军团(德语:Legion Condor)协助佛朗哥的国民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小城格尔尼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地毯式轰炸,大量无辜平民惨死,远在巴黎的画家毕加索完成了著名作品《格尔尼卡》,而毕加索的青年时代正是在巴萨罗那度过的。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描写西班牙内战的超现实主义巨作《格尔尼卡》


1938年,巴塞罗那被西班牙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1892-1975)的国民军的空军轰炸,造成大量平民死亡;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1938年,佛朗哥国民军空军轰炸巴塞罗那,造成大量巴塞罗那平民死亡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西班牙内战时期,巴塞罗那人民注视着天空中飞过的法西斯飞机。西班牙内战期间,巴塞罗那一度作为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事实上的首都接受国际援助并抵抗以佛朗哥为首的政府军。


著名作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曾经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赴西班牙内战前线,他支持共和军的反法西斯战争,并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1939年,海明威在西班牙内战前线的战壕中(右中戴眼镜留胡须者)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1936年7月,共和军和无政府主义者在巴塞罗那。(摄影师:Alamy Stock )


内战最终以法西斯独裁者佛朗哥的国民军胜利而告终,1939年国民军攻占当时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实际上的首都巴塞罗那,统一西班牙全境。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1939年1月26日,佛朗哥的国民军占领巴塞罗那。


佛朗哥执政期间曾在加泰罗尼亚逮捕杀害了上数万名左翼人士、共产党和支持独立者。还有消息称在佛朗哥执政期间整个西班牙有40万人被监禁和谋杀。佛朗哥下令取消加泰罗尼亚的自治权,禁止使用加泰罗尼亚语作为交流语言。


除此之外,佛朗哥还在教科书和电视节目中丑化加泰罗尼亚人和贬低加泰罗尼亚文化,打压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传统习俗,并从其他地区向加泰罗尼亚移民,以破坏加泰罗尼亚地区单一的民族构成而达到民族融合。这样的结果是广大西班牙人民对加泰罗尼亚人的生活方式不认可,巴塞罗那人曾经在西班牙民众的心目中地位最低。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2016年10月21日,在巴塞罗那举办的一次展览期间,矗立于巴塞罗那Born区的佛朗哥骑马像在夜间被不明人士袭击,失去了头部和手臂,并被鸡蛋清和涂鸦破坏。这座新塑的雕像被立起来不过两个月。(来源:意大利报纸《la rebbulica》)


到了1975年,佛朗哥死后,西班牙在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的带领下进行了民主转型,17个地区成为自治区,加泰罗尼亚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时期的加泰罗尼亚,已是其历史上最享有自主权的阶段了。


但加泰罗尼亚与中央的对抗,从未在西班牙的国家德比上有片刻消弭: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Fútbol Club Barcelona,简称巴萨Barca)与皇家马德里(Real Madrid Club de Fútbol,简称皇马),两个世界顶级的足坛豪门无时无刻不在延续着这种明争暗斗。同城德比有许多,但很少有两支死敌足球俱乐部,会有这么深刻的文化背景。假设加泰罗尼亚真的能够独立,世界球迷最关心的恐怕还是巴萨是否仍会出现在西甲的赛场上。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FCB 和 MCF的logo,天下谁人不识君


国际化: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巴塞罗那无疑是西班牙最具开放与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泰罗尼亚的资产阶级就致力于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兴盛,以对自身的深刻认识,力图建设一个有别于马德里的、自由、文化、国际性的加泰罗尼亚。


1888年巴塞罗那举办世界博览会(Expo),来自27个国家(包括中国和日本)的20万人参观了这场盛会,部分建筑由高迪设计。为了迎接世博会,巴塞罗那将城堡的大炮熔化制造出高达80米的哥伦布纪念碑(The Columbus Monument ),城堡公园一带的城市建筑得以振兴。


1929年巴塞罗那再次举办世博会,这次展会耗资1.3亿比塞塔,在门锥克山附近大兴土木,共有22个国家参加,其中电气工程、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成就最为出名。西屋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这家曾经世界顶级的设备制造商承建了魔法喷泉;密斯··德罗在巴萨罗那设计的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更是成为了整个现代主义最经典的象征之一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1929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发行的明信片。举办地在门锥克山(Montjuic Hill )和 城堡公园(Citadel Park)一带,背景为魔法喷泉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这样的设计出现在二战以前的1929年,想想也是不可思议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为德国馆专门设计的“巴萨罗那椅”


1992夏季奥运会在巴塞罗那举办,中国代表队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四名(54枚奖牌,16枚金牌),邓亚萍夺得乒乓球女单和女双两个金牌;美国篮球梦之队由”飞人”乔丹、”魔术师”约翰逊带领轻松夺冠。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邓亚萍和乔红在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双决赛上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飞人”乔丹在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建筑师、结构大师卡拉特罗瓦(Santiago Calatrava )为92年奥运会设计的奥运通讯塔


如果说马德里的斗牛代表西班牙主体民族卡斯蒂利亚人的英勇好战,加泰罗尼亚的传统叠人塔Castells),则在勇气之中增加了冷静与团结:她考验了人们对“力量、沉着、勇敢和理智”的平衡,是加泰罗尼亚最具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在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考验平衡、力量、团结的叠人塔运动


相反,加泰罗尼亚人却特别反感西班牙引以为豪的“国技”——斗牛。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于2010年通过了一项提案,成为西班牙第一个正式禁止在当地举办斗牛活动的地区。然而,西班牙宪法法院却认为斗牛禁令“违宪”,于2015年将其推翻,并声称自治区没有权利禁止斗牛。在文化上的认同差异,亦是加泰罗尼亚与西班牙政治争议的缩影。


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Colm Toibin,1973-75年居住在巴塞罗那)在《向巴塞罗那致敬》一书中也提到,和印象里热情喜欢热闹的西班牙人(卡斯蒂利亚民族)不同,加泰罗尼亚人对美酒与音乐都很有节制,不太喜欢夜生活。“真正”的加泰罗尼亚人会不无骄傲地说他们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放纵上。加泰罗尼亚语有个老幼皆智的短语“molta feina”,即“很多工作”。



艺术之城,大师辈出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在巴塞罗那的历史上出现了无数垂名青史的人物,歌唱家蒙特赛拉特·卡芭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NBA篮球中锋保罗.加索尔、网球名将拉斐尔·纳达尔(出生于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管辖的马略卡岛),而在艺术领域的萨尔瓦多·达利、安东尼·高迪、琼·米罗,已不仅仅是最著名的加泰罗尼亚人了,而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知名度的艺术家和建筑师。


此外,还有雕塑家阿里斯蒂德·马约尔,虽然他是法国人,但来自法国的加泰语区:鲁西永(见图一,位于法国东南部比利牛斯山脉北麓,也被称为北加泰罗尼亚)巴勃罗·毕加索,14岁随家人迁居巴萨罗那, 代表毕加索早期重要创作阶段的蓝色时期(the blue period,此时期的画作以蓝或蓝绿色调为主,画面忧郁而阴暗,人物敏感而沉着。),大部分作品就是在巴萨罗那完成的。今天全世界一共有两座毕加索博物馆,一座在巴黎,一座就在巴萨罗那。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星座》 _ 琼·米罗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air》,荷兰克勒勒-米勒博物馆 _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The Woman With The Lock of Hair》_ 毕加索


而说到巴萨罗那这座城市本身,不能不提两位建筑师:一位“看的见”的建筑师;和一位“看不见”的建筑师。


看的见的建筑师就是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í i Cornet,1852-1926),因为没有人能站在巴塞罗那的土地上而看不到安东尼·高迪,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勾勒了这座城市的最富想象力的线条。在建筑史中,高迪是个极为出类拔萃又极度异类的人,他与其他同时代的建筑大师都不一样,看不到太多联系。他作品里最明显的特征便是:从家具到建筑,几乎没有“直线”。因为他说: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属于上帝


高迪一生存世15件建筑作品,有7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他最重要的作品: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还未造完便成为遗产名录的遗产(1882开工,预计2026年完工)。高迪的梦幻视角融入了这座城市每一个人的生活里。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上图:圣家堂如同巴萨罗那这座城市的心脏一般,无可替代

下图:从下往上俯瞰圣家堂中殿的屋顶景观


高迪的曲线建筑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当地传统技术的支撑:加泰罗尼亚穹顶(Catalan vault),一种加泰罗尼亚地区独特的建筑工艺。它通常用普通的平砖,借助纵向向心木架的支引,铺设而成具有优雅曲线的拱形。这种拱利用砖块之间的交叠可以形成复杂的大跨曲面。


高迪一生都未离开过加泰罗尼亚,他几乎只会说加泰罗尼亚语,出门办事通常还要带一个西班牙语翻译。他一生的追求便是创造“加泰罗尼亚”的建筑。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的加泰罗尼亚穹顶


另一位看不见的建筑师就是塞尔达(Ildefons Cerdà,1815-1876, 相较于巴萨罗纳的城市规划本身,这位建筑师的名字常常被人忽略),因为当你在城市街区漫步时,不会轻易注意到上帝视角里的巴萨罗那会是怎样一副撼人景象,但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人却无时无刻不受塞尔达规划(Plan Cerdà,1859)的影响。


巴萨罗那这座城市的历程本身,就记录着加泰罗尼亚人对抗西班牙中央政权的过程。而在19世纪塞尔达的规划中,他彻底突破巴萨罗那旧城的禁锢,重新确立了这座城市新的网格、中心、乃至生活方式。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达尔规划,几乎所有街道都相互垂直,通向大海;左下角的黑色区域是老城



新规划中,每个八边形街区都被放在一个113×113米的正方形格子内,削去四个45度的倒角,既腾出了转弯的空间,也改善了街道中的通风和采光问题;建筑基本控制在4~5层的高度,作为街区立面占据着八边形的边缘;而八边形的内部,主要作为内院留空,确保城市能始终享受到充沛的阳光和自由绿地。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上图:以圣家堂为中心的基于塞尔达网格的改造方案;

下图:这样的城市规划,使得巴萨罗那在原有的城市机理上,有极大弹性来容纳城市的变迁




这无疑是一个极为激进的方案,其意义可能不亚于一场革命,在马德里中央政府的强制执行下,巴萨罗那迎来其独特的网格城市。100多年后的巴萨罗那证明:这是一个极端,但无比成功的规划。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对角线大道(Avinguda Diagonal)鸟瞰。它宽约50米,长约11公里,从东到西将巴塞罗那城切割为两部分,因而得名。


巴萨罗那是加泰罗尼亚人的骄傲,也是加泰罗尼亚的一个缩影。我想无论它是独立还是作为西班牙的自治区,历史的辉煌都无愧于加泰罗尼亚人的伟大创造。



推荐阅读:

阿尔多·罗西逝世20周年 | 建筑类型学的源与流(一)

佛罗伦萨:以文艺复兴之名|西学东渐

佛罗伦萨启示录|西学东渐

四幅《最后的晚餐》|西学东渐

一位久经考验的杰出著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


_完_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编辑:王开 / 校稿:树下小人

图片来自网络

九樟学社编辑部


| 版权声明 |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 联系邮箱 |

jiuzhangsociety@gmail.com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在独立运动身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 九樟社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九樟官网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九樟学社

通过「BeePress|微信公众号文章采集」WordPress 插件生成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