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之际,为响应本年度 “遗产与气候”主题,我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历史城镇村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的交流研讨会。


2022年4月18日,在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会议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相关专家学者,与我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相关技术骨干一起,展开热烈地、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

本次会议是我院纪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的系列学术活动,也是2022年国际古迹遗址日“遗产与气候”主题下,响应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古迹遗址日学术研讨会的特别活动。会议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历史城镇村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钟舸、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委会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冯斐菲、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委会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鞠德东等嘉宾。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历史城镇村专业委员会主席张杰教授致开幕辞并做研讨主题阐释。张杰老师就本年度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与气候”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发表讲话,指出气候与环境变化是目前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对于本次活动开展该方面探讨的重要性给予肯定与鼓励,希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进一步深入这方面的研究与总结。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袁昕院长和霍晓卫副院长也分别致辞,称赞本次会议促进了我院在遗产领域的专业技术交流,并感谢专家的到来,预祝本次会议成功召开。


特邀演讲

会议首先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钟舸教授做特邀演讲。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从历史地理视角认知清河在北京城市演变中的角色

钟 舸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国规划学会理事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

钟舸先生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与理论方法,通过解读国家最新颁布的政策文件、专业前沿研究、经典的城市规划和人文地理思想及相关项目背景等,明确了历史地理研究对清河及其在北京城市演变中价值认识的重要性。研究从“北京湾”历史地理视角看北京城诞生和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与红山口所在清河源头的山地门户和水系枢纽地位的逻辑同构分析,清晰地从宏观到微观建立起对清河自然地理特征的认知——红山口所在的清河源头地区是北京城山地与平原交接地带的自然地理坐标;作为永定河古河道遗迹建立了与永定河水系的历史联系;作为高粱河水系和温榆河水系交汇点,成为北京老城与副中心在水系血脉源头的纽带。高粱河和清河源头的历史演变,与山水园林营建思想和实践的集大成者——三山五园的形成与发展紧密相关。围绕清河及周边“野-乡-园-城”的发展历程与空间演变的研究,揭示了这一地区三大内在基因——自然地理、水系整治、三山五园,并延续发展成为今天文教兴盛、人文荟萃之地。以清河为线索,通过对北京城市水系演变史和水利工程历史的梳理,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北京的城市建设史就是一部水系整治史,是沟通永定河-高粱河-潮白河三大水系、不懈寻求稳定水源的引水工程史,更是一部联系南北方成为整体的国家奋斗史。


主题分享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综合办主任张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孙燕和我院副总规划师、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一所所长张弓分别进行主题分享。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传承古城营建智慧,讲好中国故事

——阆中古城保护实践

张 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综合办主任

阆中自古为山水城市,现状遗存规模大,格局风貌保存完整,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见证了我国名城保护40年来的发展历程。张帆女士从阆中古城营建智慧和保护策略两方面介绍了古城的保护实践。阆中古城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城市典型样本。其山水殊秀闻天下的绝胜仙境完全契合风水环境五要素“龙、砂、水、穴、向”的理想模式。保存完整的山水城相依之景是阆中独特的历史城市景观,也是中国古代道法自然特征体系中的杰出代表。对标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可看出阆中拥有“小巧多元”的世界级文化和生态资源,目前已成为蜀道申遗的重要遗产片区。张帆女士共提出三个方面的保护对策。其一为整体性保护。在“古进新退”战略的基础上,通过视线敏感区和山水环境控制区的分析划定古城环境协调区,并通过山水分级分段管控,保护山水城相依的完整格局。其二为防洪与景观展示策略。阆中古城临江而建,因水成街,历史上通过南津浮桥、鱼翅堤坝等举措避洪防洪。2010年后,在其他防洪措施的配合下,阆中降低了原有90年代混凝土防洪堤高度,兼顾现代防洪效果与名城景观延续、风貌保护的要求。此外,进一步优化滨江道路,恢复亲水性。其三为系统展示与文化彰显。通过阆中诗词整理,识别山水人文与古诗词对应的空间,构建以古诗词为线索的阆中文化生态展示体系。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传统智慧和现代治理:

浅析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和保护

孙 燕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高级工程师

孙燕女士结合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探讨了北京如何在融合传统都市规划与营城智慧的同时,将北京中轴线作为老城整体保护的重要抓手,通过提升现代治理手段促进北京老城的价值解读与保护传承。作为北京老城的灵魂与脊梁,中轴线的价值特征体现在六大方面:区域选址体现以中为尊与国家秩序;规划格局完整展现《考工记》所载中国传统理想都城规划范式;其承载的功能与传统见证了国家礼仪文化和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以不同段落形成的差异化景观美学构成气势恢宏的景观序列;形成的丰富历史层级集中展现延续不断的城市脉络;同时见证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以北京中轴线为引导,形成了遗产区、缓冲区、北京老城、区域环境等多层级要素保护与控制体系,配合总规、核心区控规等相关规划,充分推动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围绕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努力,也是北京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效率综合提升的体现,其目标是将北京中轴线塑造成对民众“包容与共享”的遗产地。最后,孙燕女士以万宁桥保护与环境整治为例,强调具体工作中多部门合作的重要性,阐述了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需要关注遗产的价值阐释、保护管理、环境整治、保障机制、公众参与等五个方面,提出遗产申报与保护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也是城市治理体系的提升的过程。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历史城市保护更新与“双碳”战略

——“留改拆”的低碳更新实施策略

张 弓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正高级工程师

张弓所长提出从“拆改留”到“留改拆”这一战略性转变,是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报告介绍了历史观、遗产观的发展变化影响下更广泛、更多元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求,以及“双碳”目标下实施“留改拆”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概括了历史城市“留改拆”模式的内涵,并在城市、片区、建筑三个层次提出“调查评估-确定目标-分类施策-实施保障”的“四步走”实施策略。


交流分享

主题分享后,来自我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的多位同志,结合历史城市规划与实践方面的案例与经验,就“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的解读与传承进行了交流分享。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传统城市营建中因借自然的智慧

刘丽娟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所长

刘丽娟所长提出在“遗产与气候”的背景下,希望能够更多的讨论传统城市营建在应对自然过程中的态度与做法,以期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汲取传统智慧,与自然更好的和谐相处。


汇报通过吉林、兴化等历史文化名城及区域尺度下的都江堰、大运河(河北段)等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介绍,提炼传统城市与自然紧密依存、尊重自然并因借自然智慧,巧妙融于自然的一系列做法与例证,提出保护与展示相关遗产的具体措施,以及传承利用传统智慧的探索与建议。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从泉水到泉城,济南名城的遗产保护与生态应对

楼吉昊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四所项目经理

楼吉昊规划师以《从泉水到泉城——济南名城的遗产保护与生态应对》为题,以遗产中心二十年扎根济南的研究为基础,介绍了济南名城和泉·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并契合本次活动主题,详细展开了“名城与世遗”、“泉水与生态”两个维度的研究和思考。


最后就济南的案例,楼吉昊规划师总结:遗产和名城虽然是两个体系,但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很多好的研究思路和工具,促进了名城的理解、保护和管理;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扩展外延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的态度,包容多专业合作和多技术互联互通。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产业经济模拟助力历史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解 扬

遗产地策划运营研究室室主任

解扬主任指出,对城市尺度而言,高效稳定的经济增长仍然是第一要务,是实现社会公平、低碳环保等可持续发展其他维度要求的基本保障。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城市更新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在历史城市遗留下的物质空间中植入新的产业经济活动,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当今时代产业经济的空间规律有着深入洞察和科学分析。报告人结合景德镇、绍兴、保定等历史城市的实践,介绍产业经济大数据模拟辅助决策技术在历史城市产业功能分析与植入工作中的应用。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大江大湖影响下的传统城市格局特色

——以南昌、岳阳为例

徐慧君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三所所长

徐慧君所长以南昌、岳阳两座名城为例,探讨了大江大湖影响下的传统城市格局特色。南昌和岳阳是都是长江中游地区依托大湖而生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城市,徐慧君分别从农耕与人文生态格局、聚落与城市营建格局、文化精神与城市气质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座城市的异同之处,并归纳了长江中游大湖流域传统城市的特点。在对未来的启示方面,提出了从生态安全、风貌特色、景观体系等角度,向传统城市借鉴的思路,并倡导学习先辈“以退为进”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人居智慧。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分享结束后,钟教授、冯总和鞠所长对交流分享的内容分别做了点评。三位点评嘉宾认为本次分享的案例都提出了很好的观点,比如把“留改拆”用很扎实的数据分析呈现出来,以兴化、南昌和岳阳为例,提出古城与环境共生的关系、提炼以退为进的保护方法,又如济南泉·城项目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把泉和城放到一个思辨的维度里并加入了人的要素进行研究,拓展了整体保护的视角,很好的体现了遗产保护与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关系与传统智慧。


同时嘉宾们也指出,这样复杂紧密的关系也使得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和保持城市活力不单是遗产保护专业的事情,而是需要更多的、更为前沿的专业一起努力的结果。


我院副总规划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历史城镇村专委会秘书长张飏,在最后的总结和致谢中,对各位老师的光临及精彩分享点评予以感谢,各位的主题分享与指导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环境、遗产与人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十分深刻的阐释,我院同志们的积极总结交流也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提供了不少生动的案例剖析。通过本次活动的讨论,我们认识到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与其的自然环境及所生活的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基础的使用利用自然环境,到趋利避害的减少环境变化冲击,再到改造自然创生更有利的生产生活环境,最终形成遗产、环境与人的共生整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智慧。采用科学方法认识及分析掌握这种传统智慧的底层逻辑,对于当今全面完整的认识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并建构更为科学完整的保护框架,进而形成传承传统智慧的有序共生关系,实践当代更为积极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最后对各位专家及有关技术骨干参与本次研讨交流给予诚挚感谢,并希望清华同衡遗产中心与协会历史城镇村专委会与各位专家学者一道共同推动深化该方面的认识学习与交流研讨。


结 语

正如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在2022国际古迹遗址日之际所刊发的主题文章中指出的:中国一直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敬畏自然、融入自然、适应自然,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今天,尽管我们所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但应对气候变化的种种行动和举措,其实早已蕴含在我们祖祖辈辈适应气候和环境的智慧之中。我们期待,与更多的文化遗产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一道,携手努力,推动中国气候环境变化应对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排版|李刚

封面图/图片|供稿部门

供稿|清华同衡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智慧”——国际古迹遗址日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