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长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未来城市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本学术对话主持人)
第一、深入研究减排增汇的理论方法和规律机制及规划技术。这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系统问题,既要考虑气候变化周期,又要考虑区域产业和人口增减变化等多因素的影响。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元数据,特别是大数据,对发展现状进行诊断和评价,找出时空变化规律,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发挥空间规划的碳中和作用。城市作为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碳汇的作用较小,但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资源利用入手,研究城镇化对资源环境的占用或消费,通过直接(立身之地)、间接(果腹之需)和诱发(生态环境之用)占用土地资源的分析评价,构建相应的空间规划,基本可实现区域—城乡减排和碳汇的目的。
第二,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要针对我国的不同区域,结合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城镇、村庄等不同层级的城乡单元,以及城乡内部的空间单元,系统研究“三生”空间格局,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和空间要素构成配置与碳排、碳汇的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方案。例如,首先通过社区、街区层面规划平衡,实现“零碳”或“负碳”格局;进而从更大的城市尺度实现“零碳”目标,实现区域—城乡绿色低碳发展。
第三,实现减排增汇的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数据、云平台、AI等创新技术都是很好的辅助,更重要的是要从人的角度去考虑,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综合考虑水土、能源、交通等基础支撑,以蓝绿色网络为骨架,发挥其复合功能,增强城乡韧性,通过空间规划,优化产业、优化空间,提高效能,降低成本,既促进区域—城乡的高质量发展,又让居民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面向“双碳”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北京大学不仅在学科建设上勇于创新,设立了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培养本硕博空间规划专门人才;同时成立了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至今已承接了多项具有前瞻性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与实践项目,希望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通过空间规划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紧密结合,为我国新时期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做出新的探索与贡献。
赵燕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碳中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甚至首先应该是一个经济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难题?传统的工程解决方案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将市场设计纳入规划范畴。不久前我们在美国能源基金的一个课题中,设计了一个“激励性财政转移支付”工具。简单讲,就是要给我们希望减少使用的生产要素——可以是能源,也可以是耕地——加一个收费,要素使用越多,缴费就越多。
比如,政府首先要求每家每户按照用电量缴交一个比以前更高的电费,比如原来10块钱现在交20块钱,这多出来的10块钱并不进入政府财政,而是按照人头返还给每家每户。这样,用电量大的家庭就需要交更多的钱,但是返还的时候是按人头返还的,用电量少的居民可以从用电量大的居民账户里面获得一笔额外转移的收入。由于这一笔收入完全在居民之间转移,不会带来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成本增加,但会改变居民能源使用的行为——只要电价高到一定程度,居民投资节能减碳就会成为有正收益的投资。
碳中和必须放到一个全球竞争的环境中进行考虑。节能减碳是发达国家给追赶他们的发展中国家布下的一条工业化护城河。如果我们中国真的按照他们的标准做了,那我们的竞争优势也就没了。例如全球大流行疫情爆发后,大量以前迁出中国的企业又把订单转移回中国,但很多地区为了达标开始拉闸限电,这就是典型的教条主义的碳中和。错误的碳中和政策,有可能使中国丧失打破美国封锁的机会。碳中和不能为了中和而中和,而是要在竞争的背景下,选择碳中和的策略。
中国为什么现在对碳中和非常积极?因为我们在新能源赛道上抢到了C位。中国有效率最高的火电,有自主的核电,风电、光伏技术,动力电池产能更是全球领先,变化赛道,可以让发达国家传统能源的护城河报废。最典型的就是新能源车,一旦世界主要市场开始限制传统能源车,中国在新赛道上就可以绕开传统技术专利的壁垒率先起跑。
碳中和规则利用得好,反过来可以用于给我们的追赶者设置护城河。比如最近中国应世界银行要求停止对火电项目提供贷款,看上去限制了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资本,但这实际上也限制了其他发达国家向火电项目提供资本。因为未来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看谁能输出资本,而以前都是看谁能输出商品,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就是要向其他国家输出资本。但是如果所有资本大国都不对其他国家火电项目输出资本,倒霉的是谁呢?是印度和越南这些发展中国家。他们的能源门槛会极大提高。而这些国家才是中国全球化竞争中的主要对手。我们如果和日本、韩国争相给他们提供技术,帮他们跨过基础设施的门槛,增加的将是中国对手的实力。
碳中和对于城市规划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城市规划只有跳出工程学科的思维,提出的碳中和策略才能具有更加全局的视野。这是我目前的一点思考,不成熟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王富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第二,碳中和是凸显规划整合能力的考验。碳中和话题受到全社会关注和各行业热议,基本被分为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生活、金融等若干领域,分别有相关的行业和专业去探讨研究。近年来,国家每项战略决策出台,各行业都会积极响应,但往往各行其是,导致事倍功半,一地鸡毛。我们知道,能源供应链上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空间,多个领域与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会影响能源供给成本与使用效益。因此,应当在空间上通过规划手段将分属各个领域的策略措施放到一起,整合起来,统筹集成是规划的固有能力,我们应当主动出击,积极发挥优势。在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区分这些措施的重点主次、贡献大小、效率高低、时序缓急,从而统筹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路径,并提出跨行业的综合性落实机制。
城市规划工作的方法论也可有效运用在碳中和行动中。具体是先把现状调查清楚,找出现象背后的逻辑关系,然后就未来影响的要素进行分析,再对未来的发展作出多情景的判断。因为当前的多切入口探讨中,往往只强调自身领域“应该”做什么,但对于每个领域在城市碳排放当中的贡献比,以及每一项减碳措施的经济代价等等问题,缺乏全貌的调查、认知和判断。所以需要按照“调查——分析——规划方案”的方法来建立整体性的判断,拿出更广视野、更高质量的总体方案。当然,在整体判断基础上,规划方法又要面向实施,即根据前面说的主次、大小、高低、缓急,针对具体的城市和片区,围绕碳中和工作“谋划目标——制订任务——明确行动”。这又是一种务实的符合治理理念的规划方法。
第三,碳中和是展示规划预见能力的挑战。人类正处于从工业化社会走向智能化社会的转折点上,智能信息技术正在大幅度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城市的空间组织模式的也会随之改变。远程办公、未来社区都可能带来人们出行频次的减少和出行距离的缩短,显而易见,这会让人的活动模式更加低碳化。规划作为以预测为前提开展工作的行业,在过去40年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径上,习惯了以现在的机制与模式推及未来,而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上甚少涉及,相关的研究无法支撑实践需求。所以,空间对于碳中和的影响,在理论上、操作上、规则上、标准上都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Open Access】面向碳中和的规划响应(一)